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是諸法空理,也是湛然寂靜而又圓照諸法的真心。那末,上說對真如的叁種不同見解,又何嘗不可以找出其間能融貫的法爾道理而統一之呢?
對真如叁種看法可能融貫的法爾道理何在?此理可于真如的本性中求。包括真如在內的一切諸法,都是沒有定性的,都以不是什麼,又非不是什麼的無二之性爲本性的。如能順著真如的不二之性去理解和說明它,那就能對真如有既正確而又全面的真知灼見了。因爲真如既無定性,是什麼,又不是什麼,那末,說它是諸法實相是可以的;如果說它不是諸法實相而是絕對真理,也是可以的。假若又說真如不是真理而是真心,何嘗不可?反過來說真如是真心,又是真理或實相,又何嘗不可?這樣根據真如本性的道理,就一定能把對真如不統一的見解統一起來。再詳言之,中觀論者說遠離名想分別的諸法實相爲真如,是順真如之本性去理解真如的,完全正確。但是遠離名想分別的實相,實質上就是一切法無我的真理,所以唯識論者以真理爲真如是根據中觀論者以實相爲真如的名異而實同的見解。真如雖是屬于無爲法的絕對真理,可它不是僵化的,而是具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靈活性的。所以《大智度論》認爲真如在一切草木土石無情之物,則爲法性,在人和其它有情,則爲佛性。絕對真理的真如,既是佛性,它就有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爲與正智融合爲一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真心的可能。佛性有二,真如是理佛性;賴耶識中,法爾本有的菩提種性,是事佛性。由于清淨法界等流熏習和隨順勝義的如理作意,或真參實悟,便會引發和促進本有的菩提種性現行,而爲般若淨智。淨智起時,就能破除我法二執,或伏或斷煩惱所知二障,使在纏的理體真如出纏而彰顯,與淨智如如相應,這時淨智滲透于真如性海之中,而真如也滲透于般若智海之內,二者融而爲一,真如也是淨智,淨智也是真如,于是原屬絕對真理的真如就形成了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真心,這是佛陀親證的事實。禅宗許多大德,觀心遣相,到達一念不生之際,豁然開悟,也都有既清淨而又圓明的真心出現,他們把它叫做“自性真佛”。現在的人,若能按祖傳心要實踐,也一定能在不長的時間內,親見真如轉化爲真心的事實。所以絕對真理的真如,得無漏淨智的現觀,而轉化爲與淨智一體的真心,不僅是理論上的邏輯推斷,而且是通過無數人實踐所證實了的事實。這裏且舉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明此中的轉化情景。譬如某處有一空閑地面,不能住人,也不能收藏器物,但它可以轉化爲住人和藏物的房舍。假若有人于此用磚瓦木材等材料,在四周建造牆壁,頂上加蓋,開窗鑿戶,其中保持一定距離的空間,這時的空間與原來的空間體相無別,這就是隨緣不變。但是現在的空間可以住人藏物,是屋舍的組成部分,它在名與實兩方面都成了房舍,而不是原來的空閑處。這就是不變隨緣。真如之轉化爲真心,其變而不變、不變而變的情景也是這樣。
總前所述,不妨暫給真如下這樣一個定義:真如也者,即是一切法遠離名想分別的實相,也是我法二空所顯的真理,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不變隨緣而與正智相融,轉化爲清淨無相、妙用無邊的真心。
叁、無住爲本的意義
《維摩诘經·觀衆生品》有“倒想以無住爲本”和“依無住本立一切法”的文句。羅什釋雲:“法無自性,緣感而起,當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無所住。無所住故,則非有無;非有無而爲有無之本。”這是說諸法之本,源于無寄,無寄即空,是則無住爲本者,空性之謂也。僧肇則謂:“心猶水也,靜則有照,動則無鑒,癡愛所濁,邪風所扇,湧溢波蕩,未始暫住,以此觀法,何往不倒。”是又以妄心波動不停爲無住,能起倒想,故名無住爲本。窺基則認爲無住爲本,系指真如。真如是“迷悟依”,故爲染淨諸法之本。近世王恩洋先生疏《說無垢稱經》,則認爲無住爲本系指“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即有爲法,刹那生滅,一息不停,是爲無住。依他起有染淨二分,染謂遍計所執,淨謂圓成實性,故依他起性爲世出世間染淨諸法之本。此外,無住爲本之說還有其它種種論釋,難以俱引。衆說雖各有所是,未易厚非;但是要對此解說得如理如量,准確周詳,則須視其說所取之意義如何,以及用于何處,從而確定其所指之本是什麼。這就是說無住爲本一語,是義取立一切法之本、還是義取生一切法之本?同是立一切法之本,又看是衆生說法時安立種種教法所依之本,還是指修持上成道立德之本?這兩種取義不同,用處不同,其所指之本也就不同。同是義取生一切法之本,又當區分依增上緣說助生一切法之本與依因緣義說親生一切法之本。取義不同,其本亦異。若能如是通達解說無住爲本的語義,則所解所說,不僅方便善巧,如實稱量,而且也能于語言文字中有自在解脫境。反之,若于此義執一而論,則前聖活說,後學死解,膠柱鼓瑟,必致大義全乖。
《維摩诘經》所說無住爲本,究竟是說爲誰之本,此本又指的什麼?必須詳辨。此經所說,取義有二:其一“倒想以無住爲本”,是依增上緣義說生一切法之本;其二“依無住本立一切法”,是說化度衆生時安立種種教法之本。此二所本,均指真如,通觀此經有關文句,而得知之。《問疾品》說:“六十二見,當于諸佛解脫中求。”諸佛解脫系指涅槃,涅槃以真如爲體。六十二見,當屬倒想。此語即是說倒想以真如爲本。《問疾品》又說:“能以一相莊嚴法界,建立無邊莊嚴法門。”一相莊嚴法界,即是真如,此語即是說化導衆生時,真如是建立種種法門之本。真如是一切法的空性,無一相可取,無一物可得,絲毫不可分別。心識于彼,無攀援處,無立足點,故是無住。若不通達真如本性,于無相而強取諸相,于無物而強執諸物,便成顛倒,由是邪見蜂起,妄想雲興,心濤起伏,從而起惑造業,流轉諸趣,而有世間。厭離世間,則有出世,故真如是助生諸法之本。若通達真如,則于法自在,便能對機隨緣,建立種種法門,無不善巧,故真如又是立一切法之本。《維摩诘經》又名《不思議神變自在解脫法門經》,它是藉維摩诘甚奇稀有的事迹,以顯大乘菩薩不可思議的妙境。從外表的迹象看,借座燈王,取飯衆香,置阿閦佛國于右掌,並說芥子納須彌,毛孔容大海,真是不可思議。但求內在原因,主要是由于深入清淨真如不二法門,于一切時,乘禦畢竟空寂,一無所得的真義谛,遊于不增不減,不取不舍的中道妙行也有以致之;也就是深入無住爲本的微旨使然。爲什麼真如只能是助生一切法之本呢?因真如是無爲理體,性無生滅,無生法用,故只能間接助生諸法。譬如大地能生一切草木,但松柏菊梅等之生,皆以松柏菊梅的種子爲其直接生因,而大地只能是生松柏等的主要助緣。
既然真如只是助生諸法之本,那末,親生諸法之本又是何法?當知親生諸法之本,即《攝大乘論》所說的“所知依阿賴耶識”。《攝大乘論》根據《阿毗達摩經》所說:“無始時來界(種子),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一頌和其他方廣諸經義,建立阿賴耶識爲所知依,其意即是主張阿賴耶識及其所執受而與之不即不離的諸法種子爲親生諸法之本。《解深密經》雲:“阿陀那識(賴耶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楞伽經》顯示藏識雲:“如海遇風緣,起種種波浪,現前作用轉。藏識海亦然,境等風所擊,恒起諸識浪,現前作用轉。”阿賴耶識及所執種,刹那生滅,變動不停,遇境等緣,時時轉起末耶及前六識,如海水興波,展轉起伏,曾不少息,是爲無住。此中種子,具有引自果、性決定等義,善法種生善法,不善法種生不善法,無記法種生無記法,性能不爽。並且自種生自法,自法熏自種,展轉引生,相似相繼,而法法各不相混,諸法之生也就常有其一定的因緣。以故阿賴耶識得爲親生諸法之本。任何一事物的産生,都有其內在的根據和外部條件,根據是其內因,能親生自法,條件是促使根據轉化爲現法的助力,故名外緣。有緣無因不能生法,有因無緣亦不能生法,一定要因緣和合才有法生。這是一切事物生起的基本法則,也是不能隨主觀意志轉移的因果定律。法生所待的外緣多屬有爲法。真如無爲,是諸法空性,不能直接助生諸法,但他是諸法本具之空性,對法之生不起障礙,亦得爲法生起之緣,即十因中“不相違因”。故《中論》頌雲:“以有空性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性者,一切法不成。”所以單認爲真如是生法之本,是不正確的;但是只認爲賴耶識是生法之本,也是不正確的。一定要有爲無爲,因緣助緣兩種生法之本,有機結合,才能生起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而說法亦必將此二無住本相提並論,才能符合實際,不違中道。否則,執此非彼,或重此輕彼,皆乖正理,必致墮入邊見無疑。
慧能六祖在《壇經·定慧品》裏說:“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六祖對無住爲本一語自釋雲:“人之本性,于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爲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爲系縛;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爲本。”此中“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是吃緊句。這裏是從禅宗修持上說無住本。意謂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外不住境,內不住心,亦不住空,念念自見本性清淨,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無往而不自在超脫,是爲無住。詳言之,這裏所說的無住,論其功夫,則爲無念;論其行相,則爲寂照;論其所指之本,則爲般若;論其所據之教,則爲《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傳心法要》中說:“你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是你清淨法身,名阿耨菩提。”這段話恰好是六祖無住爲…
《關于大乘教義幾個關鍵問題的解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