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精要前言
佛法之理论非宗教非哲学,非一般科学,然而是超一般宗教、一般哲学、一般科学之最卓越最伟大的理论,亦可名之为最完美、最伟大、人定胜天的特殊科学。这种特殊科学只能是最真实的佛法──一乘法的唯识,始足以当之。这种特殊科学的唯识内容至极丰富、至极精粹。略而言之,有五殊胜特点:
一、正确而伟大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唯识谈人生和宇宙,均有世出世间染净两方面的阐述。其在世间,则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方面。色界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其人有物质性的根身、器界。无色界有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界,此四界没有物质性的根身和器界,但有精神性的物质体,故曰无色。它比欲界、色界轻松一些、高尚一些,然而不足之处亦多,故大乘菩萨不修无色界定,亦不生无色界。在欲界内,由有天趣、人趣、阿修罗趣三善道,亦有地狱趣、饿鬼趣、旁生趣三恶道,鸠摩罗什译为六道,玄奘法师只称五趣。五趣中的有情有饮食男女之欲,故曰欲界。色界有情虽有根身、器界,但无饮食男女之欲,故名色界。在出世间净法方面,有证得六道轮回解脱的下根阿罗汉、中根辟支佛,亦有证得无上大菩提、无住大涅槃的如来法王,在其因位名大士菩萨,在其果位称为佛陀。这就是唯识所谈尽善尽美,至极全面周遍的人生宇宙之形态,可谓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
二、唯识在理论方面,既主张有客观的一真法界、绝对真理,又主张主观必须各方面与绝对真理相符合的实事求是。在谈法的本质上,有有为、无为两大类;在谈谛理上,有圣义谛和世俗谛;在谈总的定律上,有无我律和因果律。同时又讲法从因缘生,而主张自性缘起和业感缘起两相结合的赖耶缘起。在讲缘方面,有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四大类,同时又依四缘建立语、领受、习气、有润种子、无间灭、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实见、随顺、差别功能、和合、障碍、不障碍依处的十五依处;又依依处谈随说、观待、牵引、生起、摄受、引发、定异、同事、相违、不相违因的十因;同时又依十因建立等流、异熟、增上、士用、离系五果。其所讲理论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
三、在知识方面,唯识是讲一切皆可知,而反对不可知论。成佛必须成就一切智智,学佛的人重在讲见性开悟、见道登地,成佛者必须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正等正觉,通达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与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的真实事理;在教化众生方面,必须令其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的四依四不依来成就最极正确的真知灼见;在对一般的学佛者,必须令其彻底通达内明、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的五明,以此为基础,使之成就实相般若和方便般若。在鼓励学佛者方面,常讲若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不正确认识,即非菩萨;若彻底通达无我法者,方名真实菩萨。常常教人从知、见、观想、观照、分别、通达,充分发挥认识能力,以满足知识的需要与追求。由此可见,唯识对知识方面的要求和成就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
四、行持方面,在世间则讲修十善断十恶。在身业方面:爱物放生而戒杀,廉政好施而戒盗,离诸色欲而戒淫;在口业方面:说诚实语而戒两舌,说庄重语而戒绮语;在意业方面:少欲知足而戒贪,慈悲爱人而戒瞋,明达事理而戒痴。在出世净法方面,声闻罗汉必须修苦集灭道四谛,独觉辟支佛必须顺逆观十二缘起。在学大乘的菩萨,必须起大慈大悲悯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的四无量心;在团结众生方面,必须修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在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方面必须修法施、财施、无畏施的施波罗蜜,必须修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戒的戒波罗蜜,必须修耐他怨害、安受众苦、法思胜解忍的忍波罗蜜,必须修披甲、加行、无喜足无怯弱无退转精进的精进波罗蜜,必须修安住、引发、成所作事静虑的静虑波罗蜜。尤必须修闻思修三慧,在修慧中尤须修加行、根本、后得三无分别智的般若波罗蜜,由此可见唯识在讲世出世间的行持方面,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
五、理想方面,处世间必须身口意三业清净,为英为雄、为圣为贤;在出世间方面,一则随顺根性:定性声闻、独觉,令其证有余无余依涅槃,解脱六道轮回之苦;至于上根利器的如来种姓,必须成就无上大菩提与无住大涅槃以解脱轮回的缠缚和法的缠缚;同时还要对不定种姓,千方百计,尽量教导,使之舍小转大,以成就大自在大解脱的佛果。总之,唯识的大前提是讲转依,彻底改造人生宇宙,实现人类最高理想,以达成佛的终极目标。其总的理想可谓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
世间人为无明所盲,颠倒梦想,起我法执,生贪瞋痴,常时追逐名利,不求解脱。即或有些邪教虽欲求解脱,但是邪知邪见或执断见、常见、苦行、自然、大自在天,宿命论的六师外道,到处皆是。印度从前外道就有九十六多种,中国原有的儒释道,儒道比较正确,与佛法相通之处较多,道家老庄或讲玄学,或主自然,根本谈不上解脱。至于后来依照佛教外貌借用老子之名建立的道教,主张守丹田,运呼吸,更加颠倒、大错特错。后来许多外传的教派以及新兴的异端邪教,亦复不少。或讲玄虚空洞,或讲封建迷信,或讲低级庸俗,错误严重,不值一谈。至于佛法一乘教法的唯识,其经藏在各寺庙、丛林束之高阁,少人顾问。六度四摄的正确修持,乏人涉及。一般教徒大多安住在自见取中,名目是大小乘法,而宗派林立,似教猖獗,对真正佛法的唯识也很少有人研究修学。即或偶有一些主张修持者,但都是讲唯识宗,不足之处颇多。千多年来,很少有人对真正佛法的唯识钻深钻透,达其顶峰。故本人现在讲唯识只按佛的一乘法来讲解修持,而不主张唯识宗。因为佛常说回头是岸,心外无法,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解深密经》说「 法是一乘,种姓有别」,《楞伽经》说:「法是一乘,种姓有五」,《华严经》说:「诸佛以一道而证菩提」。故本人写诗云:「何幸此生通唯识,大雄无畏济群生,转依成佛等闲事,不迷当前大觉人」。最近又题诗云「觉圣释迦阿弥陀,十方三世法王多,成佛只有一条路,六度齐修破二著。」此中「六度齐修破二著」也就是唯识学佛证果的坚决主张。故《摄大乘论、彼入因果分》言之颇详。维摩诘在他室内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其中第四,即「此室常说六波罗蜜不退转法」。本人现在有感于世间学术理论之正确伟大莫过佛法,而佛法之真实究竟,莫过佛陀所讲的一乘法的唯识,这就是当前本人年八旬有余,而发奋忘食,百忙抽暇,写作《唯识精要》一书之所以然也。这个人定胜天的特殊科学,一乘佛法的唯识,通过开显弘扬,将如东升的朝阳,放出金光灿烂,朗照全球的曙光。无量有情见此曙光将会照破长夜沈迷的黑暗。大批大批的志士仁人将会沾此曙光而破迷开悟,转凡成圣,离苦得乐,速得大自在大解脱而为菩提萨埵,乃至成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大圣觉雄。
一、唯识释名
唯识释名,略有三种:
1. 唯识无境,深入心境俱空,故名唯识。
《解深密经》云:「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厚严经》亦云:「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据此圣言量可见境由识变,亦属于识,识之外别无有境,但有内识,无诸外境,故名唯识。若细推究,不但相分之境是识所变,而且变境之识亦是所缘,同属识变。故《辨中边论》颂云:「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解深密经》讲能缘之识也是所缘。据此则所谓唯识,但有如幻诸相,若执唯识实有,亦是法执。唯识之义,唯有幻相,无有实体,由此彻底遣除我法二执,烦恼所知二障,而证得心境俱空的一真法界。《现观庄严经论》云:「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智者了达二皆无,等住无二真法界。」据此精义成就最极丰富的唯识道理,建立唯识,故名唯识。
2. 一切诸法皆不离识,故名唯识。
《成唯识论》云:「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八识)故,识相应(心所)故,二所变(色法)故,三分位(心不相应行法)故,四识性(无为法)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若如是知唯识教意,便能无倒善备资粮,速入法空,证无上觉,救拔含识生死轮回,非全拨无恶取空者,违背教理,能成是事。故定应信一切唯识。」据此所述,一切诸法无论有为无为,法性法相,皆不离识。也就是心外无法义。一切诸法皆不离识,故名唯识。
3.法无定法,但随认识之正确与否为转移,故名唯识。
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皆无定性,但随有情认识之正确与否为转移。若知一切皆是心识所现,如梦如幻,便是最极正确的认识,其宇宙是出世间,其人即是佛。故《维摩诘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若不达人生宇宙是心识所现的影像,如梦如幻,便是无明,其宇宙即是有漏世间,其人即是凡夫。故《华严经》云:「三界心心所,皆虚妄分别」。这个定义与《坛经》所说「一念迷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旨趣相同,据此则唯识立名主要依心识的伟大作用 ──认识立名。与前二种立名有别。彼二皆依唯识的体相立名,而此主要依唯识之作用立名。因为人们的认识决定一切:认识正确,行为正确,得果正确;认识不正确,行为不正确,得果不正确;认识高尚,行为高尚,得果高尚;认识低级,行为低级,得果低级。有我法执的认识就是颠倒梦想,必得沉沦生死之苦果;无我法执的认识就是般若,便能出离生死,解脱诸苦而为如来。故《金刚经》有「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之圣言。…
《唯识精要前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