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三节 皈依三宝▪P3

  ..续本文上一页此脆弱,死亡是一定的,死期是不定的。面对死亡,一切亲人和财富都无法挽救我们,唯有佛法才是唯一的护佑。从这个意义上说,皈依才是人生真正的保险。世间任何保险,最多只能在我们死后给家属一点补偿,或是料理一下后事,能保证我们不堕落恶道吗?能保证我们投生善趣吗?显然不能。能够给予我们这些保障的,正是皈依而不是其他。

   第三、念三恶道苦。当我们活着时,总觉得恶道苦离我们似乎很遥远,甚至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但佛陀告诉我们,死亡离我们不过是悠悠一息!一口气不来,转息便是来生。而这个来生,很可能是在恶道备受煎熬。即使有幸得生为人,也未必有现在这种听闻佛法的机缘。看看世间,人们或是被烦恼折磨,或遭受病痛折磨,对这些微不足道的小苦尚且难以忍受,何况是如此惨烈的恶道之苦。认清这一点,自然会生起强烈的皈投之心。

   具备这些认知基础,就会看到自身处境是多么危脆。无尽轮回中,我们始终在苦海漂泊沉沦。就像流落汪洋的遇难者,好不容易遇到一艘救命之舟可以倚靠,如果不赶紧登上船去,就会在水中继续沉沦。我们现在生而为人,又能听闻佛法,就像漂泊中遇到的救命之舟,所以要赶快寻求拯救!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三宝拯救,而不是其他呢?这就需要认识到三宝的功德。

  1.知三宝功德

   忆念三宝的内容,在声闻乘和菩萨乘的经典中都有很多记载。如《阿含经》的六念法门,及《普贤行愿品》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等,都是在帮助我们忆念三宝功德。世人选择任何一种依赖,都是因为看到它的利益,选择职业或婚姻对象,也是认识到对方的好处。同样,我们唯有认识到三宝功德,才能义无反顾地皈投依靠。

  ① 佛功德

   首先,是忆念佛的功德。其中又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忆念佛陀的身功德,二是忆念佛陀的语功德,三是忆念佛陀的意功德,四是忆念佛陀的事业功德。

  【身功德】

   念佛相好,如《譬喻赞》(《相好赞》)云:“佛身相庄严,端妙眼甘露,如秋空无云,众星而严饰。能仁具金色,法衣以严身,似于金山顶,彩云而围绕。佛虽不庄饰,面轮自圆满,彼满月离云,亦所不能及。佛口如莲花,日照而开敷,蜂见以为莲,不犹豫而住。佛面具金色,珂白齿端姝,犹如金山峡,无垢月光入。应供右手中,轮相妙严饰,于世恐怖者,以手拔令出。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印画于地上,真莲无此美。”

   略赞如是,当忆念之。

  这是忆念佛陀的身功德。佛陀有法、报、化三身。法身,是不生不灭的空性;报身,是由佛陀智慧功德所成,包括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分别是佛陀自己受用的内证法乐之身和为十地菩萨说法变现的身相;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是应众生机缘而化现的佛身,也就是在人间说法布教的释迦牟尼佛。

   “念佛相好,如《譬喻赞》云:佛身相庄严,端妙眼甘露,如秋空无云,众星而严饰。”端,正大庄严。妙,妙目流盼,从任何角度瞻仰,都像是望着自己。首先,赞叹佛陀的相好庄严,尤其是眼睛,端庄美妙,如甘露般清澈无暇。又像在秋夜无云的晴空中,有数不清的星星点缀其间,星罗棋布,闪闪发光。佛典记载,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也是印度人所认为的圆满相貌。除佛陀外,转轮圣王也具备三十二种相,如《金刚经》所说:“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同样是三十二相,佛陀和转轮王是否无二无别呢?当然,还存在是否圆满的问题。

   “能仁具金色,法衣以严身,似于金山顶,彩云而围绕。”能仁,指佛陀。佛陀的身体为紫磨金色,披着庄严法衣,仿佛金山顶上有彩云围绕一般。紫磨金,指带有紫色的黄金,为金中极品。磨,又有无垢浊之意。经中常以此赞叹佛陀的肤色高贵纯净,所谓“巍巍丈六紫金容”。

   “佛虽不庄饰,面轮自圆满,彼满月离云,亦所不能及。”佛陀虽不以世间的各种饰品庄严其身,却自然显现圆满庄严的面容。即使没有云彩遮蔽的月轮,其光明和圆满也无法与之比拟。

   “佛口如莲花,日照而开敷,蜂见以为莲,不犹豫而住。”佛陀的口型有如莲花,在阳光照耀下绽放。蜜蜂看到后都误以为是莲花,毫不犹豫地停留其上。这是说明佛陀口型的完美。

   “佛面具金色,珂白齿端姝,犹如金山峡,无垢月光入。”珂,玉名,形容洁白。姝,美好。佛陀的脸和身体一样,也是紫金色的,而牙齿则如美玉般洁白美好,犹如金色的峡谷,无垢月光映照其中。

   “应供右手中,轮相妙严饰,于世恐怖者,以手拔令出。”应供,佛陀十大名号之一,因圆满悲智二德,应受人天的供养和尊敬。轮相,即千辐轮相,为三十二相之一,象征佛陀广转*轮。佛陀应供时,右手托钵,掌中有千辐轮相。对于在生死苦海中恐惧不安的有情,佛陀以他的双手一一抚慰,救度众生脱离轮回。比喻佛陀以慈悲、智慧引导众生,令得解脱。

   “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印画于地上,真莲无此美。”游行,游化四方,说法度众。佛陀在各地游行时,脚印如同莲花般显现在大地上。仿佛是以模具印上的,又仿佛是用画笔精心描绘的,真正的莲花也不如它美妙庄严。

   “略赞如是,当忆念之。”此处只是引用一个简单的偈颂而行礼赞,学人可以据此忆念佛陀功德。

   此外,我们还可以学习马鸣菩萨所造的《佛所行赞》,及佛典中有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内容。因为这种相好并不是凭空得来,其中的每一种,都是经过漫长而艰难的修行所感得,是佛陀功德的显现。所以,忆念佛陀的身相不是像追星族那样,对偶像的俊美外形生起欢喜或执著,而是由此忆念佛陀功德,生起真切皈依之心,起到见贤思齐的效果。

  【语功德】

   尽世界中所有有情,于一时中,各以异义而见质问。佛以一刹那心相应之慧而领摄已,即以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各领知为答自语。于兹甚奇希有之德,当思念之。

   如《谛者品》云:“此诸有情了义语,多种一时来问难,心一刹那遍了知,即以一音各答复。如是当知佛于世,以妙梵音而宣演,度出人天诸苦厄,极善转于妙*轮。”

  接着,讲述佛陀语言的功德。

   “尽世界中所有有情,于一时中,各以异义而见质问。”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在同一时间,各以不同观点向佛陀提出问题。

   “佛以一刹那心相应之慧而领摄已,即以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各领知为答自语。”相应之慧,是佛陀所具有的遍知能力。虽然问题各不相同而又同时发问,但佛陀在刹那间已遍知一切并领纳摄受,以一种音声回答一切疑问。而听法者也都得到了自己需要的回答,觉得佛陀是单独针对自己所作的开示。这也就是《维摩诘经》所说的“佛以一音演说,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虽然佛陀只是以一音说法,但众生却能随类得解,疑惑冰释。

   “于兹甚奇希有之德,当思念之。”对于这一甚深稀有的功德,我们要反复忆念。决不能以凡夫有限的经验轻易否定,或将信将疑。

   “如《谛者品》云:此诸有情了义语,多种一时来问难,心一刹那遍了知,即以一音各答复。如是当知佛于世,以妙梵音而宣演,度出人天诸苦厄,极善转于妙*轮。”正如《谛者品》所说:诸多有情同时向佛陀提出艰深费解的疑问,而佛陀能在一刹那间全面了解,遍知无余,并以一种声音回答所有问题。因为佛陀出世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微妙之音演说正法,救度众生走出轮回,所以要用无量的善巧方便广转*轮。

   通常,我们只能听一个人说话,勉强可以同时听两三个人说话,如果有更多人同时说话,还能听得历历分明吗?因为凡夫心有所住,故作用狭窄,只能做一件事或了解一个对象,一旦兼顾其他,注意力就会受到影响。而佛陀所具备的遍知功能,则是心的本然状态,是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些作用是建立于遍知而非念头之上,是以佛陀才能同时聆听所有提问,以一音解答一切。

  【意功德】

   有智德、悲德二种。智德者,于一切所知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悉能了知,无碍而转。一切所知,佛智能遍。除佛而外,余者则所知宽广,智狭而莫能遍也。

   如彼赞(麻的止遮《赞应赞》)云:“唯有以佛智,遍一切所知(佛智遍所知),除佛余一切,唯所知增上。”又云:“三时所摄法,一切种相者(于一切种相),如持庵摩罗,佛心所行境。诸法动非动,一及种种别(谓一与异),如风行空中,佛心无滞碍。”

   悲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则无自在。能仁为大悲系缚,亦无自在。若见众生有苦恼者,大悲无间相续而生。

   《百五十颂》云:“一切众生类,惑缚无差别,为解众生缚,常为大悲系。虽知世过患,悲愿处生死,为当先礼佛,亦先礼大悲。” 

   又如《谛者品》云:“众生处痴暗,无明常覆心,系世间牢狱,佛见生悲悯。”应如是思惟之。

  这一段是讲述佛陀意业的功德。

   “有智德、悲德二种。”佛陀意业的功德,有智慧和慈悲两种。虽然佛陀具有无量功德,但无不含摄于悲智两大品质。因为智慧,故能不住三有,解脱自在;因为慈悲,故能不住涅槃,广度众生。

   “智德者,于一切所知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如所有性,为一切现象的如实性,即空性。尽所有性,指缘起的显现,即俗谛的差别。庵摩罗果,产于印度的一种水果。因为佛陀具有圆满的智慧,故能彻见所认识的一切境界,无论是它们的实质还是显现,都像观看掌上庵摩罗果那么一目了然。本质和显现代表法的两个层面,并不是两个东西,因为显现不曾离开空性,空性也不曾离开显现。佛教正是据此建立真俗二谛,正如龙树菩萨在《中论》所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三节 皈依三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