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脆弱,死亡是一定的,死期是不定的。面對死亡,一切親人和財富都無法挽救我們,唯有佛法才是唯一的護佑。從這個意義上說,皈依才是人生真正的保險。世間任何保險,最多只能在我們死後給家屬一點補償,或是料理一下後事,能保證我們不墮落惡道嗎?能保證我們投生善趣嗎?顯然不能。能夠給予我們這些保障的,正是皈依而不是其他。
第叁、念叁惡道苦。當我們活著時,總覺得惡道苦離我們似乎很遙遠,甚至和我們沒有任何關系。但佛陀告訴我們,死亡離我們不過是悠悠一息!一口氣不來,轉息便是來生。而這個來生,很可能是在惡道備受煎熬。即使有幸得生爲人,也未必有現在這種聽聞佛法的機緣。看看世間,人們或是被煩惱折磨,或遭受病痛折磨,對這些微不足道的小苦尚且難以忍受,何況是如此慘烈的惡道之苦。認清這一點,自然會生起強烈的皈投之心。
具備這些認知基礎,就會看到自身處境是多麼危脆。無盡輪回中,我們始終在苦海漂泊沈淪。就像流落汪洋的遇難者,好不容易遇到一艘救命之舟可以倚靠,如果不趕緊登上船去,就會在水中繼續沈淪。我們現在生而爲人,又能聽聞佛法,就像漂泊中遇到的救命之舟,所以要趕快尋求拯救!
那麼,我們爲什麼要尋找叁寶拯救,而不是其他呢?這就需要認識到叁寶的功德。
1.知叁寶功德
憶念叁寶的內容,在聲聞乘和菩薩乘的經典中都有很多記載。如《阿含經》的六念法門,及《普賢行願品》的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等,都是在幫助我們憶念叁寶功德。世人選擇任何一種依賴,都是因爲看到它的利益,選擇職業或婚姻對象,也是認識到對方的好處。同樣,我們唯有認識到叁寶功德,才能義無反顧地皈投依靠。
① 佛功德
首先,是憶念佛的功德。其中又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憶念佛陀的身功德,二是憶念佛陀的語功德,叁是憶念佛陀的意功德,四是憶念佛陀的事業功德。
【身功德】
念佛相好,如《譬喻贊》(《相好贊》)雲:“佛身相莊嚴,端妙眼甘露,如秋空無雲,衆星而嚴飾。能仁具金色,法衣以嚴身,似于金山頂,彩雲而圍繞。佛雖不莊飾,面輪自圓滿,彼滿月離雲,亦所不能及。佛口如蓮花,日照而開敷,蜂見以爲蓮,不猶豫而住。佛面具金色,珂白齒端姝,猶如金山峽,無垢月光入。應供右手中,輪相妙嚴飾,于世恐怖者,以手拔令出。能仁遊行時,雙足如妙蓮,印畫于地上,真蓮無此美。”
略贊如是,當憶念之。
這是憶念佛陀的身功德。佛陀有法、報、化叁身。法身,是不生不滅的空性;報身,是由佛陀智慧功德所成,包括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分別是佛陀自己受用的內證法樂之身和爲十地菩薩說法變現的身相;應身,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是應衆生機緣而化現的佛身,也就是在人間說法布教的釋迦牟尼佛。
“念佛相好,如《譬喻贊》雲:佛身相莊嚴,端妙眼甘露,如秋空無雲,衆星而嚴飾。”端,正大莊嚴。妙,妙目流盼,從任何角度瞻仰,都像是望著自己。首先,贊歎佛陀的相好莊嚴,尤其是眼睛,端莊美妙,如甘露般清澈無暇。又像在秋夜無雲的晴空中,有數不清的星星點綴其間,星羅棋布,閃閃發光。佛典記載,佛陀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這也是印度人所認爲的圓滿相貌。除佛陀外,轉輪聖王也具備叁十二種相,如《金剛經》所說:“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同樣是叁十二相,佛陀和轉輪王是否無二無別呢?當然,還存在是否圓滿的問題。
“能仁具金色,法衣以嚴身,似于金山頂,彩雲而圍繞。”能仁,指佛陀。佛陀的身體爲紫磨金色,披著莊嚴法衣,仿佛金山頂上有彩雲圍繞一般。紫磨金,指帶有紫色的黃金,爲金中極品。磨,又有無垢濁之意。經中常以此贊歎佛陀的膚色高貴純淨,所謂“巍巍丈六紫金容”。
“佛雖不莊飾,面輪自圓滿,彼滿月離雲,亦所不能及。”佛陀雖不以世間的各種飾品莊嚴其身,卻自然顯現圓滿莊嚴的面容。即使沒有雲彩遮蔽的月輪,其光明和圓滿也無法與之比擬。
“佛口如蓮花,日照而開敷,蜂見以爲蓮,不猶豫而住。”佛陀的口型有如蓮花,在陽光照耀下綻放。蜜蜂看到後都誤以爲是蓮花,毫不猶豫地停留其上。這是說明佛陀口型的完美。
“佛面具金色,珂白齒端姝,猶如金山峽,無垢月光入。”珂,玉名,形容潔白。姝,美好。佛陀的臉和身體一樣,也是紫金色的,而牙齒則如美玉般潔白美好,猶如金色的峽谷,無垢月光映照其中。
“應供右手中,輪相妙嚴飾,于世恐怖者,以手拔令出。”應供,佛陀十大名號之一,因圓滿悲智二德,應受人天的供養和尊敬。輪相,即千輻輪相,爲叁十二相之一,象征佛陀廣轉*輪。佛陀應供時,右手托缽,掌中有千輻輪相。對于在生死苦海中恐懼不安的有情,佛陀以他的雙手一一撫慰,救度衆生脫離輪回。比喻佛陀以慈悲、智慧引導衆生,令得解脫。
“能仁遊行時,雙足如妙蓮,印畫于地上,真蓮無此美。”遊行,遊化四方,說法度衆。佛陀在各地遊行時,腳印如同蓮花般顯現在大地上。仿佛是以模具印上的,又仿佛是用畫筆精心描繪的,真正的蓮花也不如它美妙莊嚴。
“略贊如是,當憶念之。”此處只是引用一個簡單的偈頌而行禮贊,學人可以據此憶念佛陀功德。
此外,我們還可以學習馬鳴菩薩所造的《佛所行贊》,及佛典中有關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內容。因爲這種相好並不是憑空得來,其中的每一種,都是經過漫長而艱難的修行所感得,是佛陀功德的顯現。所以,憶念佛陀的身相不是像追星族那樣,對偶像的俊美外形生起歡喜或執著,而是由此憶念佛陀功德,生起真切皈依之心,起到見賢思齊的效果。
【語功德】
盡世界中所有有情,于一時中,各以異義而見質問。佛以一刹那心相應之慧而領攝已,即以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各領知爲答自語。于茲甚奇希有之德,當思念之。
如《谛者品》雲:“此諸有情了義語,多種一時來問難,心一刹那遍了知,即以一音各答複。如是當知佛于世,以妙梵音而宣演,度出人天諸苦厄,極善轉于妙*輪。”
接著,講述佛陀語言的功德。
“盡世界中所有有情,于一時中,各以異義而見質問。”十方世界所有衆生,在同一時間,各以不同觀點向佛陀提出問題。
“佛以一刹那心相應之慧而領攝已,即以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各領知爲答自語。”相應之慧,是佛陀所具有的遍知能力。雖然問題各不相同而又同時發問,但佛陀在刹那間已遍知一切並領納攝受,以一種音聲回答一切疑問。而聽法者也都得到了自己需要的回答,覺得佛陀是單獨針對自己所作的開示。這也就是《維摩诘經》所說的“佛以一音演說,衆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雖然佛陀只是以一音說法,但衆生卻能隨類得解,疑惑冰釋。
“于茲甚奇希有之德,當思念之。”對于這一甚深稀有的功德,我們要反複憶念。決不能以凡夫有限的經驗輕易否定,或將信將疑。
“如《谛者品》雲:此諸有情了義語,多種一時來問難,心一刹那遍了知,即以一音各答複。如是當知佛于世,以妙梵音而宣演,度出人天諸苦厄,極善轉于妙*輪。”正如《谛者品》所說:諸多有情同時向佛陀提出艱深費解的疑問,而佛陀能在一刹那間全面了解,遍知無余,並以一種聲音回答所有問題。因爲佛陀出世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微妙之音演說正法,救度衆生走出輪回,所以要用無量的善巧方便廣轉*輪。
通常,我們只能聽一個人說話,勉強可以同時聽兩叁個人說話,如果有更多人同時說話,還能聽得曆曆分明嗎?因爲凡夫心有所住,故作用狹窄,只能做一件事或了解一個對象,一旦兼顧其他,注意力就會受到影響。而佛陀所具備的遍知功能,則是心的本然狀態,是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些作用是建立于遍知而非念頭之上,是以佛陀才能同時聆聽所有提問,以一音解答一切。
【意功德】
有智德、悲德二種。智德者,于一切所知境,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如觀掌中庵摩羅果,悉能了知,無礙而轉。一切所知,佛智能遍。除佛而外,余者則所知寬廣,智狹而莫能遍也。
如彼贊(麻的止遮《贊應贊》)雲:“唯有以佛智,遍一切所知(佛智遍所知),除佛余一切,唯所知增上。”又雲:“叁時所攝法,一切種相者(于一切種相),如持庵摩羅,佛心所行境。諸法動非動,一及種種別(謂一與異),如風行空中,佛心無滯礙。”
悲德者,如諸有情爲煩惱縛,則無自在。能仁爲大悲系縛,亦無自在。若見衆生有苦惱者,大悲無間相續而生。
《百五十頌》雲:“一切衆生類,惑縛無差別,爲解衆生縛,常爲大悲系。雖知世過患,悲願處生死,爲當先禮佛,亦先禮大悲。”
又如《谛者品》雲:“衆生處癡暗,無明常覆心,系世間牢獄,佛見生悲憫。”應如是思惟之。
這一段是講述佛陀意業的功德。
“有智德、悲德二種。”佛陀意業的功德,有智慧和慈悲兩種。雖然佛陀具有無量功德,但無不含攝于悲智兩大品質。因爲智慧,故能不住叁有,解脫自在;因爲慈悲,故能不住涅槃,廣度衆生。
“智德者,于一切所知境,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如觀掌中庵摩羅果。”如所有性,爲一切現象的如實性,即空性。盡所有性,指緣起的顯現,即俗谛的差別。庵摩羅果,産于印度的一種水果。因爲佛陀具有圓滿的智慧,故能徹見所認識的一切境界,無論是它們的實質還是顯現,都像觀看掌上庵摩羅果那麼一目了然。本質和顯現代表法的兩個層面,並不是兩個東西,因爲顯現不曾離開空性,空性也不曾離開顯現。佛教正是據此建立真俗二谛,正如龍樹菩薩在《中論》所說:“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若人不能知,分…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叁節 皈依叁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