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P6

  ..续本文上一页但还没有证得解脱,现为求得解脱,所以需要修慧以指导行者的实践实行,因而此中唯有修慧而无闻思二慧。

  庚二问答止门种别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奢摩他凡有几种”?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即由随彼无间心故,当知此中亦有三种。复有八种,谓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各有一种奢摩他故。复有四种,谓慈、悲、喜、舍四无量中,各有一种奢摩他故”。

  行者所修的止门,是唯有一种还是有多种,此处慈氏又特别提出来请示佛陀。佛答有三类,第一类有三种,第二有八种,第三类有四种。先解说第一类。随是随遂,表示不相离的意思。彼指前说的三种毗钵舍那,修前三种毗钵舍那,如果内心相续的一直没有间断,就名无间心。此中三种奢摩他,是随前说的三种毗钵舍那而有的。依照止观的次第说。先修止,后修观,观是依止而生的,既有能依的三种观,当然就有所依的三种止:一、随有相毗钵舍那的奢摩他;二、随寻求毗钵舍那的奢摩他;三、随伺察毗钵舍那的奢摩他。

  第二类的八种,就是四静虑与四空定。静是寂静,虑是思虑,就是对于所缘的系念一处,恒审思惟,不使躁动,名为寂静。此有四种不同,所以名四静虑。一、离生喜乐寂静,谓以欲界的善寻伺法,对治欲界的身语恶行。在有恶行时,常为斗争而生痛苦,恶行除遣时,舍欲界生,得色界生,到这时候,没有人世间的斗争痛苦,而唯有禅定中的禅悦喜乐,所以名为离生喜乐寂静。二、定生喜乐寂静,谓于无寻无伺的三摩地相系念安住,舍弃有寻有伺的三摩地相不缘,远离一切忽务所行的境界,安住在不忽务的所行境界中,一心寂静,极寂静转,名为定生。此定生后,初静虑地所有的粗障烦恼,就全离去,离去粗障,身心于是就得到轻安喜乐了,所以名为定生喜乐寂静。三、离喜妙乐静虑,谓修此三摩地的行者,对前所得的喜相,已发现了他的过失,于是便不再耽着那种欣喜,且厌离之,由厌离的关系,喜相不再现前,而得寂静最极寂静。在这最极寂静的定境中,身心得到无上的妙乐,所以名为离喜妙乐寂静。四、舍念清净寂静,谓从最初静虑起,一直到第三静虑完成,向第四静虑行中行时,所有一切寻、伺、喜、乐、入息、出息的诸灾患,都已离去,所以此中的舍受以及正念,是最极清净鲜白的。由是因缘,正入第四静虑定时,一切动乱就完全离去,而安住于无动之中了。因此,名为舍念清净寂静。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是指的四无色定:一、空无边处,此空就是虚空,谓诸行者,厌离色界质碍物的粗障,欣求无碍虚空的静妙,于此虚空生起胜解,除遣有色有对的种种想,断生色界的烦恼障,名为空无边处。二、识无边处,谓修三摩地的行者,得前无边空观后,再进一步的厌前所观的外空,舍外空相,内观心识,与无边心识相应,名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行者得前无边识观后,随又觉得心识仍为一大累赘,于是进而厌其心识,观诸心识都无所有,心与无所有相应,名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识无边处是有想,无所有处为非想,行者经过无所有处的阶段,再进一步的观察,舍前有想,名为非想,复舍无想,名非非想。行者得此境界,无所爱乐,泯然寂绝,清净无为,故名非想非非想处。

  第三类的四种,就是四无量心。一、慈无量,谓见众生的痛苦,生起和合的意乐,希望众生能与快乐相应,没有得到快乐的,设法使他得到快乐,这是慈无量相。二、悲无量,谓见众生的痛苦,生起远离的意乐,希望有情能够脱离痛苦,没有脱离的,设法使之脱离,这是悲无量相。三、喜无量,谓见众生得到快乐,内心上得到极大的欣慰,并望众生得此快乐后,永不与此喜乐相离,要能得而不失,保持相当的快乐;或见众生做了有益于自他的事业,以及向解脱的道路乃至向无上菩提的大道迈进时,内心上绝对随喜而不发生嫉妒之情,这是喜无量相。四、舍无量,谓见众生离苦得乐,证无上道,虽生随喜,但不生染着之情,虽解众生苦与众生乐,但不生解苦与乐之意,所谓忘怀平等,是舍无量相。此四奢摩他所以称为四无量者,因行者修此四法时,是以无量有情为所缘的,由所缘的对象是无量,能缘的心识也就无量,所以名为四无量心。

  己九依不依法门

  庚一问答依不依法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说依法奢摩他、毘钵舍那,复说不依法奢摩他、毘钵舍那。云何名依法奢摩他、毘钵舍那?云何复名不依法奢摩他、毘钵舍那”?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诸菩萨随先所受所思法相,而于其义得奢摩他、毘钵舍那,名依法奢摩他、毘钵舍那。若诸菩萨不待所受所思法相,但依于他教授教诫,而于其义得奢摩他、毘钵舍那,谓观青瘀及脓烂等,或一切行皆是无常,或诸行苦,或一切法皆无有我,或复涅槃毕竟寂静。如是等类奢摩他、毘钵舍那,名不依法奢摩他、毘钵舍那。由依止法得奢摩他、毘钵舍那,故我施设随法行菩萨,是利根性;由不依法得奢摩他、毘钵舍那故,我施设随信行菩萨,是钝根性”。

  此中菩萨举教发问的话,如文可知。佛答所问时,先答依法,后答不依法。所谓依法,就是修行的菩萨,依其修前部慧所受、思慧所思的名、句、文、总、别的五种法相,且于其相所诠的义理修习而得止观者,名为依法止观。所谓不依法,就是修行的菩萨,由于根性愚钝的关系,不能假藉闻慧所受、思慧所思的五种法相修习,而要依于他人的教授教诫,于其教授教诫的义理中,实践实行,方得止观,名为不依法止观。教授,是知识的指导,教诫,是行为的纠正。愚钝众生,不知自己的行为端正与否,所以需要善知识的教诫;恶慧众生,不知自己的认识错误与否,所以需要善知识的教诫。由此教授教诫的力量,行者就能以不净观,观九种的不清净的境了。九种不净,就是:一、青瘀,二、脓烂,三、膨胀,四、变坏,五、血涂,六、啖食,七、散相,八、骨相,九、烧相。行者取此不净相观察时,先观死尸的青瘀相貌,由青瘀而尸身日渐溃烂成脓,由成脓而尸身日渐膨胀,由膨胀而尸身日渐变坏,由变坏而尸身日渐污血涂地,由血涂地,肉体外露,臭气四溢,就有鸟儿前来挑其眼目,兽儿前来分其手足,因此身体就四分五散而唯剩白骨了。或在死尸林中,见诸积集草木焚烧死尸,腹破眼出,皮色燋黑,甚可厌恶,而又很快变为灰烬了。所以说观青瘀脓烂等。佛教令人修此不净观的目的,在对治众生的内在贪心,尤其是在对治男女间的欲贪。据瑜伽师地论说,淫欲所相应的贪染,有四种的差别:一、显色贪,此观青瘀的不净相,可以对治。二、形色贪,此观身体的脓烂,可以对治。三、妙触贪,此观其余的不净相以及观白骨骷髅,可以对治。四、承事贪,此观尸身的散坏以及观白骨的与土化合,可以对治此贪。或一切行皆是无常等,这是讲的四法印。印是楷定的意思,谓于一切法的真相,楷定他这样,决定就是这样,不改变,不转易,名为法印。菩萨藏经说此为四标相,就是无常为有为法的标相,苦为有漏法的标相,无我为一切法的标相,涅槃寂静为无为法的标相。标定有为法是无常相,决不会变成常住相;标定有漏法是苦相,决不会变成快乐相;标定一切法是无我相,决不会变为我的自性相;标定无为法是涅槃寂静相,决不会变成生死的昏扰攘相,所以说此四法为四标相。关于四法印的意义,前面已经说过,这儿不再赘释。

  行者修习止观,所以有依法不依法的差别,是就众生的根性不同说的,这在佛经中,通常分为随法行、随信行的两种根性。所谓随法行的众生,就是如他自己所闻、所受、所究竟、所思惟、所称量、所观察的诸法,自己有种功能,有种势力去随所观的法而实践实行,毋须从他人去请求教授教诫,修行证果,是为随法行众生。这种众生是利根性的,其根所以利,一由他的种性本来是利,一由于他修习诸根的因缘。所谓随信行的众生,就是有类有情,本身没有一种功能势力,依照自己所闻、所受、所究竟、所思惟、所称量、所观察的诸法,随法修行,而必须向他人请求教授教诫,信他人所说的去修行证果,是为随信行众生。这种众生是钝根性的,其根所以钝,一由他的种性本来是钝,一因他没有修习诸根。随法行的利根菩萨,是依止法而得止观的,随信行的钝根菩萨,是不依法而得止观的。所以有依法不依法的两种奢摩他、毗钵舍那。

  庚二问答缘法总别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说缘别法奢摩他、毘钵舍那,复说缘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云何名为缘别法奢摩他、毘钵舍那?云何复名缘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诸菩萨,缘于各别契经等法,于如所受、所思惟法,修奢摩他、毘钵舍那,是名缘别法奢摩他、毘钵舍那。若诸菩萨,即缘一切契经等法,集为一团、一积、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随顺真如,趣向真如,临入真如;随顺菩提,随顺涅槃,随顺转依,及趣向彼,若临入彼。此一切法,宣说无量无数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毘钵舍那,是名缘总法奢摩他、毘钵舍那”。

  此中菩萨的问意,如文可知。佛为解答时,先释缘别法,次明缘总法。所谓缘别法,就是对于如来所说的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诸言教的一一法相,获得正确的认识,由于各别了知诸法的法相,于是就如所受持、如所思惟的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修行的圣者,如能这样的实践,那他在胜解行地中,就能对所知的一切法,生起决定性的行解,再不会生起错误的认识了;在见道位上的时候,就能对所知的一切法,得到如理的通达,再不会有所迷惑了;到了修道位中,再根据前所行解、通达的实践实行,就能对治烦恼、所知的二障;进而进入究竟的佛果位,就得离诸障染达到最极清净的地位了。如是先闻、次思、后修止观,名为缘别法奢摩他…

《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