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語體釋 分別瑜伽品第六▪P3

  ..續本文上一頁說明,地前的行者,依初二種境,能求奢摩他、能善毗缽舍那;地上的行者,依初叁種的境界,能求奢摩他、能善毗缽舍那;佛地的大聖,唯依第四種境界,但不說求與善,因最高的極果,是無所謂求,亦無所謂善的。

  庚二如來解答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如我爲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

  佛對慈氏所解答的論題中,先告訴他關于所依的言教,所以對他說:善男子!假使有人要知菩薩如何能求奢摩他,如何能善毗缽舍那,就得先知我曾爲諸菩薩說過的法假安立的十二分教。一、契經,就是以長行的散文綴輯略說所應說的意義的言教。二、應頌,就是于諸經中,或中或後,以韻文而重頌散文的所說,或對所說的不了義經,應更以頌而重頌的一種文體。叁、記別,就是佛弟子中,聽了契經重頌而證得聖果者,乃別出而爲之記別所得如何,或所說的了義經,名爲記別,記別開示深密之義的。四、諷誦,就是說法全以韻文宣說的一種,或以二句,或叁句四句,或以五句六句的句子組織成的。五、自說,就是有的經典,爲如來悅意時而自動宣說的,並無他人的請問。六、因緣,就是記佛及弟子的事迹、始終、本末等,曆然有序,無雜無亂,名爲因緣。或佛所製立的種種學處,亦名因緣,如說依這樣的因緣,製這樣的學處,依那樣的事體,製那樣的學處等。七、譬喻,就是經中所說的法義,爲令聽者更得明了起見,往往的取諸譬喻以比況他。其實,不但取譬以說法,就是因事而興感的,亦屬譬喻。八、本事,是說諸聖弟子的過去相應宿行的。九、本主,是說諸菩薩的過去本相應行的。十、方廣,是菩薩藏的相應言說,因菩薩藏是宣說的廣大甚深的教法,是一切有情利益安樂的所依處所,所以名爲方廣。十一、希法,是說佛及弟子的不思議的證德奇迹的。十二、論議,是對深簡的法義,藉問答而解說他的隱密相,名爲論議。

  “菩薩于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

  這幾句,是說的止觀前方便,意思是:修善止觀的菩薩,倘若對上所說的法假安立的十二分教,能夠好好的聽聞,善意的接受,並且善巧思惟的話,就可得止觀的前方便了。今再將這幾個術語,略釋如下:善聽,是恭敬的聽聞正法,于正當聞法時,內心絕對的遠離憍慢、輕蔑、怯弱、散亂以及種種雜染的過失。善受,是對所聽教法中所诠的意義,能夠無倒領受,能夠受持不忘。言善通利,通是了達,利是無滯就是對佛所說的名句文等,能夠善巧的無礙的通達,並以自己善巧通達的,作隨順正行,隨順解脫的爲他宣說,名爲言善通利。意善尋思,是對如所聽聞的、如所通達的諸法義理,能克意的善巧尋思,不作不正確的別解。見善通利的見字,其體是慧,非見聞的見。所以名見不名慧者,是約他能緣別法的意義說的,如本經下文講的“若緣總法,修奢摩他、毗缽舍那所有妙慧,是名爲智;若緣別法,修奢摩他、毗缽舍那所有妙慧,是名爲見”。此見有有漏與無漏的兩種不同,對所聞所思的十二分教,在不違法義、不違正法的稱量抉擇下,得到無滯的通達,是有漏見的功用;對所安立的諸法性相,能無乖诤的通達證得,是無漏見的功用。但真正通達諸法的法義,是地上的聖人不是地前的行者,因見道前的行者,只能隨言解義,不能如實了知;見道後的聖者,自內證得諸法的法義,如實解了諸法的法義,到這時候,無漏知見,不但與理相應,且于一切事上暢通無壅,所以是真通達。此所說的善聽乃至見善通達,不特是止觀的前方便,而且前前是後後的方便,如善聽是善受的方便,善受是言善通利的方便,言善通利是意善尋思的方便,意善尋思是見善通達的方便,所以總名爲方便。

  “即于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複即于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

  得到止觀的前方便,就要進一步的正式實踐,在實踐中,先說如何的修止。行者對于所聞所受持的究法義,以無顛倒的正見,作如法合理的思惟,名爲善思惟法。獨處,揀別不與群衆雜居,與群雜居,彼此間就有牽連瓜葛,有了牽連瓜葛,沒有見面的希望能得見面,見了面的又不想再別離,一果內在的心,常常的活躍在欲見不離的妄想中,這樣,試問怎能修奢摩他?所以一個修止的行者,需要獨處。空閑,表示離諸愦鬧,因在高聲大叫的喧雜環境中,身心不得安甯,是也不能修奢摩他的。如得個人獨處離諸喧嘩的環境,就可克意的思惟所聞所持的法義了。作意思惟,是以能思惟的心,思惟于所思惟的法義;由此進而思惟,就對能思惟法義的心,內心相續的作意思惟了。因而知道,前作意思惟的所緣對象,是指所聞的法義,此作意思惟的所緣物件,是能思惟的心意。所以複以能思惟心爲所緣者,因修奢摩他的目的,在使前心後心、心心不斷的安住在一個境上,所以不得不能心爲所緣境。內心,有把能緣的心,收攝在所修的定內,名爲內心;有說這是九住心中的第一內住,謂把外界一切的所緣境界,歸納到內心中來,使他不向外奔放,名爲內住。待心向內穩定安住後,再對所緣的境界,以相續的澄淨的方便,使那最初所系縛的心,其較粗動的,漸漸的微細起來,乃至普遍的攝令安住不動,就成爲九住心中的第二等住心相。或有人說,修奢摩他行,以思惟法義爲所緣境,怎能令彼能思惟心內住相續?當知心識的生起,是仗托于境,而境爲心生起的增上緣的,所以修奢摩他行,第一步如能使所緣的境相無有變異,就得令心專注而不流散了!正行,是內心相續的正加行;安住,是九住心中的第叁安住心相。行者在內心相續的過程中,雖能得到內住等住,但因有時失念的關系,一顆活躍的心,還是要向外奔馳。當其向外奔馳時,再度以定力攝錄其心,使之安置內境,所以名爲安住,由彼修道多修習的關系,乃又名爲多安住。到達長時安住的工夫,就可引生身心輕安,由身心的獲得輕安,就名爲奢摩他了。身輕安,指四大所造的輕安觸;心輕安,是指十一善中的輕安心所。輕對粗重說的,離掉粗重就是輕;安是調暢的意思,得到調暢就是安。他有堪任的特性,有對治的功能;對治是對治昏沈,堪任是堪能修止。此輕安相,唯定地有情有,散地衆生是不具此相的。如是菩薩能夠達到上面的這種程度,就有資格求得奢摩他了。

  “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爲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內叁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舍離心相。即于如是叁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如是菩薩能善毘缽舍那”。

  前說行者的能求止,此說行者的能善觀。修止的行者,求得奢摩他後,爲了進一步的修習毗缽舍那,乃複以前所得的身心輕安爲修觀的所依,因爲依此前進,可以發觀慧的。如,是相似的意思,就是善所思惟的示,于內叁摩地所行的影像中,相似顯現的。叁摩地譯爲等持,通不定期散的兩類,現爲簡別散位的于境專注,所以名爲內叁摩地。所行,是遊曆的意思,就是善所思惟的種種境界,皆爲內叁摩地所遊曆的天地及所攝取的對象,由于定心在所緣的境界上暢遊無阻,于是就有所思惟法相似相生,這相似相生的所思惟法,,就是內叁摩地的所行影像,以此所行影像爲依,毗缽舍那就得而轉了。毗缽舍那轉起,就能對所行影像,作深深的觀察,生起殊勝的理解,而舍離了心相。心相的相是相狀,即心是相,名爲心相。由這心相是奢摩他所緣的,所以毗缽舍那生起時,就舍去這奢摩他所緣的心相,有說不藉外在因緣而定中現起的相狀,名爲心相,是有分別的影像境,而爲毗缽舍那之所緣的。觀察、勝解、舍離叁者,是能緣心的叁個過程,舉實例說:如修不淨觀,不論是觀不淨的青瘀相,不定期是觀不淨的膿爛相,乃至觀不淨的骨鎖相,當正對諸不淨相作深深的觀察時,都屬于第一觀察行相。如在觀察行相中,由不斷的修習觀察,使那能觀的觀道明淨,所觀的對象了了,沒有一點模糊狀態,就進入第二勝解行相的階段。對所緣的境相,得到了勝解後,如再進一步的對于所緣的行相予以除遣,就達到第叁遠離心相的階段。除遣、就是遠離,遠離、就是除遣。如修不淨觀的行者,起初觀一青瘀行相,在這所觀的青瘀行相上,得到勝解已後,隨就內略其心,運用方便慢慢的遣除他,而安置其相在不顯現中。這樣,于一青瘀得到勝解而除遣後,乃至四方、四維所有青瘀,起無量的行相,遍一切處的觀察,都能無間獲得勝解,甚至一杖端處都不容許存在,如是認識以後,亦複內略其心,運用方便遣除他的行相。觀察青瘀的行相是這樣,觀察膿爛……骨鎖的一切行相,也是如此。如不淨觀是如此,于余一切所觀行相,亦複如是。或有人問,以何因緣得能除遣所緣境相?謂由不念作意得遣除的。不念作意,就是行者開始觀察行相時,于所緣境全不系縛其心,唯作這樣的想念:我現在在修觀了,但怎樣才能使我這顆跳躍心不散亂、無相無分別、寂靜極寂靜、沒有任何轉動、無有任何希望、離去一切作用、于內得到適悅呢?這樣一想,就精勤的觀察,而于所生起的一切外相,無所思惟,不念作意。由這不念作意,就得除遣所緣行相。

  修觀的行者,正式的修觀時,就以前所說的內叁摩地所行影像爲所知的義相。此所知義,就是一切法的若有若無等。如諸有法,于觀察中了知他的有相,若諸無法,于觀察中了知他的無相,是爲內叁摩地影像所知義。但當行者正當修此毗缽舍那時,有四種的行相差別:一、正思擇的行相,思擇是審定解了的意思。此所思擇的,就是諸法的盡所有性。依瑜伽論說,淨行所緣的境界,善巧所緣的境界,淨惑所緣的境界,都是正思擇的思擇對象。淨行所緣,是指不淨、慈悲、因緣、…

《解深密經語體釋 分別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