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住持叁寶到自性叁寶

  從住持叁寶到自性叁寶

  2005年8月,濟群法師應邀前往五臺山,爲“清涼之旅夏令營”的營員們作開示。本次夏令營主題是“《壇經》與人生佛教”。故法師圍繞《壇經》,並結合目前大力弘揚的皈依法門,就如何從皈依住持叁寶到成就自性叁寶作了深入淺出的闡述,是法師弘揚皈依法門以來的又一力作。本文由立仁記錄,安隱整理。

  一、皈依佛

  1、佛像

  2、佛的色身

  3、佛陀的品質

  4、禅宗的見地

  二、皈依法

  1、衆生心

  2、迷亂人生的開展

  3、有情生命的相續

  4、法的作用

  5、教下的漸修之路

  6、《壇經》的頓修之路

  7、頓修法門的思考

  叁、皈依僧

  1、善知識的選擇

  2、善知識的作用

  3、依止善知識的條件

  四、結束語

  五、問答篇

  

  叁寶代表著佛法的一切。因此,整個修學都離不開對叁寶的依止。學佛始于皈依,這是我們對叁寶的宣誓和承諾。經由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特定儀式,跨入佛子行列。所以,皈依也是衡量是否佛教徒的基本標准。

  若將皈依比作菩提之路的起點,其終點,便是成就與叁寶無二無別的品質。遺憾的是,不少佛弟子對皈依的認識較爲膚淺,甚至將一切寄托于儀式,似乎學佛已隨著儀式結束而圓滿完成,從此一勞永逸地享有諸佛加持,叁寶庇護。須知,皈依決非一次儀式所能涵蓋,而是貫穿著整個成佛的修行。 

  佛教與其他宗教的重要區別在于,皈依上帝,上帝永遠是至高的主,信徒永遠是卑微的仆,這一關系是恒定不變的。而佛弟子雖以叁寶爲皈依處,但這種皈依是以成就叁寶爲目標。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時即已發現:每個衆生都具足如來智慧德相,所謂“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換言之,佛和衆生在顯現上雖有天壤之別,但在生命某個層面卻是無二無別的。

  我們所以是凡夫,乃現有生命品質使然,那就是貪、嗔、癡,那就是無明、我執。但我們不必氣餒,在重重煩惱覆蓋下,還蘊涵著無盡的生命寶藏,蘊涵著與叁寶同樣圓滿的慈悲和智慧,此爲無上菩提之本。修行,正是爲了開發自身潛在的這一品質。就象開發礦藏需從掌握勘測技術開始一樣,修習皈依,亦是從認識叁寶功德開始,進而憶念、熟悉,方能與其相應,乃至最終成就。

  憶念叁寶的修行非常重要。我們時刻憶念什麼,心就會和什麼相應。每天憶念財富,心就和財富相應,從而尋找並實踐一切可能致富的機會;每天憶念感情,心就和感情相應,最終使之成爲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樣,不斷憶念叁寶功德,便能使其在內心的份量逐漸加碼,推動我們不斷開發自身本具的叁寶功德。

  學佛,是由認識到成就叁寶品質的過程。叁寶內涵精深,住持叁寶而外,還有化相叁寶、理體叁寶、自性叁寶等等,由不同層面展現叁寶的甚深意蘊。普通信衆學佛,往往執著住持叁寶,卻忽略了理體叁寶和自性叁寶,不曾由表及裏地深入其中。若僅僅停留于對住持叁寶的皈依,即使虔誠有加,學佛也難有進展。

  而有些人則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爲自身已然是佛,無須皈依外在叁寶。事實上,依止住持叁寶是學佛不可或缺的環節。當我們處在凡夫心的層面,自性叁寶早已被遮蔽,雖有若無。就象礦藏,需要特定技術開發、提煉,才能發揮作用。住持叁寶,正是幫助我們認識並開發自性叁寶不可缺少的方便。

  那麼,如何通過對叁寶的認識和皈依完成生命最高價值呢?

  一、皈依佛

  佛,梵語布達,意爲覺悟者。所謂覺,乃相對凡夫不覺而言。佛陀不僅自覺,更引導衆生覺悟,衆德悉備,覺行圓滿。他所具備的無量功德,還反映在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世尊這十大名號中。

  皈依佛,固然可以祈求佛力加被,但更重要的,是追隨佛陀的足迹,行佛所行,證佛所證,以此成就“本然自性天真佛”。

  1、佛像

  佛像,即佛陀造像,爲住持叁寶之一,象征佛寶。關于佛像起源,據《增一阿含經》記載:釋尊在世時,曾往忉利天爲母說法,叁月未還,信徒優填王與波斯匿王思佛心切,各以牛頭栴檀與紫磨金塑佛形象供奉,見之如對佛前。

  佛陀入滅後,佛像更成爲神聖象征,爲信徒瞻仰、禮拜、供養。佛教造像之首要目的,在于“令十方瞻仰慈容者,皆大歡喜,信受皈依,廣種善根,潛消惡念”。這種寓教于形的親切方式,使佛教得以從精神聖殿走向社會,向民衆傳達慈悲喜舍的內涵,示現彼岸淨土的境界。在所有的佛教寺院中,無論是南傳、漢傳還是藏傳,無不供奉著相好莊嚴的佛菩薩造像。雖然造型各異,體量有別,既有高哉偉哉的巨型塑像,也有不及盈寸的精雕細刻,但都體現了信徒心目中佛菩薩的慈悲形象。

  那麼,佛像是否等同于佛陀真身呢?關于這個問題,禅宗“丹霞燒佛”的公案能給我們以啓發。丹霞禅師爲唐代人,曾至洛東慧林寺挂單,因天寒而燒殿中木佛取暖。住持見之怒曰:因何燒佛?師雲:燒取舍利。住持詫異:木佛何來舍利?師對曰:既無舍利,再取兩尊燒之。住持聞言有省。禅師所行,是爲破除世人執相之弊,僅執土木造像爲佛,卻不見自性真佛。當然,對于禅宗祖師爲教化愚蒙而采用的特殊方式,我們切不可輕易仿效。

  佛像雖非佛陀真身,但恭敬佛像卻是極爲殊勝的修行方式,可強化學人對叁寶的皈依之心,爲增上修行重要助緣。若能將佛像視爲佛陀真身而虔誠頂禮,油然而生神聖感和恭敬心,內心當下就能得到淨化。反之,僅僅將其視爲藝術品,那麼,除欣賞或予人美感外,不會對心行産生任何震懾作用。面對佛像時,一樣會妄想紛飛,一樣會煩惱重重。因而某些人以爲,對佛像的神聖化,乃信徒迷信所至,甚而斥之爲“偶像崇拜”。殊不知,這是佛弟子見賢思齊、淨化內心、開啓覺性的修行方式,意義深遠。故普賢十大願王中,即以“禮敬諸佛”爲首,由禮敬而令心漸漸與之相應。

  還應注意的是,在修行過程中不能停留于對佛像的執著。如是,我們將被外相所縛。從恭敬佛像到超越對相的執著,代表著修行的不同層面,應次第而修,不可偏廢。

  2、佛的色身

  佛的色身,即誕生于兩千多年前,示現八相成道的本師釋迦牟尼,爲化相叁寶之一。佛陀本著救度有情的悲心化現人間,在娑婆世界說法度衆。由此,而有佛教在世間的流傳廣布。

  佛的色身能否代表佛?對凡夫而言,見到某人形象,便意味著見到此人;說起某人,腦海中浮現的也是其形象。除此而外,難道還有什麼更具代表性嗎?

  佛陀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見到這些相好莊嚴,是否等于見佛真身?世尊在《金剛經》中告訴我們:“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緊接著,世尊宣說那個著名的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陀色身亦爲因緣和合假相,是故,見到如來身相並不等于見到如來真身。據記載,佛陀從忉利天返回時,弟子們皆踴躍前去迎接。蓮華色尼爲先睹佛顔,化身轉輪聖王列于隊前。未料佛陀卻道:“汝雖見吾色身,且不見吾法身。須菩提岩中宴坐,卻見吾法身。”原來,衆人前去迎接佛陀時,須菩提謹記世尊“見法即見佛”的教誨,正觀緣起,悟入諸法空性,徹見如來法身。這也印證了佛陀在《金剛經》中反複強調的“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因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如來以色身應世,目的是方便接引衆生;以音聲說法,目的是慈悲教化有情。若執著身相、音聲乃至言教,反而見不到如來真身。但我們要知道,色身固然非真,卻不可離此尋找如來。因爲法身無所不在,並未離于色身,有智者同樣可以即色身體悟法身。

  3、佛陀的品質

  佛陀,意爲覺者,乃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悟道者,故覺性爲佛陀核心品質,即《壇經》所說的菩提自性。《壇經》開篇,六祖告衆曰:“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開宗明義,直暢本懷。這是因爲,佛陀的各種功德皆建立于覺性基礎上。正是覺的力量,使佛陀成就斷德、智德和悲德。

  斷德,亦名解脫。謂如來斷除一切煩惱惑業,淨除無余。在無盡生命延續中,我們因無明造作種種業力,不斷流轉生死,輪回受報;還因無明産生種種煩惱,時時顛倒妄想,沈淪苦海。人們不斷追逐外在享樂,試圖減少煩惱。但在這無常危脆的世間,一切有爲法皆如夢幻泡影,無論財富還是地位,無論家庭還是親友,其作用皆是有漏而有限的,至多使煩惱得到暫時緩解,卻無法從源頭解決。怎樣根除煩惱?佛法告訴我們,生命內在本具化解煩惱的能力,即覺性。當它作用後,煩惱將自動化解。佛陀便因圓滿覺性而成就斷德,超越二執束縛。所以,覺性和解脫是一體的。

  智德,即般若智慧。謂如來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諸法,圓融無礙。諸佛成就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正是至高無上的覺悟,故名一切智者。所謂一切智,包含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兩方面。如所有智,即了知事物本質的智慧。盡所有智,即了知世間一切緣起現象差別的智慧。由成就差別智,而有度化衆生的無量方便。

  悲德,即圓滿大悲。謂如來乘大願力,救護衆生,有緣莫不蒙度。佛陀的慈悲是平等無別、無量無邊的,與凡夫的小慈小悲有著天壤之別。孟子雲,“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凡夫的悲憫之心極爲有限,因爲它是以狹隘的自我爲基礎,只是關心我,我的家人,至多擴展至民族和國家。即使能夠心懷全人類,也很難將這份關愛遍及所有衆生。而佛菩薩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將衆生和自己視爲一體,沒有任何條件和親疏之別。所以能達致這一境界,也是覺性使然。佛陀已超越我法二執,證得一切有情的平等性,故能本著清淨無染的悲願利益衆生,盡未來際,永不間斷。

  覺與不覺,是佛與衆生的根…

《從住持叁寶到自性叁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