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語體釋 分別瑜伽品第六▪P4

  ..續本文上一頁數息、界差別的五停心觀。修此五停心觀,能夠正確的對治貪等諸行,所以名爲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是指蘊、界、處、緣起、處非處的五種善巧。修此五種善巧,能于蘊等法中,獲得善巧了達的妙智,所以名爲善巧所緣。淨惑所緣,以世間道說,觀下地的粗性,上地的靜性──如欲界對初靜慮,初靜慮對二靜慮……無所有處對非想非非想處──能夠製伏諸纏煩惱。以出世道說,是觀四聖谛的真理,由觀這四聖谛,能令煩惱或伏或斷,所以名爲淨惑所緣。二、最極思擇的行相,是指思擇如所有性說的,謂即于彼盡所有性的所緣境界,予以詳細極詳細的思惟抉擇,名爲最極思擇。叁、周遍尋思的行相,是于所緣的種種境界中,有慧俱行的有分別作意,取彼所緣的相狀,予以普遍的尋求思惟,名爲周遍尋思四、周遍伺察的行相,是于所緣的種種境相,更進一步的加以審慎的推求,谛實的伺察,名爲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的五個名詞,是毗缽舍那的異名。忍是忍可。其體就是勝解。意于所觀的行相,獲得極堅強的認識,相信所緣的行相,不是魔境,而能忍可于心。樂是欲樂,希望爲性,其體就是欲。意于所觀的行相,生起好樂的心理,希望能確實的得到。此二是果,因果立名。慧是簡擇的意思,這依自體而立名的。見是推求的意思。觀是思察的意思。實際,見就是觀,觀就是見,所以立此二名,是由粗細的不同,粗的行相說名見,細的行相說名觀。五名的建立,是約所望的義別,實質是一毗缽舍那。如是菩薩修觀,能夠達到上所說的程度,就有資格善修毗缽舍那了;不然的話,是不行的。

  己四隨順作意門

  庚一問答順止作意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緣心爲境,內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所有作意,當名何等”?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

  修奢摩他的行者,唯以內叁摩地所行影像爲所緣境,此所緣境,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含的,所以說緣心。緣所緣的能緣心,不向外奔馳,無有散亂,所以說爲內思惟心。若約九住心說,這是屬于內住心。于此內思惟心,未得寂靜,未得等持之前,身心上是沒有妙經安現起的,所以說乃至未得身心經安。作意,依瑜伽論說,有了相、勝解、遠離等的七種作意,本經爲要顯示不是一種,所以說所有作意。當名何等,是依所問的所有作意中,在沒有獲得身心輕安以前的分齊位上,應當叫做什麼作意?

  佛給慈氏解答說:未得身心輕安以前的所有作意,不論他是怎樣的作意,都不夠條件稱爲奢摩他的作意,因爲真正的奢摩他,是具有輕安相的,沒有輕安相,當然不是真正的奢摩他。不是奢摩他的作意又是什麼呢?是七種作意中的勝解作意。由此作意,雖能使令所緣明了現前,但遠不能令心得到寂靜而轉。不過有此勝解作意,如能更進一步的善修善習善多修習的緣去,就能隨順于奢摩他,促使奢摩他的生起,所以說是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

  庚二問答順觀作意

  “世尊!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于如所思所有諸法內叁摩地所緣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善男子!非毘缽舍那作意,是隨順毘缽舍那勝解相應作意”。

  順止的作意明白了,順觀的作意,可以比例而知。所不同者,止是以無分別影像爲所緣境,觀是以有分別影像爲所緣境。可說本質境是一,影像境有別。其次,前說的內思惟心,但有攝持令心相續思惟的功用,而無揀別抉擇境相的力能;此說的作意思惟,剛剛相反,有于所緣境相簡擇的作用,而無令心相續的功能。其余問答,如文可知。

  己五二道同異門

  庚一當機請問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奢摩他道與毘缽舍那道,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止與觀二者,都名爲道,其義有二:一、是遊履的意思,即止觀的所緣,爲行者的能緣心所遊履的處所;二、是依止的意思,即依止觀的雙軌,勇猛的進趣究竟的佛果。二者既都具有此義,那止道與觀道之間,究竟是同一呢?還是異相差別呢?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所以慈氏提出來請示佛陀。

  庚二如來解答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非有異、非無異。何故非有異?以毘缽舍那所緣境心爲所緣故。何故非無異?有分別影像非所緣故”。

  佛爲慈氏解答說:爲什麼呢?不可說他絕對的是同,也不可說他絕對的是異,可說是非有異非無異的。爲什麼呢?如前所說,內叁摩地的所行影像,是毗缽舍那的所緣境,而由奢摩他所攝護的,當知攝護就是心,因爲經中說心是定的。定所攝護的心,是所取相而不是能取心,本經下面說能取義也是所取義的。此中奢摩他道所緣的心,所以又說爲毗缽舍那所緣境者,是顯示止觀相應俱轉而不即不離的。就他的不即邊說,境心自體不是一個;就他的不離邊說,總名爲境心。換句話說,毗缽舍那所緣的境,就是奢摩他所攝持的心;奢摩他所攝持的心,就是以毗缽舍那的所緣境爲疏影像的。所以這二者,本質境是一個,影像境是相似,依一、相似,說非有異。有分別影像非所緣故者,約親所緣的影像境說,因止觀二道同緣時,雖心心所法的相應境界是相似的,但親所緣緣的所變影像,是唯以自變影像爲所緣而彼此不同的。如毗缽舍那所緣的境事,是有分別影像,奢摩他所皆的境事,是無分別影像。由于有分別無分別影像的差別不同,所以說非無異。

  己六心境一異門

  庚一當機請問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諸毘缽舍那叁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毗缽舍那,准本經下文所說,有有相、尋求、伺察的多種不同,所以說諸毗缽舍那。叁摩地的所行影像,可作兩種解說:一指毗缽舍那所變的親所緣境爲影像,由此影像爲叁摩地所攝持,所以叫做叁摩地所行影像;一指叁摩地俱所行的影像,以此影像與叁摩地俱相應的。雖有這兩種的說法不同,但此是顯叁摩地俱毗缽舍那所變的自影,爲毗缽舍那親所緣緣的。既然如此,那末,那個毗缽舍那叁摩地俱的所行影像,與這個毗缽舍那的能緣心,應當說他是差異呢?還是說他不異?此中問意,依測疏釋,有叁不同。一說這是舉觀問定的所緣,如下經說叁摩地所行影像顯現;一說這是舉定問觀的所緣,如諸處說的十一處觀,不是定緣;一說這是雙問止觀的所緣,因爲這裏是問毗缽舍那叁摩地所緣境的。准此叁說,以後爲正。

  庚二如來解答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

  佛爲慈氏解答說:毗缽舍那叁摩地俱的所行影像與毗缽舍那的能緣心體,應當說他是沒有差別的。爲什麼呢?因彼毗缽舍那所緣叁摩地所行的影像,不是外在的實境而是內在的唯識。唯有兩個意思:一是決定義,說此內在影像,決定唯是心識,不會成爲外在的實境。一是簡別義,說彼影像,不是外在的實境,而是唯爲內心所現,所以名爲唯識。爲什麼說彼影像唯是內識呢?當知我佛所說識所緣的唯是識所變現的,並無外在的實體。我說識的識,是能分別的心,是見識,也是指出識的自性。所緣唯識所現的識,是所分別的境,是相識,是依識而現的。能分別的是識,所分別的也是識,所以不可說異。唯識學的特義,在成立有心無境,本文,就是建立唯識無義的。一切的物相,初看好似外在的實境,有別體的能取所取,其實一切物相,都是虛妄分別心所現、所攝的。若說能取的見分是識,所取的相分不是識,那就與唯識的本義相違。

  庚叁設難釋通

  “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雲何此心還見此心”?“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善男子!如依善瑩清淨鏡面,以質爲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于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行影像顯現。如是此心生時,相似有異叁摩地所行影像顯現”。

  慈氏聽佛說到當言無異,于是接著就又産生這樣的問題,難問佛陀:世尊!心是能緣的,境是所緣的,如真如佛剛才所說的叁摩地中所行的影像與此能緣的心無有別異,那就不應當有能所的差別,爲什麼此心還能緣取此心呢?假使心可緣心的話,理應世間的眼能自見,刀能自割,指能自指;可是事實上,眼是不能自見,刀是不能自割,指是不能自指的,如是,理應心也不能緣心,假使說心能緣心,那就有違犯世間極成的過失。在凡夫的錯誤的認識上,以爲有兩法有可說能取所取,一法是無所取的;但在聖者的正確認識上,卻不如此。所以佛陀爲慈氏解釋說:你不要以爲一法才不能取,要知不論什麼法,不管是一是異,都是不能取的。因爲依勝義說,根本無有少法能夠緣取少法的。雖無能取心所取境,然當這能緣心生時,卻就有那所取的影像顯現,並不是真的離能緣心外,有什麼可爲心識所緣的東西!所以沒有如你所說的世間極成的相違過。若依無性攝論解釋這文說:“緣起諸法,威力大故,即一體上有二影生,更互相望,不即不離。諸心心法,由緣起力,其性法爾如是而生”。于一體上有二影生的這話,據唯識四分家的看法,有兩派不同:一是難陀、親勝的看法。一體是指識的自體,二影是指相似有的見相二分。意說當識自體取境時,就其能緣邊說,有似能取的見分,就其所緣邊說,有似所取的相分。見分是能緣的心,相分是所緣的境。但見分不是離于自體而別說的,所以成爲相對的見相二分;這見相分是相似有的,所以又得二影之名。同時,仍須知道的,此之二分雖都屬于依他法,而相分是依于識體爲識體所變的現象,是虛假的,不同識體的一樣真實。假使把相分也認爲真實的,那一切法都是唯識的道理,就又不得成立了。所以成唯識論第十卷說:“然相分等依識變現,非如識性依他中實。不爾,唯識理應不成”。又卷一說:“或複內識轉似外境,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楞伽經說:“由自…

《解深密經語體釋 分別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