..续本文上一页相,是诸法空理,也是湛然寂静而又圆照诸法的真心。那末,上说对真如的三种不同见解,又何尝不可以找出其间能融贯的法尔道理而统一之呢?
对真如三种看法可能融贯的法尔道理何在?此理可于真如的本性中求。包括真如在内的一切诸法,都是没有定性的,都以不是什么,又非不是什么的无二之性为本性的。如能顺着真如的不二之性去理解和说明它,那就能对真如有既正确而又全面的真知灼见了。因为真如既无定性,是什么,又不是什么,那末,说它是诸法实相是可以的;如果说它不是诸法实相而是绝对真理,也是可以的。假若又说真如不是真理而是真心,何尝不可?反过来说真如是真心,又是真理或实相,又何尝不可?这样根据真如本性的道理,就一定能把对真如不统一的见解统一起来。再详言之,中观论者说远离名想分别的诸法实相为真如,是顺真如之本性去理解真如的,完全正确。但是远离名想分别的实相,实质上就是一切法无我的真理,所以唯识论者以真理为真如是根据中观论者以实相为真如的名异而实同的见解。真如虽是属于无为法的绝对真理,可它不是僵化的,而是具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灵活性的。所以《大智度论》认为真如在一切草木土石无情之物,则为法性,在人和其它有情,则为佛性。绝对真理的真如,既是佛性,它就有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与正智融合为一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真心的可能。佛性有二,真如是理佛性;赖耶识中,法尔本有的菩提种性,是事佛性。由于清净法界等流熏习和随顺胜义的如理作意,或真参实悟,便会引发和促进本有的菩提种性现行,而为般若净智。净智起时,就能破除我法二执,或伏或断烦恼所知二障,使在缠的理体真如出缠而彰显,与净智如如相应,这时净智渗透于真如性海之中,而真如也渗透于般若智海之内,二者融而为一,真如也是净智,净智也是真如,于是原属绝对真理的真如就形成了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真心,这是佛陀亲证的事实。禅宗许多大德,观心遣相,到达一念不生之际,豁然开悟,也都有既清净而又圆明的真心出现,他们把它叫做“自性真佛”。现在的人,若能按祖传心要实践,也一定能在不长的时间内,亲见真如转化为真心的事实。所以绝对真理的真如,得无漏净智的现观,而转化为与净智一体的真心,不仅是理论上的逻辑推断,而且是通过无数人实践所证实了的事实。这里且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此中的转化情景。譬如某处有一空闲地面,不能住人,也不能收藏器物,但它可以转化为住人和藏物的房舍。假若有人于此用砖瓦木材等材料,在四周建造墙壁,顶上加盖,开窗凿户,其中保持一定距离的空间,这时的空间与原来的空间体相无别,这就是随缘不变。但是现在的空间可以住人藏物,是屋舍的组成部分,它在名与实两方面都成了房舍,而不是原来的空闲处。这就是不变随缘。真如之转化为真心,其变而不变、不变而变的情景也是这样。
总前所述,不妨暂给真如下这样一个定义:真如也者,即是一切法远离名想分别的实相,也是我法二空所显的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不变随缘而与正智相融,转化为清净无相、妙用无边的真心。
三、无住为本的意义
《维摩诘经·观众生品》有“倒想以无住为本”和“依无住本立一切法”的文句。罗什释云:“法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无所住。无所住故,则非有无;非有无而为有无之本。”这是说诸法之本,源于无寄,无寄即空,是则无住为本者,空性之谓也。僧肇则谓:“心犹水也,静则有照,动则无鉴,痴爱所浊,邪风所扇,涌溢波荡,未始暂住,以此观法,何往不倒。”是又以妄心波动不停为无住,能起倒想,故名无住为本。窥基则认为无住为本,系指真如。真如是“迷悟依”,故为染净诸法之本。近世王恩洋先生疏《说无垢称经》,则认为无住为本系指“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即有为法,刹那生灭,一息不停,是为无住。依他起有染净二分,染谓遍计所执,净谓圆成实性,故依他起性为世出世间染净诸法之本。此外,无住为本之说还有其它种种论释,难以俱引。众说虽各有所是,未易厚非;但是要对此解说得如理如量,准确周详,则须视其说所取之意义如何,以及用于何处,从而确定其所指之本是什么。这就是说无住为本一语,是义取立一切法之本、还是义取生一切法之本?同是立一切法之本,又看是众生说法时安立种种教法所依之本,还是指修持上成道立德之本?这两种取义不同,用处不同,其所指之本也就不同。同是义取生一切法之本,又当区分依增上缘说助生一切法之本与依因缘义说亲生一切法之本。取义不同,其本亦异。若能如是通达解说无住为本的语义,则所解所说,不仅方便善巧,如实称量,而且也能于语言文字中有自在解脱境。反之,若于此义执一而论,则前圣活说,后学死解,胶柱鼓瑟,必致大义全乖。
《维摩诘经》所说无住为本,究竟是说为谁之本,此本又指的什么?必须详辨。此经所说,取义有二:其一“倒想以无住为本”,是依增上缘义说生一切法之本;其二“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是说化度众生时安立种种教法之本。此二所本,均指真如,通观此经有关文句,而得知之。《问疾品》说:“六十二见,当于诸佛解脱中求。”诸佛解脱系指涅槃,涅槃以真如为体。六十二见,当属倒想。此语即是说倒想以真如为本。《问疾品》又说:“能以一相庄严法界,建立无边庄严法门。”一相庄严法界,即是真如,此语即是说化导众生时,真如是建立种种法门之本。真如是一切法的空性,无一相可取,无一物可得,丝毫不可分别。心识于彼,无攀援处,无立足点,故是无住。若不通达真如本性,于无相而强取诸相,于无物而强执诸物,便成颠倒,由是邪见蜂起,妄想云兴,心涛起伏,从而起惑造业,流转诸趣,而有世间。厌离世间,则有出世,故真如是助生诸法之本。若通达真如,则于法自在,便能对机随缘,建立种种法门,无不善巧,故真如又是立一切法之本。《维摩诘经》又名《不思议神变自在解脱法门经》,它是藉维摩诘甚奇稀有的事迹,以显大乘菩萨不可思议的妙境。从外表的迹象看,借座灯王,取饭众香,置阿閦佛国于右掌,并说芥子纳须弥,毛孔容大海,真是不可思议。但求内在原因,主要是由于深入清净真如不二法门,于一切时,乘御毕竟空寂,一无所得的真义谛,游于不增不减,不取不舍的中道妙行也有以致之;也就是深入无住为本的微旨使然。为什么真如只能是助生一切法之本呢?因真如是无为理体,性无生灭,无生法用,故只能间接助生诸法。譬如大地能生一切草木,但松柏菊梅等之生,皆以松柏菊梅的种子为其直接生因,而大地只能是生松柏等的主要助缘。
既然真如只是助生诸法之本,那末,亲生诸法之本又是何法?当知亲生诸法之本,即《摄大乘论》所说的“所知依阿赖耶识”。《摄大乘论》根据《阿毗达摩经》所说:“无始时来界(种子),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一颂和其他方广诸经义,建立阿赖耶识为所知依,其意即是主张阿赖耶识及其所执受而与之不即不离的诸法种子为亲生诸法之本。《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赖耶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楞伽经》显示藏识云:“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阿赖耶识及所执种,刹那生灭,变动不停,遇境等缘,时时转起末耶及前六识,如海水兴波,展转起伏,曾不少息,是为无住。此中种子,具有引自果、性决定等义,善法种生善法,不善法种生不善法,无记法种生无记法,性能不爽。并且自种生自法,自法熏自种,展转引生,相似相继,而法法各不相混,诸法之生也就常有其一定的因缘。以故阿赖耶识得为亲生诸法之本。任何一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内在的根据和外部条件,根据是其内因,能亲生自法,条件是促使根据转化为现法的助力,故名外缘。有缘无因不能生法,有因无缘亦不能生法,一定要因缘和合才有法生。这是一切事物生起的基本法则,也是不能随主观意志转移的因果定律。法生所待的外缘多属有为法。真如无为,是诸法空性,不能直接助生诸法,但他是诸法本具之空性,对法之生不起障碍,亦得为法生起之缘,即十因中“不相违因”。故《中论》颂云:“以有空性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性者,一切法不成。”所以单认为真如是生法之本,是不正确的;但是只认为赖耶识是生法之本,也是不正确的。一定要有为无为,因缘助缘两种生法之本,有机结合,才能生起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而说法亦必将此二无住本相提并论,才能符合实际,不违中道。否则,执此非彼,或重此轻彼,皆乖正理,必致堕入边见无疑。
慧能六祖在《坛经·定慧品》里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对无住为本一语自释云:“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此中“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是吃紧句。这里是从禅宗修持上说无住本。意谓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外不住境,内不住心,亦不住空,念念自见本性清净,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无往而不自在超脱,是为无住。详言之,这里所说的无住,论其功夫,则为无念;论其行相,则为寂照;论其所指之本,则为般若;论其所据之教,则为《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传心法要》中说:“你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你清净法身,名阿耨菩提。”这段话恰好是六祖无住为…
《关于大乘教义几个关键问题的解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