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三节 皈依三宝▪P4

  ..续本文上一页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悉能了知,无碍而转。一切所知,佛智能遍。”因为智慧圆满,所以对于一切法的实质和显现都能如实认知,没有丝毫障碍。换言之,对于所观察的一切境界,佛陀以他证得的智慧,都能了了分明。

   “除佛而外,余者则所知宽广,智狭而莫能遍也。”除佛陀以外,世间其他圣贤即使知识再渊博,终归是狭隘而有限的,无法遍知一切。因为常人的认知是建立在意识基础上,已经过我执的设定和处理,这种经验再丰富,也无法了知无限的宇宙,因为有限是不能认识无限的。而佛陀已将这一设定彻底去除,呈现出心本具的遍知能力。一旦开发这种能力,一切所知境界对我们来说就不算什么了。因为宇宙也是心所幻化的,是内心的一种显现。

   “如彼赞云:唯有以佛智,遍一切所知,除佛余一切,唯所知增上。”在《赞应赞》中所说:唯有佛陀的智慧才能遍知一切。除佛以外的一切哲人、宗教师乃至声闻、缘觉、菩萨,只了解他们所知道的那一部分,却不能如实遍知。

   “又云:三时所摄法,一切种相者,如持庵摩罗,佛心所行境。”三时,从时间上说明一切法。《赞应赞》又说:过去、现在、未来所有时空所摄的法,即一切缘起显现的幻相,在佛陀的境界中,就如观看掌中庵摩罗果一般分明。《楞严经》也告诉我们:宇宙的山河大地,不论多么复杂,总归是有限而非无限。在我们心灵世界中,这些不过是呈现于虚空的一片云彩。

   “诸法动非动,一及种种别,如风行空中,佛心无滞碍。”动,指有情。非动,指无情。一切有情和无情,一切法和法与法之间的各种差别,在佛陀的境界中,有如风儿吹行于虚空,不会产生丝毫的染著和挂碍。

   以上,赞叹佛陀无碍的智慧。接着赞叹佛陀无限的慈悲。

   “悲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则无自在。能仁为大悲系缚,亦无自在。”佛陀的慈悲是怎样的呢?就像众生被烦恼所缚而不得自在那样,佛陀被大悲所缚,也会不得自在。但我们要知道,佛菩萨的大悲所缚和凡夫的烦恼所缚是不同的。因为凡夫心是有我、有限、有所得的,当我们被烦恼所缚,这种不得自在是痛苦而纠结的。但佛陀的悲心是无我、无限、无所得的,这种品质无论对自身或是有情,唯有利益而没有损害,唯有快乐而没有痛苦。所以,“能仁为大悲系缚”只是比喻佛菩萨时时处于无尽悲愿之中,并不是说悲心使佛菩萨过得不自在。

   “若见众生有苦恼者,大悲无间相续而生。”对于佛陀来说,只要看到众生苦恼,悲心就自然产生作用,而且连续不断地产生作用。那么,众生能否接收到这一悲心?这要看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如果我们的心不能与之相应,那么,佛陀的显现对我们也是虽有若无的。就像在封闭的室内,再灿烂的阳光也无法照射进来。所以,我们不要觉得佛菩萨没有做到“千处有求千处应”,还要检查一下自身是否敞开心扉,是否具备接收的条件。

   “《百五十颂》云:一切众生类,惑缚无差别,为解众生缚,常为大悲系。”《百五十颂》说:六道一切众生都被我法二执和无明惑业所缚,这种迷惑和束缚是没有多少差别的。为了解除众生的这一束缚,佛陀时时安住于大悲心中,不断地随类化现,寻声救苦。

   “虽知世过患,悲愿处生死。”虽然佛陀知道世间的过患,但不忍有情处于三界火宅,而发心在轮回中救度他们。实事求是地说,度众生的确是一桩苦差。因为他们都是活在自己的无明中,活在自己的感觉中,即使为之传授各种法门,也未必有信心接受。很多出家人也是如此,整天跑来跑去,最后只跑出了一身习气。对于弘法者来说,如果没有无所得的心,没有强大的愿力作为支撑,弘法热情很快就会退失。

   “为当先礼佛,亦先礼大悲。”因为大悲是佛陀不共声闻缘觉的特有品质,所以,当我们准备礼佛的时候,首先就要礼敬这种大慈大悲的品质。在汉地,观音信仰极为普及,但多数人只是祈求观音菩萨保佑,却不曾想到,成就观音菩萨那样的大悲,才是忆念观音的意义所在。观音菩萨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但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难做到这种“无缘”和“同体”的,这就必须对空性有所体悟。因为凡夫还有我执,内心是二元对立的,我是我,他是他,怎么可能对他人感同身受?唯有将我们附加其上的所有设定撤掉,才能真正体悟到同体的体性。

   “又如《谛者品》云:众生处痴暗,无明常覆心,系世间牢狱,佛见生悲悯。”又如《谛者品》所说:众生处在愚痴的黑暗中,无始以来,时时被无明遮蔽内心,不见天日,不得自在。佛陀见到这些之后,生起深深的悲悯之心。

   “应如是思惟之。”我们要这样思惟佛陀的慈悲,由此强化对三宝的景仰和崇敬之心。我们虽是佛弟子,但对佛陀的景仰甚至比不上那些追星族,这是特别需要加强的。忆念佛,一方面是强化佛菩萨在我们内心的地位,但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成就某种心行。称念地藏菩萨,是念大愿力;称念文殊菩萨,是念大智慧;称念观音菩萨,是念大慈悲。这些品质每增长一点,我们就离佛菩萨更近了一点。

  【事业功德】

   以身语意业(任运)无间而饶益一切有情,此亦就所化方面堪引度者,能仁无不令其得乐离苦,凡所应作,决定为之。

   如博多瓦云:“若数数思惟(常念三宝),信心渐增长,身心渐清净,能得加持。”故得定见(后,再)诚意皈依修学学处者,其一切所作,皆成佛法。

   然我等对佛之智,(通常人对佛信念,每)不及信一灵验卜卦者。卦者若云:“某知汝今年无忌。”则心安而去。若云:“今年有大灾祸,此当作,此莫作者。”则必励力而为。倘未能办,则思彼说我未能作,心必忧郁。

   佛云“此及此应行,此及此不应作”之制,其心依耶?若未能作,心生不安否?而反云:“法中虽如彼说,但以今日地方、时代之关系,彼不能作,当须如是如是作。”轻舍佛语,尽自所知而为前行耳。反心内察,可知上言洵非诬也。

   以是于佛功德数数思惟,必须励力令心引起决定。彼若生起,则于法及僧亦起如彼之决定,是为皈依之要处。彼若无者,况云余道(否则不但其余之出离心,菩提心等生不起),即(最初)能改变意念之皈依,亦必无来处矣。

  这一段说明佛陀事业的功德,也即佛陀给予众生的无量利益。

   “以身语意业无间而饶益一切有情。”佛陀的事业,就是以身语意三业,从不间断地利益众生。这一悲愿不是自然而有的,如果因地没有发起愿菩提心,证得空性后就会入般涅槃,独自解脱。所以说,十方诸佛的成就都离不开因地的愿力。因为具有愿力,才会广行六度。虽然佛陀的事业是任运无间的,但这种任运是从作意开始,训练到一定程度才会任运自如。

   “此亦就所化方面堪引度者,能仁无不令其得乐离苦,凡所应作,决定为之。”如果所化对象的因缘成熟了,能够接受教化和救度,佛菩萨将令他们离苦得乐。凡是应该做的,都会一一做到。之所以要强调因缘,因为度众生是缘起法,虽然佛菩萨悲愿无尽,但众生也要有被度的因缘,否则也是难以见效的。

   “如博多瓦云:若数数思惟,信心渐增长,身心渐清净,能得加持。”正如博多瓦所说:如果能够时时思惟三宝功德,信心将不断增长。身心逐渐清净之后,方能感得三宝加持。俗话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大殿;学佛五年,佛回西天。”为什么信心会逐渐退失?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以思惟进行强化。三宝代表着无限的智慧和慈悲,这些内涵不是短时间就能了解的,必须通过不断观修,生起由衷的向往之心,进而依法行持,净化身心。只有当我们成为合格法器后,才能完整领纳法义和加持。

   “故得定见诚意皈依修学学处者,其一切所作,皆成佛法。”如果能以决定胜解修习皈依学处,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将为佛法所摄。我修学多年,接触的法门也不少,最后发现:皈依才是最根本的,也是佛教所有法门的依止。有人说,我现在的弘法是每况愈下,早期是讲唯识,接着提倡发心,现在强调皈依,看起来似乎是由深至浅,而不是通常的由浅至深。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越学越觉得基础必不可少——如果不重视皈依,将失去佛法之本;如果不重视发心,则将失去修行之本。不少行者乐于谈玄说妙,却不重视基础建设,这是无法与修行相应的。就像一棵树,如果不注意根部养护,树又岂能成活?

   “然我等对佛之智,不及信一灵验卜卦者。卦者若云:“某知汝今年无忌。”则心安而去。若云:“今年有大灾祸,此当作,此莫作者。”则必励力而为。倘未能办,则思彼说我未能作,心必忧郁。”在此,宗大师指出了一个至今仍很普遍的现象。很多人虽然声称信佛,但对佛陀智慧的信任,甚至比不上对一个算卦者的信任。如果某个算卦者说:你今年运气极好,平安无事,听者就会心安理得地离去。如果算卦者说:你今年将有大难临头,为了消灾免难,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听者必然竭力照办。如果未能按算卦者所言行事,就会暗自寻思:我没有完全按他所说的去做,只怕后果堪忧。于是乎,就为此闷闷不乐。这种现象看似可笑,在现实中却屡见不鲜。事实上,我们自己做得又如何呢?

   “佛云“此及此应行,此及此不应作”之制,其心依耶?若未能作,心生不安否?”如果是佛陀告诫我们,这些和这些是应该做的,那些和那些是不应该做的,对于这些规范和教诫,我们是否发自内心地甘愿依从?倘若未能做到,内心是否也会感到不安?

   “而反云:“法中虽如彼说,但以今日地方、时代之关系,彼不能作,当须如是如是作。”轻舍佛语,尽自所知而为前行耳。反心内察,可知上言洵非诬也。”洵,实在。遗憾的是,人们非但没有感到不安,反而说:经中虽然这么说,但以当今的社会环境和…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三节 皈依三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