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止观行是能运转能载荷的双轮,住菩提愿中修习,是向这崇高的目标迈进,如此,就能预入大乘菩萨之林,趣入无上菩提了。不过发心后,不能积极的随着这愿心转,而又退还下来,名之为舍,苟能依此愿心毕竟随转,不再退还,就名不舍阿耨多藐三菩提愿。菩萨的心愿,是以最初发心所起的正愿为最紧要最基本,因他在一切希求世出世间的义利妙善愿中,最为殊胜第一的。当其一念菩提心愿发动时,以希求为其行相。所谓希求,在个己方面,是希求证得最高无上的正等菩提,在利他方面,是希求能作一切有情的毕竟义利。菩萨行者,就以这不舍菩提愿心为所安住,去实践止观行,因为不退,是修止观的最好方便,舍菩提愿,那就不会再修行。有说:不舍愿心,不特是所住,且亦是所依,因他是止观行者的增上依,由此能使所修的止观辗转增长,止观增长已,就可证得无上菩提了。
奢摩他、毗钵舍那,在菩萨行中,居于为主、为导、为首的地位,其功用,如车之二轮,鸟之两翼,行者修习,不可有所偏废。止是令心专注一境,使粗显的微细,散乱的平静,昏沉的觉醒,如是达到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的地步,定境就修成了。定境修成,其相有三:一、无分别,无分别,不是如土块木石般的无知,是说境界现前时,任运晓了,不起主观的心里作意分。二、明显,是说定境的了了分明,而不入于迷糊的状态。三、喜乐,是指定中所得的身心轻安与快乐。行者得此定境,不可以此自满,须更进而修习悟入实相的毗钵舍那。毗钵舍那,是破无明,了生死,悟实相的妙观,不修此,就不能达这目的。安然不动的定力,虽有增强记忆与了解的能力,但这只是世间智,不是出世间慧,所以必须要观察实相,审谛真理,引发特殊的智慧,根绝认识错误的无明,方能了生脱死,悟入实相真理。因此,二者不但不可偏缺,就是一强一弱,也不能安稳的运转到理想的目的地!如夜然灯观壁上的画,灯光明亮无风吹动,就能明见画相的如何;灯光若暗或虽明而时为风动,画中的诸像,就不能了了明见。悟入诸法实相也是这样,观慧通达而得定力令住,就能亲切见到诸法实相的怎样,假使没有实相妙慧,或有而为分别风所动,诸法实相的怎样,就难以见到了。大般涅槃经说:“声闻不见如来种性,以定力强慧力弱故;菩萨虽见而不明显,以慧力强定力劣故;唯有如来遍见一切,以止观等故。由止力故,如无风烛,诸分别风不动心故;由观力故,永断一切诸恶见网,不为他破”。止观既这样的重要,又这样的不可偏缺,诸有求佛道度众生者,能不安住在菩提愿中着力齐修吗?
己二所缘差别门
庚一当机请问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如世尊说四种所缘境事:一者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二者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三者事边际所缘境事;四者所作成办所缘境事。于此四中,几是奢摩他所缘境事?几是毘钵舍那所缘境事?几是俱所缘境事”?
止观是能缘,凡是能缘,必有所缘的境事。止观所缘的境事,依世尊说约有四种。境是所缘的对象,以色等五麈为眼等五根所取瞩的意义说,通于五根;就所缘带有行相筹虑的意义说,即不通五根而唯属心法,因五根是没有筹量考虑的作用的。事是体事的意思,简别无体的境界。就心识所缘的对象说,是很广泛的,于诸法中,不论是有体法无体法,无一不是所观的对象。所不同的,缘无体的法名无事境,缘有体的法名有事境。慈氏今所问的四种境事,各有他的体性,所以名为四种所缘境事。
一、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谓如有一止观行者,对于由听闻正法所得来的,或由教授教诫所得来的,或由见闻其它以及分别所得来的所知事的同分影像,在止观的实践中,予以审细的观察拣择,普遍的分别寻求,极普遍的分别伺察;但这所拣择所伺察的同分影像,不是他本身有真实的自相,而是能缘心上所变现的一种状态,所以名为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
二、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谓止观的行者,对于如前所取的影像相,虽不再加以观察拣择等,但对所缘的这影像相,却能以奢摩他的实践,来寂静其内心的躁动,使心很安然的稳定下来,不再作其它之缘,所以名为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
三、事边际所缘境事:此指所缘一切法的尽所有性与如所有性。以尽所有性说,尽其所有的一切所知诸法,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出蕴、处、界的三科体事。在三科中,五蕴摄尽一切有为诸法,除色蕴外,更没有其它丝毫色法,除受蕴外,更没有其它些许情绪,除想、行、识外,更没有其它一点认识,意志与精神活动。至于一切诸法,把他归纳在十八界、十二处中。还有一切所知事,归纳到四圣谛中去。如是,无有少法所遗漏了。所以尽其精神与物质,有形与无形,有为与无为,有漏与无漏,世间出世间所有诸法体性,名为尽所有性。以如所有性说,诸所缘的真实性、真如性、四道理性──观待、作用、证成、法尔四种道理等,如其所有的体性是这样,的确是这样,不可变为余性,如诸有为法,是迁流不息、变化不居的无常性,就决不能变为常住性。诸无为法,是如如不动的真实性,也就决不能变为虚妄性:所以名为如所有性。统此尽所有性、如所有性二者,说名事边际所缘境事。
四、所作成办所缘境事:谓修观的行者,对于如上所缘的影像,以修习多修习止观的因缘,就能获得究竟圆满。由究竟圆满的因缘,便得转依,一切粗重的东西,就能予以澈底的解决。由解决粗重而得转依的因缘,就超过所有的分别影像,生起所知事有无分别的现量智见。行者从实践止观,到达这种程度,就名所作成办所缘境事。
如上所说的四种所缘境事,总名为遍满所缘,因为都能遍行一切所缘境中,都能随入一切所缘境中的;且为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同说的。或谓有分别影像所缘境,是遍毗钵舍那品的,无分别影像所缘境,是遍奢摩他品的,事边际所缘境事,是遍满一切真实事的,所作成办所缘境事,是遍因果相属诸事的,所以名为遍满所缘。此四遍满所缘,是佛所曾说过的,但在止观品中如何所缘,这是一个问题,所以慈氏菩萨特别提出来请示佛陀。问意如文可知,不述。
庚二如来解答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缘境事,谓无分别影像;一是毘钵舍那所缘境事,谓有分别影像;二是俱所缘境事,谓事边际、所作成办”。
佛为慈氏解答说:四种所缘境中,以止观各别所缘及止观平等所缘,可作这样的分别,无分别影像,是奢摩他所缘的境事,因为止的作用,是止息分别散动,令心寂静的。有分别影像,是毗钵舍那所缘的境事,因为观的作用,是对所观的予以拣别抉择,令心分明的。事边际及所作成办二者,为止观二道平等所转的,因止与观,是通缘这二种境界的。若以能得此四所缘境界的行者说,初二是地前胜解行的学者所得的,因他们以所闻教为依止而修习时,不是别有一个什么所缘,而是即以自所变似的诸法诸义为影像相分,作为所缘的。第三事边际,是地上圣者正观所缘的境界,但要真正的了知诸境的边际,须到十地菩萨方能办到。第四所作成办所缘境事,唯在佛地,因为须得二转依的无上佛陀,方可对于所要作的一切究竟成办,佛陀以下,谁也做不到这种程度的确良。所以本经下云:“彼于先时已得二种所缘,彼于今时得见道故,更证得事边际所缘;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又得所作成满所缘”。其它虽还有多种解释不同,但非所要,故今唯依本经,略述如上。
己三止观方便门
庚一当机请问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依是四种奢摩他、毘钵舍那所缘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毘钵舍那”。
此段菩萨问意有二:一、菩萨怎样依此四种止观所缘能求奢摩他?二、菩萨怎样依此四种止观所缘能善毗钵舍那?求是希求的意思,就是对于自己所修的止事,生起一种能得能成的希望。普通一般的有情,向来都是贪着世间的五欲,其心向外奔驰而于止息的工夫,是无所希求的。即或有的众生有时生起求止之心,但因没有一种正确的方便,结果是没有完成的希望。可是上说的四种所缘境事,既能为修止的依止,亦能为修止的正方便,所以他能使令发心希求奢摩他的行者,完成奢摩他行。因此,慈氏特别问到能求的所有行相怎样。善是离过绝非的意思,就是对于所修的观事,能够离去杂染的过失,获得清净的功德。未曾听过正法的有情,大都是一味的安住在个己的知见上,对于所观的境义,不能作正确的思惟抉择。即或有的曾经听过正法的有情,由于不能如法合理的思惟,因而就不能正式的实践实行,由于不能实践实行的关系,所以对于诸法的境相,也就不能善知善了了!可是这儿所说的四种所缘境事,不但能为修观的依止,亦能为修观的正式方便,所以他能使令发心观法观义的毗钵舍那行者,对于所观的诸法诸义获得明净,完成毗钵舍那行。因而,慈氏特别问到能善的行相怎样。
求与善的二者,在止观的实践中,是唯说一还是通说于二,这在各家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求善都是修的意思,所以用两个不同的字,是就止观分别而言的,实质没有若何差别。有的说:求善通止及观,本经所以分说,那是文字的影略,而意义是通的,如深密解脱经即译为“修行止观,善知止观”。也有约初后不同的说的:止在前修,所以说求,因初修还没有到达止于至善的地步;观在后修,所以说善,因能求以后必能到达至善的境地。有人依本经的“能求奢摩他,能善毗钵舍那”的明文,肯定的说求唯属于止而不通观,理由求是修义,修唯修于止的;善唯属于观而不通止,理由善是知义,唯毗钵舍那能够善知诸法诸义的。实际,止观二者,是辗转初后,更互为依的,因而求善也就通止及观了。此中还有一问题,就是:依四种所缘境事,求止善观,是总依四种还是别别所依?这可以行者的立场不同,作这样的分别…
《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