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明,地前的行者,依初二种境,能求奢摩他、能善毗钵舍那;地上的行者,依初三种的境界,能求奢摩他、能善毗钵舍那;佛地的大圣,唯依第四种境界,但不说求与善,因最高的极果,是无所谓求,亦无所谓善的。
庚二如来解答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
佛对慈氏所解答的论题中,先告诉他关于所依的言教,所以对他说:善男子!假使有人要知菩萨如何能求奢摩他,如何能善毗钵舍那,就得先知我曾为诸菩萨说过的法假安立的十二分教。一、契经,就是以长行的散文缀辑略说所应说的意义的言教。二、应颂,就是于诸经中,或中或后,以韵文而重颂散文的所说,或对所说的不了义经,应更以颂而重颂的一种文体。三、记别,就是佛弟子中,听了契经重颂而证得圣果者,乃别出而为之记别所得如何,或所说的了义经,名为记别,记别开示深密之义的。四、讽诵,就是说法全以韵文宣说的一种,或以二句,或三句四句,或以五句六句的句子组织成的。五、自说,就是有的经典,为如来悦意时而自动宣说的,并无他人的请问。六、因缘,就是记佛及弟子的事迹、始终、本末等,历然有序,无杂无乱,名为因缘。或佛所制立的种种学处,亦名因缘,如说依这样的因缘,制这样的学处,依那样的事体,制那样的学处等。七、譬喻,就是经中所说的法义,为令听者更得明了起见,往往的取诸譬喻以比况他。其实,不但取譬以说法,就是因事而兴感的,亦属譬喻。八、本事,是说诸圣弟子的过去相应宿行的。九、本主,是说诸菩萨的过去本相应行的。十、方广,是菩萨藏的相应言说,因菩萨藏是宣说的广大甚深的教法,是一切有情利益安乐的所依处所,所以名为方广。十一、希法,是说佛及弟子的不思议的证德奇迹的。十二、论议,是对深简的法义,藉问答而解说他的隐密相,名为论议。
“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
这几句,是说的止观前方便,意思是:修善止观的菩萨,倘若对上所说的法假安立的十二分教,能够好好的听闻,善意的接受,并且善巧思惟的话,就可得止观的前方便了。今再将这几个术语,略释如下:善听,是恭敬的听闻正法,于正当闻法时,内心绝对的远离憍慢、轻蔑、怯弱、散乱以及种种杂染的过失。善受,是对所听教法中所诠的意义,能够无倒领受,能够受持不忘。言善通利,通是了达,利是无滞就是对佛所说的名句文等,能够善巧的无碍的通达,并以自己善巧通达的,作随顺正行,随顺解脱的为他宣说,名为言善通利。意善寻思,是对如所听闻的、如所通达的诸法义理,能克意的善巧寻思,不作不正确的别解。见善通利的见字,其体是慧,非见闻的见。所以名见不名慧者,是约他能缘别法的意义说的,如本经下文讲的“若缘总法,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有妙慧,是名为智;若缘别法,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有妙慧,是名为见”。此见有有漏与无漏的两种不同,对所闻所思的十二分教,在不违法义、不违正法的称量抉择下,得到无滞的通达,是有漏见的功用;对所安立的诸法性相,能无乖诤的通达证得,是无漏见的功用。但真正通达诸法的法义,是地上的圣人不是地前的行者,因见道前的行者,只能随言解义,不能如实了知;见道后的圣者,自内证得诸法的法义,如实解了诸法的法义,到这时候,无漏知见,不但与理相应,且于一切事上畅通无壅,所以是真通达。此所说的善听乃至见善通达,不特是止观的前方便,而且前前是后后的方便,如善听是善受的方便,善受是言善通利的方便,言善通利是意善寻思的方便,意善寻思是见善通达的方便,所以总名为方便。
“即于如所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
得到止观的前方便,就要进一步的正式实践,在实践中,先说如何的修止。行者对于所闻所受持的究法义,以无颠倒的正见,作如法合理的思惟,名为善思惟法。独处,拣别不与群众杂居,与群杂居,彼此间就有牵连瓜葛,有了牵连瓜葛,没有见面的希望能得见面,见了面的又不想再别离,一果内在的心,常常的活跃在欲见不离的妄想中,这样,试问怎能修奢摩他?所以一个修止的行者,需要独处。空闲,表示离诸愦闹,因在高声大叫的喧杂环境中,身心不得安宁,是也不能修奢摩他的。如得个人独处离诸喧哗的环境,就可克意的思惟所闻所持的法义了。作意思惟,是以能思惟的心,思惟于所思惟的法义;由此进而思惟,就对能思惟法义的心,内心相续的作意思惟了。因而知道,前作意思惟的所缘对象,是指所闻的法义,此作意思惟的所缘物件,是能思惟的心意。所以复以能思惟心为所缘者,因修奢摩他的目的,在使前心后心、心心不断的安住在一个境上,所以不得不能心为所缘境。内心,有把能缘的心,收摄在所修的定内,名为内心;有说这是九住心中的第一内住,谓把外界一切的所缘境界,归纳到内心中来,使他不向外奔放,名为内住。待心向内稳定安住后,再对所缘的境界,以相续的澄净的方便,使那最初所系缚的心,其较粗动的,渐渐的微细起来,乃至普遍的摄令安住不动,就成为九住心中的第二等住心相。或有人说,修奢摩他行,以思惟法义为所缘境,怎能令彼能思惟心内住相续?当知心识的生起,是仗托于境,而境为心生起的增上缘的,所以修奢摩他行,第一步如能使所缘的境相无有变异,就得令心专注而不流散了!正行,是内心相续的正加行;安住,是九住心中的第三安住心相。行者在内心相续的过程中,虽能得到内住等住,但因有时失念的关系,一颗活跃的心,还是要向外奔驰。当其向外奔驰时,再度以定力摄录其心,使之安置内境,所以名为安住,由彼修道多修习的关系,乃又名为多安住。到达长时安住的工夫,就可引生身心轻安,由身心的获得轻安,就名为奢摩他了。身轻安,指四大所造的轻安触;心轻安,是指十一善中的轻安心所。轻对粗重说的,离掉粗重就是轻;安是调畅的意思,得到调畅就是安。他有堪任的特性,有对治的功能;对治是对治昏沉,堪任是堪能修止。此轻安相,唯定地有情有,散地众生是不具此相的。如是菩萨能够达到上面的这种程度,就有资格求得奢摩他了。
“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毘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毘钵舍那”。
前说行者的能求止,此说行者的能善观。修止的行者,求得奢摩他后,为了进一步的修习毗钵舍那,乃复以前所得的身心轻安为修观的所依,因为依此前进,可以发观慧的。如,是相似的意思,就是善所思惟的示,于内三摩地所行的影像中,相似显现的。三摩地译为等持,通不定期散的两类,现为简别散位的于境专注,所以名为内三摩地。所行,是游历的意思,就是善所思惟的种种境界,皆为内三摩地所游历的天地及所摄取的对象,由于定心在所缘的境界上畅游无阻,于是就有所思惟法相似相生,这相似相生的所思惟法,,就是内三摩地的所行影像,以此所行影像为依,毗钵舍那就得而转了。毗钵舍那转起,就能对所行影像,作深深的观察,生起殊胜的理解,而舍离了心相。心相的相是相状,即心是相,名为心相。由这心相是奢摩他所缘的,所以毗钵舍那生起时,就舍去这奢摩他所缘的心相,有说不藉外在因缘而定中现起的相状,名为心相,是有分别的影像境,而为毗钵舍那之所缘的。观察、胜解、舍离三者,是能缘心的三个过程,举实例说:如修不净观,不论是观不净的青瘀相,不定期是观不净的脓烂相,乃至观不净的骨锁相,当正对诸不净相作深深的观察时,都属于第一观察行相。如在观察行相中,由不断的修习观察,使那能观的观道明净,所观的对象了了,没有一点模糊状态,就进入第二胜解行相的阶段。对所缘的境相,得到了胜解后,如再进一步的对于所缘的行相予以除遣,就达到第三远离心相的阶段。除遣、就是远离,远离、就是除遣。如修不净观的行者,起初观一青瘀行相,在这所观的青瘀行相上,得到胜解已后,随就内略其心,运用方便慢慢的遣除他,而安置其相在不显现中。这样,于一青瘀得到胜解而除遣后,乃至四方、四维所有青瘀,起无量的行相,遍一切处的观察,都能无间获得胜解,甚至一杖端处都不容许存在,如是认识以后,亦复内略其心,运用方便遣除他的行相。观察青瘀的行相是这样,观察脓烂……骨锁的一切行相,也是如此。如不净观是如此,于余一切所观行相,亦复如是。或有人问,以何因缘得能除遣所缘境相?谓由不念作意得遣除的。不念作意,就是行者开始观察行相时,于所缘境全不系缚其心,唯作这样的想念:我现在在修观了,但怎样才能使我这颗跳跃心不散乱、无相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没有任何转动、无有任何希望、离去一切作用、于内得到适悦呢?这样一想,就精勤的观察,而于所生起的一切外相,无所思惟,不念作意。由这不念作意,就得除遣所缘行相。
修观的行者,正式的修观时,就以前所说的内三摩地所行影像为所知的义相。此所知义,就是一切法的若有若无等。如诸有法,于观察中了知他的有相,若诸无法,于观察中了知他的无相,是为内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但当行者正当修此毗钵舍那时,有四种的行相差别:一、正思择的行相,思择是审定解了的意思。此所思择的,就是诸法的尽所有性。依瑜伽论说,净行所缘的境界,善巧所缘的境界,净惑所缘的境界,都是正思择的思择对象。净行所缘,是指不净、慈悲、因缘、…
《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