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问题在于,这一修行方法对很多人来说,很可能是弊大于利的。如果没有正见为前提,没有明眼人指点,我们根本无法契入本心,所谓的无分别,只是盲修瞎炼而已。但若学人根机极利,或有明眼人指点,直接从无分别契入,确实是上乘的用心方法,无须从教理一步步抉择。因为见性所要见的,并没有离开你的本心,在现有心行是可以触及的。所以,大乘和尚的观点并非全无道理,但不是常规修行途径。对多数人而言,还是要从闻思获得正见,然后从有分别的正见契入无分别的正见。他的错误在于,在强调无分别慧的同时,否定了分别慧的修行,否定了布施、持戒等方便行。因为无分别慧的获得离不开由如理分别建立的正见。更何况,成佛除了成就智慧以外,还要成就慈悲,这就必须修习布施等前五度。宗大师对这一观点的批判,对佛教健康发展是有积极、正面的意义。否则,就像用仅适合个体的特殊教育来替代常规教育,必然会问题重重。
“其施戒等者,是为未能修如是了义之庸愚而说。得了义已,而更入彼等行者,如同国王降为农民,得象已而寻象迹也。”按照摩诃衍他们的观点,认为布施、持戒等方便行,只是那些没能力通过修行见性的愚痴者和平庸者所修。如果见性后还要修习布施等善行,就像国王把自己降格为农民,就像我们已经找到象王之后,却要去寻找大象脚印一样。
“作是说者,引八十种赞叹无分别之经以作根据而成立也。彼谓一切方便非成佛之正道,成大诽谤。”持此观点者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也引用了八十种赞叹无分别的经典作为依据,从而成立这一观点。他们认为,一切方便都不是成佛的正道,或者说,和成佛是不相应的。在宗大师看来,这种观点是对佛法的极大诽谤。
“以遮佛所教示之心要,分别无我慧之观察,远舍胜义故。”之所以称为诽谤,宗大师认为,这种观点障碍了佛陀所开示的修行心要,否定了分别无我慧的观察修,就无法证得胜义,证得空性。
“此莲花戒尊者虽以无垢教理善为破除,广建诸佛悦豫之善道。然至今犹有一类轻持戒等诸行者,于修道时舍弃彼等,如前而作。”虽然莲花戒尊者以清净无垢的正见对这些错误观点进行了破斥,广泛开显并建立令诸佛欢喜的修行正道,但至今仍有一些轻视持戒等方便行的修学者,在修行过程中舍弃前五度,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想直接从无分别契入。
“又有一类,除谤方便外,见解亦同彼。及诸余者,舍以分别慧求真实之见,而许彼之任何不思为善也明矣,彼等尚不成为修空性之品类。”还有一类人,除了认为大乘和尚舍弃方便行固然不对,但对佛法的见地却与之相同。至于其他人,则舍弃以分别慧契入实相的认识,认为什么都不思惟就是最直接的修行。事实上,这些都无法成为修证空性的途径。如果什么都不想就是修空性,那无想定是不是修空性?
“纵许是修空性,谓善能修习者惟修空性,不须修俗谛行品者,是则显然与一切佛语相违而乖道理者也。”乖,相违。即使确实是在修习空性,如果认为善于修行者只需要修证空性,不需要修习各种安立于俗谛的善行,如布施、持戒等,显然是与佛陀所说相违背的,是将真俗对立起来。虽然空性要从无分别契入,但不是说什么都不思惟,那可能是一种浑沌状态。如果单纯追求无分别,和修空性是不相应的。因为分别慧和无分别的空性是不冲突的,在心行上是属于两个层面,就像虚空和云彩并不对立。一个人只看到云彩时,可能被其遮蔽而看不到虚空。但若安住于虚空,云卷云舒,对虚空是没有影响的。当我们安住于虚空般的空性,心就不会有粘性了,任何念头的来去对你丝毫没有影响,可以终日分别而不染污。所以说,修空性并不否定布施等种种善行。
以上,是对当时藏地存在的一些错误观点的批判。接着要广引经论,证明“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得成佛”的观点。事实上,整个大乘经典的建构,乃至一切法门的施设,都离不开方便与慧这两大支柱。
2.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得成佛
① 依无住涅槃说明
诸大乘人之所修,是无住涅槃。彼中不住世间者,是以通达真实之慧,依胜义道之次第,或甚深道,或智资粮,或慧之支分等而修。不住寂灭涅槃者,是以了知尽所有性之慧,依世俗道之次第,或广大道,或福资粮,或方便之支分等,以修习故也。
“诸大乘人之所修,是无住涅槃。”大乘行者所修的是无住涅槃。这是相对声闻的无余依涅槃所言,即不住于涅槃,但同时也不住于生死。如果仅仅不住于涅槃,那就是凡夫;如果仅仅不住于生死,那就是二乘。对于菩萨来说,虽然已经超越生死,但因为悲愿驱动,依然在轮回中救度众生。和凡夫不同的是,他们已经具备了不住世间的能力,所以能广度众生而自在无碍。而对多数人来说,不必说生死,就是一个念头生起时都会被抓住,想不住都做不到。
“彼中不住世间者,是以通达真实之慧,依胜义道之次第,或甚深道,或智资粮,或慧之支分等而修。”所谓不住世间,就是以通达空性而成就无相、无所得的智慧,这是依据通达胜义道的次第,或是依据甚深道,或是依据智慧的资粮,或是依据慧的支分修习而获得。一旦成就无所得的空性慧,就具有不住世间的能力,这是菩萨在轮回中自在的关键。
“不住寂灭涅槃者,是以了知尽所有性之慧,依世俗道之次第,或广大道,或福资粮,或方便之支分等,以修习故也。”尽所有性,即了知一切法的缘起差别相。世俗道,在道次第中,从依止善知识到奢摩他都是世俗道的范畴。广大道,即利益一切众生的广大菩萨行。福资粮,是成就福德的资粮。菩萨不住寂灭涅槃,是因为了知尽所有性的差别智。这一智慧或是依世俗道的次第,或是依广大道,或是依福资粮,或是依方便的支分而修习成就。
成就差别智,才能更广泛地利益众生。不是说通达空性慧,就同时通达了世间所有智慧。阿罗汉也有慧解脱和俱解脱之分,如果仅仅通达空性,是否不用学习就会开汽车,就会用电脑?答案是否定的。所以,菩萨要从五明处学,这样才能同时安住于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既了知诸法空性,又了知诸法差别,所谓“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这是从无住涅槃的角度,说明菩萨须具足智慧和方便。
② 依经典说明
《秘密不可思议经》云:“智资粮者,是断一切烦恼也。以福资粮者,是长养一切有情也。世尊,以是因缘,菩萨摩诃萨当于福智资粮而精进也。”
又说《无垢称经》亦云:“诸菩萨之系缚云何?解脱云何?答曰:无方便摄之慧者,系缚也;方便摄之慧者,解脱也。无慧摄之方便者,系缚也;慧摄之方便者,解脱也。”
又《象头山经》云:“诸菩萨之道者,总略为二。云何为二?所谓方便及慧也。”
彼等诸义,《道炬》亦云:“离慧度加行,而障不能尽。故为断无余,烦恼所知障。慧度瑜伽师,常应修方便。由慧离方便,及方便离慧。故佛说云缚,以是二勿离。”
又云:“具慧度行舍,施波罗密等,诸善资粮净,佛说为方便。诸修方便力,而复能修慧,彼速得菩提,非唯修无我。已曾通达蕴,处及界无生,了知自体空,遍释名为慧。”明显而说之。
《宝髻经》云:“须具足施等一切方便,而修一切种最胜之空性。”
又《集研核经》云:“诸菩萨为菩提故而修六度,诸愚痴人谓但应学慧度,以余何须用?此破坏心也。”复云:“又诸愚人谓唯以一法而证菩提,即空性是。彼等之行,皆不净也。”
接着,宗大师引经据典,以圣言量说明“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得成佛”的观点。
“《秘密不可思议经》云:智资粮者,是断一切烦恼也。以福资粮者,是长养一切有情也。世尊,以是因缘,菩萨摩诃萨当于福智资粮而精进也。”《秘密不可思议经》说:智慧资粮的作用,在于断除一切烦恼,当心安住于遍知的智慧,安住于觉性或明空不二的状态时,烦恼就没有多大力量了。而福德资粮的作用,在于长养并利益一切有情。世尊,正因为菩萨必须具备这两种能力,所以在因地修行中就应该对此不断精进努力,最终才能圆满福智资粮。
“又说《无垢称经》亦云:诸菩萨之系缚云何?解脱云何?答曰:无方便摄之慧者,系缚也;方便摄之慧者,解脱也。无慧摄之方便者,系缚也;慧摄之方便者,解脱也。”《无垢称经》,即汉传佛教的《维摩诘经》。《无垢称经》也说:什么是菩萨的系缚?什么是菩萨的解脱?问答是:没有大悲和菩提心摄受的智慧,就会系缚于无余涅槃一边;有大悲和菩提心摄受的智慧,才能成就无住涅槃的解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没有空性慧摄受的方便,就会有所得,使我们系缚于生死,系缚于轮回,不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唯有以空性慧摄持的方便,才能令我们成就解脱。所以在修习菩萨道过程中,必须具足方便与慧,这样才能摆脱空有二边的系缚,摆脱生死涅槃的系缚,所谓“悲不住涅槃,智不住生死”。一方面对利益众生保有极大热情,保有无尽悲愿,但另一方面要做得了无牵挂。既不是不做,也不是像世人那样执著地做。
“又《象头山经》云:诸菩萨之道者,总略为二。云何为二?所谓方便及慧也。”下边又引《象头山经》说:菩萨道的修行,简单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内容。到底是哪两种呢?就是方便和智慧。
“彼等诸义,《道炬》亦云:离慧度加行,而障不能尽。故为断无余,烦恼所知障。慧度瑜伽师,常应修方便。”《道炬》,即《菩提道炬论》,是阿底峡尊者应藏王菩提光提出的七个问题而造,这些都是当时亟待澄清的错误观点。所知障,因无明而不能了知诸法差别。关于方便和智慧的内涵,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也作了阐述:如果离开空性慧修习加行和资粮,是无法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为了彻底断…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三节 菩萨行的安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