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执着,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都是约这意思说的。二是护法、安慧的看法。一体是指的识的自体,依这自体,立名自证分,二影是指见相二分,依于能变识的自体所现起的。识体虽是一个,而作用有两种。独一的识体是能变,差别的二用是所变。见分作用,从他有相似的缘虑功能说的;相分作用,从他有相似的质碍功能说的。依安慧说,识体的自证分是依他起,是有的;识用的见相分是遍计执,是无的。如中边论的“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庄严大乘经论的“如彼起幻师,譬说虚分别,如彼诸幻事,譬说二种迷”;成唯识论卷八的“有义三界心心所法,无始妄熏,虽各体一而似二生,谓见相分即能所取,如是情有理无,说为计执……圣教说虚妄分别是依他起,二取名为遍计执故”,都是此意。依护法说,识体的自证分固是依他起,识用的见相分也是依他起,若于此依他的见相二分上,执有实在的能取所取,那才是遍计执无,并不是依他中也没有见相二分。
佛恐慈氏不能理解这个道理,特又举喻为他说明:如依自己的面目等本质为缘,于正直不曲、光明不昧、清净无垢的镜中,还见自己面目的本质──此喻自心还见自心──;不明白的人,以为我今见到影像了,并且以为这是离开自己面目的本质,别有一个所见的影像显现,这真是错误到极顶了!有情的虚妄分别心也是这样,当他如是生起的时候,就自然的现起所取的义相,并且还似乎有异于三摩地所见的影像显现,所以有能取的心,有所取的境。这种别体能所取的观念,根本是含有错误的!要知妄心起时,有所取的影像显现,并不是心识把那实有的东西摄取下来成为影像,而是妄心因名言熏习所映出的影像,似现能取所取的关系罢了。
庚四散境问答
“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
定境中的能取所取,固如世尊上面所说;但散位中的有情,不由功用自性住心所缘的色等诸影像境,与此能缘的心,是不是也没有差别呢?自性住心,可作两说:一说此心通指前六识及第八识。姑以前五识说,他缘色等五麈时,既没有随念分别,也没有计度分别,而是唯依了别自性而了别的,所以名为自性住心。五识如此,同时意识及第八识,亦复如此。一说此心唯指前五识,因前五识作业,是随意识转的,本身并无作业的功能,为了简别意识等,所以说名自性住心。佛回答慈氏的请问,说散心位上的能缘心与所缘境,也是没有别异的。由于一切愚夫,出发于颠倒错误的认识,所以对于缘色等心自所变似的诸影像境,不能如实了知他是唯识所现,这才作种种颠倒的误解,以为离心识外,有别别的真实境界,因为执着心外实有的境界,于是就对实有境界生起贪着而没有舍离的念头了。由于贪着不舍的因缘,即造种种的有漏业力,以此业力,轮转在生死海中,受种种的痛苦!大悲佛陀出现世间,见诸众生由执外境而受痛苦,乃为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理,使之舍弃实有外境的妄执,进而遣除能缘的妄识,境妄心空,就得解脱了!经说:“如世有良医,妙乐投众病;诸佛亦如是,为物说唯心”。为物说唯心的目的,在使众生离生死证涅槃,所以唯识是有他的意趣所在的,不是要破唯物才说唯心的。
己七止观单复门
庚一问答三种所修差别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齐何当言菩萨一向修毘钵舍那”?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相续作意唯思惟心相”。“世尊!齐何当言菩萨一向修奢摩他”?“善男子!若相续作意唯思惟无间心”。“世尊!齐何当言菩萨奢摩他、毘钵舍那和合俱转”?“善男子!若正思惟心一境性”。
齐何,是分齐的意思。三摩地中所缘的境相,是很多的,并不是唯指那一种,但当行者去实践此时,齐于那种所缘而修呢?所以说齐何。一向,是一往的意思。三摩地中有两品的修法,一品是毗钵舍那的修法,一品是奢摩他的修法。现在先唯励力修毗钵舍那而暂不修习奢摩他,所以问齐于怎样所缘的境界,方可说是菩萨一向修毗钵舍那?佛告慈氏说:修观的行者,若于定心所摄的相续作意,唯思惟他的有分别影像──心相,就名为一向修毗钵舍那。这所说的思惟,就是上面说的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的四相。现在不过把这四相总合起来,说为一个思惟罢了。慈氏听佛为他解释一向修毗钵舍那后,接着又问世尊道:行者齐于何种所缘的境界,方可说是菩萨一向修奢摩他?佛告诉他说:修止的行者,若于定心相摄的相续作意,唯思惟他的无分别影像──无间心,就名菩萨一向修奢摩他。世间心,下文还要解释,现作扼要的说,即前无间相续缘法缘义与闻思二慧相应的见分。和合俱转者,就是两法以上,互相随顺、互相涉入,说名和合,如果同时生起,就说名俱转。此之二义,唯心心所法相应起时具有,余法是没有这种相貌的。如依色根起色识时,虽说根识是同时俱转的,但不可说他和合,因为二者是不相应的。此中所说的奢摩他与毗钵舍那,是属心所法,所以二者能够和合平等俱转。慈氏听佛分别说明止观一向所修以后,特又提出止观如何方可和合俱转的问题,请示佛陀。佛说修止观的行者,能够正确的思惟心一境性,就名奢摩他、毗钵舍那和合俱转。心一境性,不特和合俱转的止观缘此,实际,奢摩他有奢摩他所缘的心一境性,如九住心中的心一境性;毗钵舍那有毗钵舍那所缘的心一境性,如四种慧行中的心一境性。现说若正思惟,表示不是唯奢摩他或唯毗钵舍那所缘的心一境性,而是二品和合俱转所缘的心一境性。
庚二重释三种所缘境相
“世尊!云何心相”?“善男子!谓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毘钵舍那所缘”。“世尊!云何无间心”?“善男子!谓缘彼影像心,奢摩他所缘”。“世尊!云何心一境性”?“善男子!谓通达三摩地所云影像,唯是其识;或通达此已,复思惟如性”。
上来佛虽简单的答复慈氏所问,但他对佛所答的还不怎样明了,所以再就所答的一一请问。先问什么是心相?佛答如文可知。次问什么是无间心?佛说就是对前观品的有分别影像所缘的境界,不再加以观察、简择、周遍寻思,而以奢摩他行寂静其心,使其成为无分别影像所缘。这里说的缘彼影像心,就是缘彼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的影像心。这影像心,是无分别的,不同观所缘的有分别。正因观所缘的是有分别,所以说为心相,正因止所缘的是无分别,所以但说为心,这是二者的不同点,行者不可不知。后问什么是心一境性?佛说止观行者,在未开始实践前,先闻通达真如的十二分教,依此所闻如理作意,发三摩地,再依这三摩地的定心,思惟定中所知的影像;了知此所认识的影像,唯是其识而无实有的外境。行者得到这深刻的认识后,再进一步的去思惟如性,认为既没有实在境离于能取的识,那里还有实在的能取识离于所取的境呢?因能所取,是相待安立的,所取既无,能取当亦没有。明白了二取无,更进一步的去思惟这内所得的二种自性,观察的结果,能所取的自性,也是无所得的。行者从实践中到达此一阶段,是为思惟诸法真如实性。若能无间深入进去,就可证得二取无所得的智慧了。辩中边论颂说:“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这也是圣教安立唯识道理的意趣所在。
己八止观种数门
庚一问答观门种别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毘钵舍那凡有几种”?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略有三种:一者有相毘钵舍那;二者寻求毘钵舍那;三者伺察毘钵舍那。云何有相毘钵舍那?谓纯思惟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毘钵舍那。云何寻求毘钵舍那?谓由慧故,遍于未善解了一切法中,为善了故,作意思惟毘钵舍那。云何伺察毘钵舍那?谓由慧故遍于彼,彼已善解了一切法中,为善证得极解脱故,作意思惟毘钵舍那”。
行者所修的观门,是唯有一种还是有多种,这里慈氏特别提出来请示佛陀。佛答略有三种不同:一者有相毗钵舍那,相是有分别影像境,就是纯粹的唯一的以四种所缘境事中的有分别影像为所缘境。此之所以叫做有相毗钵舍那,是从似法似义的境上立名的。瑜伽论中称这为随相行毗钵舍那,谓以散心位中所听闻所受持的正法,或由教授教诫所得的诸法,于等引位中加以作意的思惟;但这思惟是暂时的,并未作深刻的思量考察,所以名为随相行毗钵舍那。二者寻求毗钵舍那,修此观者,以闻思修的三慧,遍于彼法彼义未善解了的一切法中,为求善解彼法,为要了达彼义,再进一步的对彼作意观察,审谛思惟,所以名为寻求毗钵舍那。唯尚须知道者,以三非寻求时,假使是对于法不理解的,就在观中以闻所成慧的寻伺心,推观那所闻所持的教法,以期对之获得理解。假使是对于义不理解的,就在观中以思修所成的二慧功用,推求那教授教诫,以期对之获得认识。此观,瑜伽论中名为随寻思行毗钵舍那,其意义是差不多的。三者伺察毗钵舍那,修此观者,以修所成慧,遍于彼彼诸义已善解了的一切法中,为求于彼善巧证得极解脱的关系,所以更进一步的对彼作意观察审谛思惟,由于作意思惟的能力,解决蒙蔽真理的惑障,便能善巧而得解脱了。这是观行中最深最后的一层,行者不能修到此层,是绝对不能获得解脱的。然此观行当中,为什么唯说修慧不说闻思二慧呢?这因到此阶段,已超过闻思而唯实践实行了。如法是闻慧所缘的,行者经过寻求毗钵舍那的阶段,对法已获得了解,现在无须再去缘法,所以没有闻慧俱行;义是思慧所缘的,行者为求对义得到胜解,方才需要思惟的思慧,他在寻求毗钵舍那中,对义既已获得胜解,现在还要思慧做什么?所以没有思慧俱行。前来虽已对法对义得到正确的认识,…
《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