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叁節 皈依叁寶▪P4

  ..續本文上一頁別于二谛,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悉能了知,無礙而轉。一切所知,佛智能遍。”因爲智慧圓滿,所以對于一切法的實質和顯現都能如實認知,沒有絲毫障礙。換言之,對于所觀察的一切境界,佛陀以他證得的智慧,都能了了分明。

   “除佛而外,余者則所知寬廣,智狹而莫能遍也。”除佛陀以外,世間其他聖賢即使知識再淵博,終歸是狹隘而有限的,無法遍知一切。因爲常人的認知是建立在意識基礎上,已經過我執的設定和處理,這種經驗再豐富,也無法了知無限的宇宙,因爲有限是不能認識無限的。而佛陀已將這一設定徹底去除,呈現出心本具的遍知能力。一旦開發這種能力,一切所知境界對我們來說就不算什麼了。因爲宇宙也是心所幻化的,是內心的一種顯現。

   “如彼贊雲:唯有以佛智,遍一切所知,除佛余一切,唯所知增上。”在《贊應贊》中所說:唯有佛陀的智慧才能遍知一切。除佛以外的一切哲人、宗教師乃至聲聞、緣覺、菩薩,只了解他們所知道的那一部分,卻不能如實遍知。

   “又雲:叁時所攝法,一切種相者,如持庵摩羅,佛心所行境。”叁時,從時間上說明一切法。《贊應贊》又說:過去、現在、未來所有時空所攝的法,即一切緣起顯現的幻相,在佛陀的境界中,就如觀看掌中庵摩羅果一般分明。《楞嚴經》也告訴我們:宇宙的山河大地,不論多麼複雜,總歸是有限而非無限。在我們心靈世界中,這些不過是呈現于虛空的一片雲彩。

   “諸法動非動,一及種種別,如風行空中,佛心無滯礙。”動,指有情。非動,指無情。一切有情和無情,一切法和法與法之間的各種差別,在佛陀的境界中,有如風兒吹行于虛空,不會産生絲毫的染著和挂礙。

   以上,贊歎佛陀無礙的智慧。接著贊歎佛陀無限的慈悲。

   “悲德者,如諸有情爲煩惱縛,則無自在。能仁爲大悲系縛,亦無自在。”佛陀的慈悲是怎樣的呢?就像衆生被煩惱所縛而不得自在那樣,佛陀被大悲所縛,也會不得自在。但我們要知道,佛菩薩的大悲所縛和凡夫的煩惱所縛是不同的。因爲凡夫心是有我、有限、有所得的,當我們被煩惱所縛,這種不得自在是痛苦而糾結的。但佛陀的悲心是無我、無限、無所得的,這種品質無論對自身或是有情,唯有利益而沒有損害,唯有快樂而沒有痛苦。所以,“能仁爲大悲系縛”只是比喻佛菩薩時時處于無盡悲願之中,並不是說悲心使佛菩薩過得不自在。

   “若見衆生有苦惱者,大悲無間相續而生。”對于佛陀來說,只要看到衆生苦惱,悲心就自然産生作用,而且連續不斷地産生作用。那麼,衆生能否接收到這一悲心?這要看我們是否已經做好准備。如果我們的心不能與之相應,那麼,佛陀的顯現對我們也是雖有若無的。就像在封閉的室內,再燦爛的陽光也無法照射進來。所以,我們不要覺得佛菩薩沒有做到“千處有求千處應”,還要檢查一下自身是否敞開心扉,是否具備接收的條件。

   “《百五十頌》雲:一切衆生類,惑縛無差別,爲解衆生縛,常爲大悲系。”《百五十頌》說:六道一切衆生都被我法二執和無明惑業所縛,這種迷惑和束縛是沒有多少差別的。爲了解除衆生的這一束縛,佛陀時時安住于大悲心中,不斷地隨類化現,尋聲救苦。

   “雖知世過患,悲願處生死。”雖然佛陀知道世間的過患,但不忍有情處于叁界火宅,而發心在輪回中救度他們。實事求是地說,度衆生的確是一樁苦差。因爲他們都是活在自己的無明中,活在自己的感覺中,即使爲之傳授各種法門,也未必有信心接受。很多出家人也是如此,整天跑來跑去,最後只跑出了一身習氣。對于弘法者來說,如果沒有無所得的心,沒有強大的願力作爲支撐,弘法熱情很快就會退失。

   “爲當先禮佛,亦先禮大悲。”因爲大悲是佛陀不共聲聞緣覺的特有品質,所以,當我們准備禮佛的時候,首先就要禮敬這種大慈大悲的品質。在漢地,觀音信仰極爲普及,但多數人只是祈求觀音菩薩保佑,卻不曾想到,成就觀音菩薩那樣的大悲,才是憶念觀音的意義所在。觀音菩薩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但對一般人來說,是很難做到這種“無緣”和“同體”的,這就必須對空性有所體悟。因爲凡夫還有我執,內心是二元對立的,我是我,他是他,怎麼可能對他人感同身受?唯有將我們附加其上的所有設定撤掉,才能真正體悟到同體的體性。

   “又如《谛者品》雲:衆生處癡暗,無明常覆心,系世間牢獄,佛見生悲憫。”又如《谛者品》所說:衆生處在愚癡的黑暗中,無始以來,時時被無明遮蔽內心,不見天日,不得自在。佛陀見到這些之後,生起深深的悲憫之心。

   “應如是思惟之。”我們要這樣思惟佛陀的慈悲,由此強化對叁寶的景仰和崇敬之心。我們雖是佛弟子,但對佛陀的景仰甚至比不上那些追星族,這是特別需要加強的。憶念佛,一方面是強化佛菩薩在我們內心的地位,但更重要的是幫助我們成就某種心行。稱念地藏菩薩,是念大願力;稱念文殊菩薩,是念大智慧;稱念觀音菩薩,是念大慈悲。這些品質每增長一點,我們就離佛菩薩更近了一點。

  【事業功德】

   以身語意業(任運)無間而饒益一切有情,此亦就所化方面堪引度者,能仁無不令其得樂離苦,凡所應作,決定爲之。

   如博多瓦雲:“若數數思惟(常念叁寶),信心漸增長,身心漸清淨,能得加持。”故得定見(後,再)誠意皈依修學學處者,其一切所作,皆成佛法。

   然我等對佛之智,(通常人對佛信念,每)不及信一靈驗蔔卦者。卦者若雲:“某知汝今年無忌。”則心安而去。若雲:“今年有大災禍,此當作,此莫作者。”則必勵力而爲。倘未能辦,則思彼說我未能作,心必憂郁。

   佛雲“此及此應行,此及此不應作”之製,其心依耶?若未能作,心生不安否?而反雲:“法中雖如彼說,但以今日地方、時代之關系,彼不能作,當須如是如是作。”輕舍佛語,盡自所知而爲前行耳。反心內察,可知上言洵非誣也。

   以是于佛功德數數思惟,必須勵力令心引起決定。彼若生起,則于法及僧亦起如彼之決定,是爲皈依之要處。彼若無者,況雲余道(否則不但其余之出離心,菩提心等生不起),即(最初)能改變意念之皈依,亦必無來處矣。

  這一段說明佛陀事業的功德,也即佛陀給予衆生的無量利益。

   “以身語意業無間而饒益一切有情。”佛陀的事業,就是以身語意叁業,從不間斷地利益衆生。這一悲願不是自然而有的,如果因地沒有發起願菩提心,證得空性後就會入般涅槃,獨自解脫。所以說,十方諸佛的成就都離不開因地的願力。因爲具有願力,才會廣行六度。雖然佛陀的事業是任運無間的,但這種任運是從作意開始,訓練到一定程度才會任運自如。

   “此亦就所化方面堪引度者,能仁無不令其得樂離苦,凡所應作,決定爲之。”如果所化對象的因緣成熟了,能夠接受教化和救度,佛菩薩將令他們離苦得樂。凡是應該做的,都會一一做到。之所以要強調因緣,因爲度衆生是緣起法,雖然佛菩薩悲願無盡,但衆生也要有被度的因緣,否則也是難以見效的。

   “如博多瓦雲:若數數思惟,信心漸增長,身心漸清淨,能得加持。”正如博多瓦所說:如果能夠時時思惟叁寶功德,信心將不斷增長。身心逐漸清淨之後,方能感得叁寶加持。俗話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叁年,佛在大殿;學佛五年,佛回西天。”爲什麼信心會逐漸退失?如何才能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以思惟進行強化。叁寶代表著無限的智慧和慈悲,這些內涵不是短時間就能了解的,必須通過不斷觀修,生起由衷的向往之心,進而依法行持,淨化身心。只有當我們成爲合格法器後,才能完整領納法義和加持。

   “故得定見誠意皈依修學學處者,其一切所作,皆成佛法。”如果能以決定勝解修習皈依學處,那麼,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將爲佛法所攝。我修學多年,接觸的法門也不少,最後發現:皈依才是最根本的,也是佛教所有法門的依止。有人說,我現在的弘法是每況愈下,早期是講唯識,接著提倡發心,現在強調皈依,看起來似乎是由深至淺,而不是通常的由淺至深。爲什麼會這樣?因爲越學越覺得基礎必不可少——如果不重視皈依,將失去佛法之本;如果不重視發心,則將失去修行之本。不少行者樂于談玄說妙,卻不重視基礎建設,這是無法與修行相應的。就像一棵樹,如果不注意根部養護,樹又豈能成活?

   “然我等對佛之智,不及信一靈驗蔔卦者。卦者若雲:“某知汝今年無忌。”則心安而去。若雲:“今年有大災禍,此當作,此莫作者。”則必勵力而爲。倘未能辦,則思彼說我未能作,心必憂郁。”在此,宗大師指出了一個至今仍很普遍的現象。很多人雖然聲稱信佛,但對佛陀智慧的信任,甚至比不上對一個算卦者的信任。如果某個算卦者說:你今年運氣極好,平安無事,聽者就會心安理得地離去。如果算卦者說:你今年將有大難臨頭,爲了消災免難,應該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聽者必然竭力照辦。如果未能按算卦者所言行事,就會暗自尋思:我沒有完全按他所說的去做,只怕後果堪憂。于是乎,就爲此悶悶不樂。這種現象看似可笑,在現實中卻屢見不鮮。事實上,我們自己做得又如何呢?

   “佛雲“此及此應行,此及此不應作”之製,其心依耶?若未能作,心生不安否?”如果是佛陀告誡我們,這些和這些是應該做的,那些和那些是不應該做的,對于這些規範和教誡,我們是否發自內心地甘願依從?倘若未能做到,內心是否也會感到不安?

   “而反雲:“法中雖如彼說,但以今日地方、時代之關系,彼不能作,當須如是如是作。”輕舍佛語,盡自所知而爲前行耳。反心內察,可知上言洵非誣也。”洵,實在。遺憾的是,人們非但沒有感到不安,反而說:經中雖然這麼說,但以當今的社會環境和…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叁節 皈依叁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