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問題在于,這一修行方法對很多人來說,很可能是弊大于利的。如果沒有正見爲前提,沒有明眼人指點,我們根本無法契入本心,所謂的無分別,只是盲修瞎煉而已。但若學人根機極利,或有明眼人指點,直接從無分別契入,確實是上乘的用心方法,無須從教理一步步抉擇。因爲見性所要見的,並沒有離開你的本心,在現有心行是可以觸及的。所以,大乘和尚的觀點並非全無道理,但不是常規修行途徑。對多數人而言,還是要從聞思獲得正見,然後從有分別的正見契入無分別的正見。他的錯誤在于,在強調無分別慧的同時,否定了分別慧的修行,否定了布施、持戒等方便行。因爲無分別慧的獲得離不開由如理分別建立的正見。更何況,成佛除了成就智慧以外,還要成就慈悲,這就必須修習布施等前五度。宗大師對這一觀點的批判,對佛教健康發展是有積極、正面的意義。否則,就像用僅適合個體的特殊教育來替代常規教育,必然會問題重重。
“其施戒等者,是爲未能修如是了義之庸愚而說。得了義已,而更入彼等行者,如同國王降爲農民,得象已而尋象迹也。”按照摩诃衍他們的觀點,認爲布施、持戒等方便行,只是那些沒能力通過修行見性的愚癡者和平庸者所修。如果見性後還要修習布施等善行,就像國王把自己降格爲農民,就像我們已經找到象王之後,卻要去尋找大象腳印一樣。
“作是說者,引八十種贊歎無分別之經以作根據而成立也。彼謂一切方便非成佛之正道,成大誹謗。”持此觀點者並不是憑空想出來的,也引用了八十種贊歎無分別的經典作爲依據,從而成立這一觀點。他們認爲,一切方便都不是成佛的正道,或者說,和成佛是不相應的。在宗大師看來,這種觀點是對佛法的極大誹謗。
“以遮佛所教示之心要,分別無我慧之觀察,遠舍勝義故。”之所以稱爲誹謗,宗大師認爲,這種觀點障礙了佛陀所開示的修行心要,否定了分別無我慧的觀察修,就無法證得勝義,證得空性。
“此蓮花戒尊者雖以無垢教理善爲破除,廣建諸佛悅豫之善道。然至今猶有一類輕持戒等諸行者,于修道時舍棄彼等,如前而作。”雖然蓮花戒尊者以清淨無垢的正見對這些錯誤觀點進行了破斥,廣泛開顯並建立令諸佛歡喜的修行正道,但至今仍有一些輕視持戒等方便行的修學者,在修行過程中舍棄前五度,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想直接從無分別契入。
“又有一類,除謗方便外,見解亦同彼。及諸余者,舍以分別慧求真實之見,而許彼之任何不思爲善也明矣,彼等尚不成爲修空性之品類。”還有一類人,除了認爲大乘和尚舍棄方便行固然不對,但對佛法的見地卻與之相同。至于其他人,則舍棄以分別慧契入實相的認識,認爲什麼都不思惟就是最直接的修行。事實上,這些都無法成爲修證空性的途徑。如果什麼都不想就是修空性,那無想定是不是修空性?
“縱許是修空性,謂善能修習者惟修空性,不須修俗谛行品者,是則顯然與一切佛語相違而乖道理者也。”乖,相違。即使確實是在修習空性,如果認爲善于修行者只需要修證空性,不需要修習各種安立于俗谛的善行,如布施、持戒等,顯然是與佛陀所說相違背的,是將真俗對立起來。雖然空性要從無分別契入,但不是說什麼都不思惟,那可能是一種渾沌狀態。如果單純追求無分別,和修空性是不相應的。因爲分別慧和無分別的空性是不沖突的,在心行上是屬于兩個層面,就像虛空和雲彩並不對立。一個人只看到雲彩時,可能被其遮蔽而看不到虛空。但若安住于虛空,雲卷雲舒,對虛空是沒有影響的。當我們安住于虛空般的空性,心就不會有粘性了,任何念頭的來去對你絲毫沒有影響,可以終日分別而不染汙。所以說,修空性並不否定布施等種種善行。
以上,是對當時藏地存在的一些錯誤觀點的批判。接著要廣引經論,證明“方便與慧,隨學一分,不得成佛”的觀點。事實上,整個大乘經典的建構,乃至一切法門的施設,都離不開方便與慧這兩大支柱。
2.方便與慧,隨學一分,不得成佛
① 依無住涅槃說明
諸大乘人之所修,是無住涅槃。彼中不住世間者,是以通達真實之慧,依勝義道之次第,或甚深道,或智資糧,或慧之支分等而修。不住寂滅涅槃者,是以了知盡所有性之慧,依世俗道之次第,或廣大道,或福資糧,或方便之支分等,以修習故也。
“諸大乘人之所修,是無住涅槃。”大乘行者所修的是無住涅槃。這是相對聲聞的無余依涅槃所言,即不住于涅槃,但同時也不住于生死。如果僅僅不住于涅槃,那就是凡夫;如果僅僅不住于生死,那就是二乘。對于菩薩來說,雖然已經超越生死,但因爲悲願驅動,依然在輪回中救度衆生。和凡夫不同的是,他們已經具備了不住世間的能力,所以能廣度衆生而自在無礙。而對多數人來說,不必說生死,就是一個念頭生起時都會被抓住,想不住都做不到。
“彼中不住世間者,是以通達真實之慧,依勝義道之次第,或甚深道,或智資糧,或慧之支分等而修。”所謂不住世間,就是以通達空性而成就無相、無所得的智慧,這是依據通達勝義道的次第,或是依據甚深道,或是依據智慧的資糧,或是依據慧的支分修習而獲得。一旦成就無所得的空性慧,就具有不住世間的能力,這是菩薩在輪回中自在的關鍵。
“不住寂滅涅槃者,是以了知盡所有性之慧,依世俗道之次第,或廣大道,或福資糧,或方便之支分等,以修習故也。”盡所有性,即了知一切法的緣起差別相。世俗道,在道次第中,從依止善知識到奢摩他都是世俗道的範疇。廣大道,即利益一切衆生的廣大菩薩行。福資糧,是成就福德的資糧。菩薩不住寂滅涅槃,是因爲了知盡所有性的差別智。這一智慧或是依世俗道的次第,或是依廣大道,或是依福資糧,或是依方便的支分而修習成就。
成就差別智,才能更廣泛地利益衆生。不是說通達空性慧,就同時通達了世間所有智慧。阿羅漢也有慧解脫和俱解脫之分,如果僅僅通達空性,是否不用學習就會開汽車,就會用電腦?答案是否定的。所以,菩薩要從五明處學,這樣才能同時安住于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既了知諸法空性,又了知諸法差別,所謂“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這是從無住涅槃的角度,說明菩薩須具足智慧和方便。
② 依經典說明
《秘密不可思議經》雲:“智資糧者,是斷一切煩惱也。以福資糧者,是長養一切有情也。世尊,以是因緣,菩薩摩诃薩當于福智資糧而精進也。”
又說《無垢稱經》亦雲:“諸菩薩之系縛雲何?解脫雲何?答曰:無方便攝之慧者,系縛也;方便攝之慧者,解脫也。無慧攝之方便者,系縛也;慧攝之方便者,解脫也。”
又《象頭山經》雲:“諸菩薩之道者,總略爲二。雲何爲二?所謂方便及慧也。”
彼等諸義,《道炬》亦雲:“離慧度加行,而障不能盡。故爲斷無余,煩惱所知障。慧度瑜伽師,常應修方便。由慧離方便,及方便離慧。故佛說雲縛,以是二勿離。”
又雲:“具慧度行舍,施波羅密等,諸善資糧淨,佛說爲方便。諸修方便力,而複能修慧,彼速得菩提,非唯修無我。已曾通達蘊,處及界無生,了知自體空,遍釋名爲慧。”明顯而說之。
《寶髻經》雲:“須具足施等一切方便,而修一切種最勝之空性。”
又《集研核經》雲:“諸菩薩爲菩提故而修六度,諸愚癡人謂但應學慧度,以余何須用?此破壞心也。”複雲:“又諸愚人謂唯以一法而證菩提,即空性是。彼等之行,皆不淨也。”
接著,宗大師引經據典,以聖言量說明“方便與慧,隨學一分,不得成佛”的觀點。
“《秘密不可思議經》雲:智資糧者,是斷一切煩惱也。以福資糧者,是長養一切有情也。世尊,以是因緣,菩薩摩诃薩當于福智資糧而精進也。”《秘密不可思議經》說:智慧資糧的作用,在于斷除一切煩惱,當心安住于遍知的智慧,安住于覺性或明空不二的狀態時,煩惱就沒有多大力量了。而福德資糧的作用,在于長養並利益一切有情。世尊,正因爲菩薩必須具備這兩種能力,所以在因地修行中就應該對此不斷精進努力,最終才能圓滿福智資糧。
“又說《無垢稱經》亦雲:諸菩薩之系縛雲何?解脫雲何?答曰:無方便攝之慧者,系縛也;方便攝之慧者,解脫也。無慧攝之方便者,系縛也;慧攝之方便者,解脫也。”《無垢稱經》,即漢傳佛教的《維摩诘經》。《無垢稱經》也說:什麼是菩薩的系縛?什麼是菩薩的解脫?問答是:沒有大悲和菩提心攝受的智慧,就會系縛于無余涅槃一邊;有大悲和菩提心攝受的智慧,才能成就無住涅槃的解脫。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沒有空性慧攝受的方便,就會有所得,使我們系縛于生死,系縛于輪回,不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唯有以空性慧攝持的方便,才能令我們成就解脫。所以在修習菩薩道過程中,必須具足方便與慧,這樣才能擺脫空有二邊的系縛,擺脫生死涅槃的系縛,所謂“悲不住涅槃,智不住生死”。一方面對利益衆生保有極大熱情,保有無盡悲願,但另一方面要做得了無牽挂。既不是不做,也不是像世人那樣執著地做。
“又《象頭山經》雲:諸菩薩之道者,總略爲二。雲何爲二?所謂方便及慧也。”下邊又引《象頭山經》說:菩薩道的修行,簡單概括起來主要有兩大內容。到底是哪兩種呢?就是方便和智慧。
“彼等諸義,《道炬》亦雲:離慧度加行,而障不能盡。故爲斷無余,煩惱所知障。慧度瑜伽師,常應修方便。”《道炬》,即《菩提道炬論》,是阿底峽尊者應藏王菩提光提出的七個問題而造,這些都是當時亟待澄清的錯誤觀點。所知障,因無明而不能了知諸法差別。關于方便和智慧的內涵,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也作了闡述:如果離開空性慧修習加行和資糧,是無法斷除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爲了徹底斷…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叁節 菩薩行的安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