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住持三宝到自性三宝

  从住持三宝到自性三宝

  2005年8月,济群法师应邀前往五台山,为“清凉之旅夏令营”的营员们作开示。本次夏令营主题是“《坛经》与人生佛教”。故法师围绕《坛经》,并结合目前大力弘扬的皈依法门,就如何从皈依住持三宝到成就自性三宝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是法师弘扬皈依法门以来的又一力作。本文由立仁记录,安隐整理。

  一、皈依佛

  1、佛像

  2、佛的色身

  3、佛陀的品质

  4、禅宗的见地

  二、皈依法

  1、众生心

  2、迷乱人生的开展

  3、有情生命的相续

  4、法的作用

  5、教下的渐修之路

  6、《坛经》的顿修之路

  7、顿修法门的思考

  三、皈依僧

  1、善知识的选择

  2、善知识的作用

  3、依止善知识的条件

  四、结束语

  五、问答篇

  

  三宝代表着佛法的一切。因此,整个修学都离不开对三宝的依止。学佛始于皈依,这是我们对三宝的宣誓和承诺。经由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特定仪式,跨入佛子行列。所以,皈依也是衡量是否佛教徒的基本标准。

  若将皈依比作菩提之路的起点,其终点,便是成就与三宝无二无别的品质。遗憾的是,不少佛弟子对皈依的认识较为肤浅,甚至将一切寄托于仪式,似乎学佛已随着仪式结束而圆满完成,从此一劳永逸地享有诸佛加持,三宝庇护。须知,皈依决非一次仪式所能涵盖,而是贯穿着整个成佛的修行。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重要区别在于,皈依上帝,上帝永远是至高的主,信徒永远是卑微的仆,这一关系是恒定不变的。而佛弟子虽以三宝为皈依处,但这种皈依是以成就三宝为目标。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即已发现:每个众生都具足如来智慧德相,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换言之,佛和众生在显现上虽有天壤之别,但在生命某个层面却是无二无别的。

  我们所以是凡夫,乃现有生命品质使然,那就是贪、嗔、痴,那就是无明、我执。但我们不必气馁,在重重烦恼覆盖下,还蕴涵着无尽的生命宝藏,蕴涵着与三宝同样圆满的慈悲和智慧,此为无上菩提之本。修行,正是为了开发自身潜在的这一品质。就象开发矿藏需从掌握勘测技术开始一样,修习皈依,亦是从认识三宝功德开始,进而忆念、熟悉,方能与其相应,乃至最终成就。

  忆念三宝的修行非常重要。我们时刻忆念什么,心就会和什么相应。每天忆念财富,心就和财富相应,从而寻找并实践一切可能致富的机会;每天忆念感情,心就和感情相应,最终使之成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样,不断忆念三宝功德,便能使其在内心的份量逐渐加码,推动我们不断开发自身本具的三宝功德。

  学佛,是由认识到成就三宝品质的过程。三宝内涵精深,住持三宝而外,还有化相三宝、理体三宝、自性三宝等等,由不同层面展现三宝的甚深意蕴。普通信众学佛,往往执著住持三宝,却忽略了理体三宝和自性三宝,不曾由表及里地深入其中。若仅仅停留于对住持三宝的皈依,即使虔诚有加,学佛也难有进展。

  而有些人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自身已然是佛,无须皈依外在三宝。事实上,依止住持三宝是学佛不可或缺的环节。当我们处在凡夫心的层面,自性三宝早已被遮蔽,虽有若无。就象矿藏,需要特定技术开发、提炼,才能发挥作用。住持三宝,正是帮助我们认识并开发自性三宝不可缺少的方便。

  那么,如何通过对三宝的认识和皈依完成生命最高价值呢?

  一、皈依佛

  佛,梵语布达,意为觉悟者。所谓觉,乃相对凡夫不觉而言。佛陀不仅自觉,更引导众生觉悟,众德悉备,觉行圆满。他所具备的无量功德,还反映在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这十大名号中。

  皈依佛,固然可以祈求佛力加被,但更重要的,是追随佛陀的足迹,行佛所行,证佛所证,以此成就“本然自性天真佛”。

  1、佛像

  佛像,即佛陀造像,为住持三宝之一,象征佛宝。关于佛像起源,据《增一阿含经》记载:释尊在世时,曾往忉利天为母说法,三月未还,信徒优填王与波斯匿王思佛心切,各以牛头栴檀与紫磨金塑佛形象供奉,见之如对佛前。

  佛陀入灭后,佛像更成为神圣象征,为信徒瞻仰、礼拜、供养。佛教造像之首要目的,在于“令十方瞻仰慈容者,皆大欢喜,信受皈依,广种善根,潜消恶念”。这种寓教于形的亲切方式,使佛教得以从精神圣殿走向社会,向民众传达慈悲喜舍的内涵,示现彼岸净土的境界。在所有的佛教寺院中,无论是南传、汉传还是藏传,无不供奉着相好庄严的佛菩萨造像。虽然造型各异,体量有别,既有高哉伟哉的巨型塑像,也有不及盈寸的精雕细刻,但都体现了信徒心目中佛菩萨的慈悲形象。

  那么,佛像是否等同于佛陀真身呢?关于这个问题,禅宗“丹霞烧佛”的公案能给我们以启发。丹霞禅师为唐代人,曾至洛东慧林寺挂单,因天寒而烧殿中木佛取暖。住持见之怒曰:因何烧佛?师云:烧取舍利。住持诧异:木佛何来舍利?师对曰:既无舍利,再取两尊烧之。住持闻言有省。禅师所行,是为破除世人执相之弊,仅执土木造像为佛,却不见自性真佛。当然,对于禅宗祖师为教化愚蒙而采用的特殊方式,我们切不可轻易仿效。

  佛像虽非佛陀真身,但恭敬佛像却是极为殊胜的修行方式,可强化学人对三宝的皈依之心,为增上修行重要助缘。若能将佛像视为佛陀真身而虔诚顶礼,油然而生神圣感和恭敬心,内心当下就能得到净化。反之,仅仅将其视为艺术品,那么,除欣赏或予人美感外,不会对心行产生任何震慑作用。面对佛像时,一样会妄想纷飞,一样会烦恼重重。因而某些人以为,对佛像的神圣化,乃信徒迷信所至,甚而斥之为“偶像崇拜”。殊不知,这是佛弟子见贤思齐、净化内心、开启觉性的修行方式,意义深远。故普贤十大愿王中,即以“礼敬诸佛”为首,由礼敬而令心渐渐与之相应。

  还应注意的是,在修行过程中不能停留于对佛像的执著。如是,我们将被外相所缚。从恭敬佛像到超越对相的执著,代表着修行的不同层面,应次第而修,不可偏废。

  2、佛的色身

  佛的色身,即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示现八相成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为化相三宝之一。佛陀本着救度有情的悲心化现人间,在娑婆世界说法度众。由此,而有佛教在世间的流传广布。

  佛的色身能否代表佛?对凡夫而言,见到某人形象,便意味着见到此人;说起某人,脑海中浮现的也是其形象。除此而外,难道还有什么更具代表性吗?

  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见到这些相好庄严,是否等于见佛真身?世尊在《金刚经》中告诉我们:“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紧接着,世尊宣说那个著名的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佛陀色身亦为因缘和合假相,是故,见到如来身相并不等于见到如来真身。据记载,佛陀从忉利天返回时,弟子们皆踊跃前去迎接。莲华色尼为先睹佛颜,化身转轮圣王列于队前。未料佛陀却道:“汝虽见吾色身,且不见吾法身。须菩提岩中宴坐,却见吾法身。”原来,众人前去迎接佛陀时,须菩提谨记世尊“见法即见佛”的教诲,正观缘起,悟入诸法空性,彻见如来法身。这也印证了佛陀在《金刚经》中反复强调的“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如来以色身应世,目的是方便接引众生;以音声说法,目的是慈悲教化有情。若执著身相、音声乃至言教,反而见不到如来真身。但我们要知道,色身固然非真,却不可离此寻找如来。因为法身无所不在,并未离于色身,有智者同样可以即色身体悟法身。

  3、佛陀的品质

  佛陀,意为觉者,乃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悟道者,故觉性为佛陀核心品质,即《坛经》所说的菩提自性。《坛经》开篇,六祖告众曰:“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开宗明义,直畅本怀。这是因为,佛陀的各种功德皆建立于觉性基础上。正是觉的力量,使佛陀成就断德、智德和悲德。

  断德,亦名解脱。谓如来断除一切烦恼惑业,净除无余。在无尽生命延续中,我们因无明造作种种业力,不断流转生死,轮回受报;还因无明产生种种烦恼,时时颠倒妄想,沉沦苦海。人们不断追逐外在享乐,试图减少烦恼。但在这无常危脆的世间,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无论财富还是地位,无论家庭还是亲友,其作用皆是有漏而有限的,至多使烦恼得到暂时缓解,却无法从源头解决。怎样根除烦恼?佛法告诉我们,生命内在本具化解烦恼的能力,即觉性。当它作用后,烦恼将自动化解。佛陀便因圆满觉性而成就断德,超越二执束缚。所以,觉性和解脱是一体的。

  智德,即般若智慧。谓如来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诸法,圆融无碍。诸佛成就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是至高无上的觉悟,故名一切智者。所谓一切智,包含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两方面。如所有智,即了知事物本质的智慧。尽所有智,即了知世间一切缘起现象差别的智慧。由成就差别智,而有度化众生的无量方便。

  悲德,即圆满大悲。谓如来乘大愿力,救护众生,有缘莫不蒙度。佛陀的慈悲是平等无别、无量无边的,与凡夫的小慈小悲有着天壤之别。孟子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凡夫的悲悯之心极为有限,因为它是以狭隘的自我为基础,只是关心我,我的家人,至多扩展至民族和国家。即使能够心怀全人类,也很难将这份关爱遍及所有众生。而佛菩萨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没有任何条件和亲疏之别。所以能达致这一境界,也是觉性使然。佛陀已超越我法二执,证得一切有情的平等性,故能本着清净无染的悲愿利益众生,尽未来际,永不间断。

  觉与不觉,是佛与众生的根…

《从住持三宝到自性三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