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数息、界差别的五停心观。修此五停心观,能够正确的对治贪等诸行,所以名为净行所缘。善巧所缘,是指蕴、界、处、缘起、处非处的五种善巧。修此五种善巧,能于蕴等法中,获得善巧了达的妙智,所以名为善巧所缘。净惑所缘,以世间道说,观下地的粗性,上地的静性──如欲界对初静虑,初静虑对二静虑……无所有处对非想非非想处──能够制伏诸缠烦恼。以出世道说,是观四圣谛的真理,由观这四圣谛,能令烦恼或伏或断,所以名为净惑所缘。二、最极思择的行相,是指思择如所有性说的,谓即于彼尽所有性的所缘境界,予以详细极详细的思惟抉择,名为最极思择。三、周遍寻思的行相,是于所缘的种种境界中,有慧俱行的有分别作意,取彼所缘的相状,予以普遍的寻求思惟,名为周遍寻思四、周遍伺察的行相,是于所缘的种种境相,更进一步的加以审慎的推求,谛实的伺察,名为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的五个名词,是毗钵舍那的异名。忍是忍可。其体就是胜解。意于所观的行相,获得极坚强的认识,相信所缘的行相,不是魔境,而能忍可于心。乐是欲乐,希望为性,其体就是欲。意于所观的行相,生起好乐的心理,希望能确实的得到。此二是果,因果立名。慧是简择的意思,这依自体而立名的。见是推求的意思。观是思察的意思。实际,见就是观,观就是见,所以立此二名,是由粗细的不同,粗的行相说名见,细的行相说名观。五名的建立,是约所望的义别,实质是一毗钵舍那。如是菩萨修观,能够达到上所说的程度,就有资格善修毗钵舍那了;不然的话,是不行的。
己四随顺作意门
庚一问答顺止作意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缘心为境,内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轻安所有作意,当名何等”?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随顺奢摩他胜解相应作意”。
修奢摩他的行者,唯以内三摩地所行影像为所缘境,此所缘境,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含的,所以说缘心。缘所缘的能缘心,不向外奔驰,无有散乱,所以说为内思惟心。若约九住心说,这是属于内住心。于此内思惟心,未得寂静,未得等持之前,身心上是没有妙经安现起的,所以说乃至未得身心经安。作意,依瑜伽论说,有了相、胜解、远离等的七种作意,本经为要显示不是一种,所以说所有作意。当名何等,是依所问的所有作意中,在没有获得身心轻安以前的分齐位上,应当叫做什么作意?
佛给慈氏解答说:未得身心轻安以前的所有作意,不论他是怎样的作意,都不够条件称为奢摩他的作意,因为真正的奢摩他,是具有轻安相的,没有轻安相,当然不是真正的奢摩他。不是奢摩他的作意又是什么呢?是七种作意中的胜解作意。由此作意,虽能使令所缘明了现前,但远不能令心得到寂静而转。不过有此胜解作意,如能更进一步的善修善习善多修习的缘去,就能随顺于奢摩他,促使奢摩他的生起,所以说是随顺奢摩他胜解相应作意。
庚二问答顺观作意
“世尊!若诸菩萨乃至未得身心轻安,于如所思所有诸法内三摩地所缘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当名何等”?“善男子!非毘钵舍那作意,是随顺毘钵舍那胜解相应作意”。
顺止的作意明白了,顺观的作意,可以比例而知。所不同者,止是以无分别影像为所缘境,观是以有分别影像为所缘境。可说本质境是一,影像境有别。其次,前说的内思惟心,但有摄持令心相续思惟的功用,而无拣别抉择境相的力能;此说的作意思惟,刚刚相反,有于所缘境相简择的作用,而无令心相续的功能。其余问答,如文可知。
己五二道同异门
庚一当机请问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奢摩他道与毘钵舍那道,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止与观二者,都名为道,其义有二:一、是游履的意思,即止观的所缘,为行者的能缘心所游履的处所;二、是依止的意思,即依止观的双轨,勇猛的进趣究竟的佛果。二者既都具有此义,那止道与观道之间,究竟是同一呢?还是异相差别呢?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慈氏提出来请示佛陀。
庚二如来解答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非有异、非无异。何故非有异?以毘钵舍那所缘境心为所缘故。何故非无异?有分别影像非所缘故”。
佛为慈氏解答说:为什么呢?不可说他绝对的是同,也不可说他绝对的是异,可说是非有异非无异的。为什么呢?如前所说,内三摩地的所行影像,是毗钵舍那的所缘境,而由奢摩他所摄护的,当知摄护就是心,因为经中说心是定的。定所摄护的心,是所取相而不是能取心,本经下面说能取义也是所取义的。此中奢摩他道所缘的心,所以又说为毗钵舍那所缘境者,是显示止观相应俱转而不即不离的。就他的不即边说,境心自体不是一个;就他的不离边说,总名为境心。换句话说,毗钵舍那所缘的境,就是奢摩他所摄持的心;奢摩他所摄持的心,就是以毗钵舍那的所缘境为疏影像的。所以这二者,本质境是一个,影像境是相似,依一、相似,说非有异。有分别影像非所缘故者,约亲所缘的影像境说,因止观二道同缘时,虽心心所法的相应境界是相似的,但亲所缘缘的所变影像,是唯以自变影像为所缘而彼此不同的。如毗钵舍那所缘的境事,是有分别影像,奢摩他所皆的境事,是无分别影像。由于有分别无分别影像的差别不同,所以说非无异。
己六心境一异门
庚一当机请问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毘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毗钵舍那,准本经下文所说,有有相、寻求、伺察的多种不同,所以说诸毗钵舍那。三摩地的所行影像,可作两种解说:一指毗钵舍那所变的亲所缘境为影像,由此影像为三摩地所摄持,所以叫做三摩地所行影像;一指三摩地俱所行的影像,以此影像与三摩地俱相应的。虽有这两种的说法不同,但此是显三摩地俱毗钵舍那所变的自影,为毗钵舍那亲所缘缘的。既然如此,那末,那个毗钵舍那三摩地俱的所行影像,与这个毗钵舍那的能缘心,应当说他是差异呢?还是说他不异?此中问意,依测疏释,有三不同。一说这是举观问定的所缘,如下经说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一说这是举定问观的所缘,如诸处说的十一处观,不是定缘;一说这是双问止观的所缘,因为这里是问毗钵舍那三摩地所缘境的。准此三说,以后为正。
庚二如来解答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
佛为慈氏解答说:毗钵舍那三摩地俱的所行影像与毗钵舍那的能缘心体,应当说他是没有差别的。为什么呢?因彼毗钵舍那所缘三摩地所行的影像,不是外在的实境而是内在的唯识。唯有两个意思:一是决定义,说此内在影像,决定唯是心识,不会成为外在的实境。一是简别义,说彼影像,不是外在的实境,而是唯为内心所现,所以名为唯识。为什么说彼影像唯是内识呢?当知我佛所说识所缘的唯是识所变现的,并无外在的实体。我说识的识,是能分别的心,是见识,也是指出识的自性。所缘唯识所现的识,是所分别的境,是相识,是依识而现的。能分别的是识,所分别的也是识,所以不可说异。唯识学的特义,在成立有心无境,本文,就是建立唯识无义的。一切的物相,初看好似外在的实境,有别体的能取所取,其实一切物相,都是虚妄分别心所现、所摄的。若说能取的见分是识,所取的相分不是识,那就与唯识的本义相违。
庚三设难释通
“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善男子!如依善莹清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显现。如是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
慈氏听佛说到当言无异,于是接着就又产生这样的问题,难问佛陀:世尊!心是能缘的,境是所缘的,如真如佛刚才所说的三摩地中所行的影像与此能缘的心无有别异,那就不应当有能所的差别,为什么此心还能缘取此心呢?假使心可缘心的话,理应世间的眼能自见,刀能自割,指能自指;可是事实上,眼是不能自见,刀是不能自割,指是不能自指的,如是,理应心也不能缘心,假使说心能缘心,那就有违犯世间极成的过失。在凡夫的错误的认识上,以为有两法有可说能取所取,一法是无所取的;但在圣者的正确认识上,却不如此。所以佛陀为慈氏解释说:你不要以为一法才不能取,要知不论什么法,不管是一是异,都是不能取的。因为依胜义说,根本无有少法能够缘取少法的。虽无能取心所取境,然当这能缘心生时,却就有那所取的影像显现,并不是真的离能缘心外,有什么可为心识所缘的东西!所以没有如你所说的世间极成的相违过。若依无性摄论解释这文说:“缘起诸法,威力大故,即一体上有二影生,更互相望,不即不离。诸心心法,由缘起力,其性法尔如是而生”。于一体上有二影生的这话,据唯识四分家的看法,有两派不同:一是难陀、亲胜的看法。一体是指识的自体,二影是指相似有的见相二分。意说当识自体取境时,就其能缘边说,有似能取的见分,就其所缘边说,有似所取的相分。见分是能缘的心,相分是所缘的境。但见分不是离于自体而别说的,所以成为相对的见相二分;这见相分是相似有的,所以又得二影之名。同时,仍须知道的,此之二分虽都属于依他法,而相分是依于识体为识体所变的现象,是虚假的,不同识体的一样真实。假使把相分也认为真实的,那一切法都是唯识的道理,就又不得成立了。所以成唯识论第十卷说:“然相分等依识变现,非如识性依他中实。不尔,唯识理应不成”。又卷一说:“或复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楞伽经说:“由自…
《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