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毗钵舍那。
所谓缘总法,就是将如来所说的一切契经等的教法,总集合为一团、一积、一分、一聚的来加以作意思惟,审虑观察,所以名为缘总法。如本经下面说:“云何于彼总合了知?谓由总由所缘作意”。团、积、分、聚四字,都是一切的差别名称。如集是总合的意思,就是把所有的诸法意义,总合起来作为所缘。团是周遍的意思,就是遍一切处而无边际的诸法,作意普缘。积是蕴含的意思,就是有些法的本身,蕴含着许多不同的相貌,现在把这众多的相貌聚集起来,作为所缘。分是齐限的意思,就是有些法本身并未到达圆满,只是具足少分,现在就以这齐限的少分,作为所缘。聚是和杂的意思,谓有诸法,彼此可以互相渗入,互相随顺,同一所作的,所以四者都是一切的差别义。
止观行者,所以要总集合缘契经等的十二分教,因这一切法,都是指导学者悟入宇宙的真理,证得无上的菩提,获得究竟的涅槃的。此方行者听了十二分教,就得闻所成慧,由此闻法如实解了诸法,由于解了诸法的因缘,就对诸法真理的真如,得以随顺而不相违了。但仅不违,其程度还差得很,必须要再进一步的依所听闻的加以思惟,从审谛思惟中获得思所成慧,由此思慧对于所受的教法,予以合法合理的简别抉择,以此简别抉择的功能,就可对诸法真理的真如,得能渐渐趣向而不背于真如之理了。不背真理,就得向真如之门迈进,以期步入真理之宫,所以就依自己思惟抉择的无谬真理,如实修行。由如实修行,就得修所成慧,依此修所成慧,再加功用行的前进,就可临近甚或证入真如之理了。认识真理,随顺、趣向、临入真理的目的,是为求得大菩提与大涅槃,所以临入真理的止观行者,到此也就能够随顺菩提,随顺涅槃了。菩提是觉义,就是大智慧;涅槃是自在义,就是大解脱。菩提与涅槃,虽为行者所寻求的目标,虽也已经得到了随顺,但在未转依前,是还不能证得的。所谓转依,扼要的说,就是转烦恼障,得大涅槃,转所知障,得大菩提。行者到此,虽未完成转依的工作,但已能够随顺转依了。趣向彼,是说不但能随顺菩提、涅槃、转依,且也能趣向菩提、涅槃、转依了;临入彼,是说不但能趣入菩提、涅槃、转依,且已能临入菩提、涅槃、转依了,所以说及趣向彼若临入彼。菩萨缘此十二分教,为什么能够得到这样的胜果呢?因为菩萨作意思惟的一切法,其中说有无量无数的善法的缘故。这儿所说的善法,不唯是指善性所摄的善法,因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的诸法中,不论他是善性、不善性的一切品类,皆此法摄,从善所说,所以都名善法。行者若能这样的思惟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就名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了。
庚三释缘总法差别
辛一问答缘小总等差别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说缘小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复说缘大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又说缘无量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云何名缘小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云何名缘大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云何复名缘无量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缘各别契经,乃至各别论义,为一团等作意思惟,当知是名缘小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若缘乃至所受所思契经等法,为一团等作意思惟,非缘各别,当知是名缘大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若缘无量如来法教,无量法句文字,无量后后慧所照了,为一团等作意思惟,非缘乃至所受所思,当知是名缘无量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
当机举教发问的话,如文可知。佛陀解释的时候,先释缘小总法,次释缘大总法,后释缘无量总法。
所谓缘小总法,就是以闻慧的所缘境而实践止观行。闻慧所缘的境界,即佛所说的十二分教,但当缘此十二分教时,不是总合的作一所缘,而是各各别缘的。如缘契经时,就不缘其它的十一分教,乃至缘论议时,又不缘其它的十一分教。可是别缘契经一分教时,是将所有众多的契经,总摄为一团、一积、一分、一聚而作意思惟的,别缘契经是如此,当知别缘应颂乃至别缘论议时,也是如此。由所缘的对象,局限在一隅,其范围不大,所以名为缘小总法。
所谓缘大总法,就是以思慧缘所缘法而实践止观行。思慧所缘的境界,也是佛所说的十二分教,但当缘此十二分教时,不是各各别缘,而是总合的作一所缘的。如缘契经,不特唯缘契经这一分教,而是将应颂乃至论议等的十二分教,总摄为一团、一积、一分、一聚而作意思惟的。甚而至于随其所领受所思惟的一切处,总摄为一团、一积、一分、一聚而作意思惟的。由此所缘的对象,是通而非局在一隅,范围广大,所以名为缘大总法。
所谓缘无量总法,就是以修慧所缘的境界而实践止观行。修慧所缘的境界,可以说他依于闻思的境界而缘,也可说他离于闻思的境界而缘,范围广泛普遍,不为闻思所限,所以名为缘无量总法。这又可以分为三类:一、缘无量如来法教,这在测疏中,有三种解释:(一)约所说法说,谓以音声所说的教法,是有无量无数这么多的。(二)约能说人说,说能说教法的如来,十方世界是有无数无量那么多的。(三)双约能所说的人法而名为无量的。虽有三说,但均不怎样合乎本经的文义,因为此中主要是约所诠义说名法教的。如来法教所以说为无量,因于一义中,可现无量义故。二、缘无量法句文字,这是约能诠教说为无量的。文字,即通常所运用的一个个的单字,如天、人、江、海等,是不能诠表什么的。句,是缀合几个不同的单字,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完整句子,如说随顺菩提,随顺真如等。名,是字与句之间的每一法的名词,在常识的认识中,可以指示某一法体,如说茶杯、水瓶等。此能诠法的名句文身,每一名句文身,可以现无量的名句文身,所以说缘无量法句文字。三、无量后后慧所照了,这是约能缘的智慧,辨所缘的教法的。后后,依成唯识论说,是于言音辗转训释的意思。若于辗转训释的每一言音中,现起一切言音,是名缘无量后后慧所照了。这无量总法的三类所缘,是义、法、辞三无碍解的所缘对象。如以义无碍解缘彼所诠义时,就将无量所有的如来法教,总合摄为一团、一积、一分、一聚的作意思惟,并不是缘于乃至所受所思的契经等法。义无碍解缘无量如来法教是如此,法无碍解缘无量名句文字,辞无碍解缘无量后后慧所照了,当知也是如此,所以就无须再加以说明了。
辛二问答缘总名得分齐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菩萨齐何名得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善男子!由一缘故当知名得:一者,于思惟时,刹那刹那融销一切粗重所依。二者,离种种想,得乐法乐。三者,解了十方无差别相无量法光。四者,所作成满相应净分无分别相,恒现在前。五者,为令法身得成满故,摄受后后转胜妙因”。
总法止观,有小总法、大总法、无量总法的差别,这在上面已经一一解释过了,但止观行者实践此行门时,要到怎样的地位,方可说他获得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呢?这是一个问题,所以慈氏提出来请示佛陀。佛回答他须具备五个条件方可名得:一、集总修,就是集所有的大乘教法,作总相的观察,一法这样,法法都这样。这法法皆然的总相,也就是诸法的真如实性。二、无相修,就是在离名离相的一真法界中,观察一切法不可得,名无相修。所以然者,因上说的集总相,本可通于有相修及无相修的,现为表示唯于集总修上观察空性,不是集总其它而修,所以说此第二无相修。三、无功用修,就是不加作意、不由功用的任运双修止观,名无功用修。所以然者,因上说的无相修,是分有功用及无功用的两种的,不知者以为虽能无相修但仍有功用,非是造极之修,现为表示不但能无相修,且能无功用修,所以说此第三无功用修。四、炽盛修,就是对于所修的无功用行,仍然使之念念不断的增胜,决不因为得到无功用道,就感满足而停滞下来,名炽盛修。所以然者,因上说的无功用修,有殊胜的有微劣的两种,现为表示唯采殊胜的一点,再接再厉的前进,所以说此第四炽盛修。五、无喜足修,就是对上所说的种种修,不论他念念增胜到了什么程度,但决不以此为满足,而仍着着上进,名无喜足修。所以然者,因有些行者,实践到了相当程度,便以为满足,而退堕小乘路上去,可是菩萨修习止观的目的,为的是要成佛,怎可得少为足、中途退堕下来?所以说此第五无喜足修。
行者由修上说的五种修为因,就可成办五种殊胜的妙果。一者,于思惟时,刹那刹那融销一切粗重所依。所依,是阿赖耶识;粗重,是烦恼、所知的二障,赖耶中所含藏的二障种子,名为粗重所依。行者以上五修,修习止观二行,由止观行的念念增胜炽明,就能熏成闻思修的无漏法身种子,因而也就能够刹那刹那的融解销散二障粗重的潜力,使他不得存在而获得转依。二者,离种种想得乐法乐:离是远离,谓不但要远离颠倒邪见的种种戏论相,就是佛见、法见、乃至涅槃见也要远离,如是远离诸见诸相,就能得乐法乐了。得乐法乐,摄大乘论说为得法苑乐。法是法界,依如来的教法切实修行,得到其乐无穷的法味,名为法乐。苑是譬喻,得法乐,如在花苑中随意游赏,使人喜乐自在。庄严大乘经论说这是修定之果,意义也就在此。三者,解了十方无差别相无量法光:修习止观,得无碍慧,能通达十方诸法的平等无差别相,了知法界无限无量,一法遍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其量周遍,其数无量,没有分齐,没有界限,所谓触处洞明,而得无碍无量的大法光明。庄严经论中,把他总摄为圆明二字,可说是言简意尽了。四者,所作成满相应净分无分别相恒现在前:摄论说为“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清净分,有说是出缠的真实性,有说是当来的佛果位,修习止观能引生彼,故名为顺。本经不言顺清净分而言所作成满相应净分者,所作成满,是事成办的意思,望于当来所得的佛果,得此称谓…
《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