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語體釋 分別瑜伽品第六▪P6

  ..續本文上一頁但還沒有證得解脫,現爲求得解脫,所以需要修慧以指導行者的實踐實行,因而此中唯有修慧而無聞思二慧。

  庚二問答止門種別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是奢摩他凡有幾種”?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即由隨彼無間心故,當知此中亦有叁種。複有八種,謂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各有一種奢摩他故。複有四種,謂慈、悲、喜、舍四無量中,各有一種奢摩他故”。

  行者所修的止門,是唯有一種還是有多種,此處慈氏又特別提出來請示佛陀。佛答有叁類,第一類有叁種,第二有八種,第叁類有四種。先解說第一類。隨是隨遂,表示不相離的意思。彼指前說的叁種毗缽舍那,修前叁種毗缽舍那,如果內心相續的一直沒有間斷,就名無間心。此中叁種奢摩他,是隨前說的叁種毗缽舍那而有的。依照止觀的次第說。先修止,後修觀,觀是依止而生的,既有能依的叁種觀,當然就有所依的叁種止:一、隨有相毗缽舍那的奢摩他;二、隨尋求毗缽舍那的奢摩他;叁、隨伺察毗缽舍那的奢摩他。

  第二類的八種,就是四靜慮與四空定。靜是寂靜,慮是思慮,就是對于所緣的系念一處,恒審思惟,不使躁動,名爲寂靜。此有四種不同,所以名四靜慮。一、離生喜樂寂靜,謂以欲界的善尋伺法,對治欲界的身語惡行。在有惡行時,常爲鬥爭而生痛苦,惡行除遣時,舍欲界生,得色界生,到這時候,沒有人世間的鬥爭痛苦,而唯有禅定中的禅悅喜樂,所以名爲離生喜樂寂靜。二、定生喜樂寂靜,謂于無尋無伺的叁摩地相系念安住,舍棄有尋有伺的叁摩地相不緣,遠離一切忽務所行的境界,安住在不忽務的所行境界中,一心寂靜,極寂靜轉,名爲定生。此定生後,初靜慮地所有的粗障煩惱,就全離去,離去粗障,身心于是就得到輕安喜樂了,所以名爲定生喜樂寂靜。叁、離喜妙樂靜慮,謂修此叁摩地的行者,對前所得的喜相,已發現了他的過失,于是便不再耽著那種欣喜,且厭離之,由厭離的關系,喜相不再現前,而得寂靜最極寂靜。在這最極寂靜的定境中,身心得到無上的妙樂,所以名爲離喜妙樂寂靜。四、舍念清淨寂靜,謂從最初靜慮起,一直到第叁靜慮完成,向第四靜慮行中行時,所有一切尋、伺、喜、樂、入息、出息的諸災患,都已離去,所以此中的舍受以及正念,是最極清淨鮮白的。由是因緣,正入第四靜慮定時,一切動亂就完全離去,而安住于無動之中了。因此,名爲舍念清淨寂靜。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是指的四無色定:一、空無邊處,此空就是虛空,謂諸行者,厭離色界質礙物的粗障,欣求無礙虛空的靜妙,于此虛空生起勝解,除遣有色有對的種種想,斷生色界的煩惱障,名爲空無邊處。二、識無邊處,謂修叁摩地的行者,得前無邊空觀後,再進一步的厭前所觀的外空,舍外空相,內觀心識,與無邊心識相應,名識無邊處。叁、無所有處,行者得前無邊識觀後,隨又覺得心識仍爲一大累贅,于是進而厭其心識,觀諸心識都無所有,心與無所有相應,名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處,識無邊處是有想,無所有處爲非想,行者經過無所有處的階段,再進一步的觀察,舍前有想,名爲非想,複舍無想,名非非想。行者得此境界,無所愛樂,泯然寂絕,清淨無爲,故名非想非非想處。

  第叁類的四種,就是四無量心。一、慈無量,謂見衆生的痛苦,生起和合的意樂,希望衆生能與快樂相應,沒有得到快樂的,設法使他得到快樂,這是慈無量相。二、悲無量,謂見衆生的痛苦,生起遠離的意樂,希望有情能夠脫離痛苦,沒有脫離的,設法使之脫離,這是悲無量相。叁、喜無量,謂見衆生得到快樂,內心上得到極大的欣慰,並望衆生得此快樂後,永不與此喜樂相離,要能得而不失,保持相當的快樂;或見衆生做了有益于自他的事業,以及向解脫的道路乃至向無上菩提的大道邁進時,內心上絕對隨喜而不發生嫉妒之情,這是喜無量相。四、舍無量,謂見衆生離苦得樂,證無上道,雖生隨喜,但不生染著之情,雖解衆生苦與衆生樂,但不生解苦與樂之意,所謂忘懷平等,是舍無量相。此四奢摩他所以稱爲四無量者,因行者修此四法時,是以無量有情爲所緣的,由所緣的對象是無量,能緣的心識也就無量,所以名爲四無量心。

  己九依不依法門

  庚一問答依不依法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說依法奢摩他、毘缽舍那,複說不依法奢摩他、毘缽舍那。雲何名依法奢摩他、毘缽舍那?雲何複名不依法奢摩他、毘缽舍那”?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先所受所思法相,而于其義得奢摩他、毘缽舍那,名依法奢摩他、毘缽舍那。若諸菩薩不待所受所思法相,但依于他教授教誡,而于其義得奢摩他、毘缽舍那,謂觀青瘀及膿爛等,或一切行皆是無常,或諸行苦,或一切法皆無有我,或複涅槃畢竟寂靜。如是等類奢摩他、毘缽舍那,名不依法奢摩他、毘缽舍那。由依止法得奢摩他、毘缽舍那,故我施設隨法行菩薩,是利根性;由不依法得奢摩他、毘缽舍那故,我施設隨信行菩薩,是鈍根性”。

  此中菩薩舉教發問的話,如文可知。佛答所問時,先答依法,後答不依法。所謂依法,就是修行的菩薩,依其修前部慧所受、思慧所思的名、句、文、總、別的五種法相,且于其相所诠的義理修習而得止觀者,名爲依法止觀。所謂不依法,就是修行的菩薩,由于根性愚鈍的關系,不能假藉聞慧所受、思慧所思的五種法相修習,而要依于他人的教授教誡,于其教授教誡的義理中,實踐實行,方得止觀,名爲不依法止觀。教授,是知識的指導,教誡,是行爲的糾正。愚鈍衆生,不知自己的行爲端正與否,所以需要善知識的教誡;惡慧衆生,不知自己的認識錯誤與否,所以需要善知識的教誡。由此教授教誡的力量,行者就能以不淨觀,觀九種的不清淨的境了。九種不淨,就是:一、青瘀,二、膿爛,叁、膨脹,四、變壞,五、血塗,六、啖食,七、散相,八、骨相,九、燒相。行者取此不淨相觀察時,先觀死屍的青瘀相貌,由青瘀而屍身日漸潰爛成膿,由成膿而屍身日漸膨脹,由膨脹而屍身日漸變壞,由變壞而屍身日漸汙血塗地,由血塗地,肉體外露,臭氣四溢,就有鳥兒前來挑其眼目,獸兒前來分其手足,因此身體就四分五散而唯剩白骨了。或在死屍林中,見諸積集草木焚燒死屍,腹破眼出,皮色燋黑,甚可厭惡,而又很快變爲灰燼了。所以說觀青瘀膿爛等。佛教令人修此不淨觀的目的,在對治衆生的內在貪心,尤其是在對治男女間的欲貪。據瑜伽師地論說,淫欲所相應的貪染,有四種的差別:一、顯色貪,此觀青瘀的不淨相,可以對治。二、形色貪,此觀身體的膿爛,可以對治。叁、妙觸貪,此觀其余的不淨相以及觀白骨骷髅,可以對治。四、承事貪,此觀屍身的散壞以及觀白骨的與土化合,可以對治此貪。或一切行皆是無常等,這是講的四法印。印是楷定的意思,謂于一切法的真相,楷定他這樣,決定就是這樣,不改變,不轉易,名爲法印。菩薩藏經說此爲四標相,就是無常爲有爲法的標相,苦爲有漏法的標相,無我爲一切法的標相,涅槃寂靜爲無爲法的標相。標定有爲法是無常相,決不會變成常住相;標定有漏法是苦相,決不會變成快樂相;標定一切法是無我相,決不會變爲我的自性相;標定無爲法是涅槃寂靜相,決不會變成生死的昏擾攘相,所以說此四法爲四標相。關于四法印的意義,前面已經說過,這兒不再贅釋。

  行者修習止觀,所以有依法不依法的差別,是就衆生的根性不同說的,這在佛經中,通常分爲隨法行、隨信行的兩種根性。所謂隨法行的衆生,就是如他自己所聞、所受、所究竟、所思惟、所稱量、所觀察的諸法,自己有種功能,有種勢力去隨所觀的法而實踐實行,毋須從他人去請求教授教誡,修行證果,是爲隨法行衆生。這種衆生是利根性的,其根所以利,一由他的種性本來是利,一由于他修習諸根的因緣。所謂隨信行的衆生,就是有類有情,本身沒有一種功能勢力,依照自己所聞、所受、所究竟、所思惟、所稱量、所觀察的諸法,隨法修行,而必須向他人請求教授教誡,信他人所說的去修行證果,是爲隨信行衆生。這種衆生是鈍根性的,其根所以鈍,一由他的種性本來是鈍,一因他沒有修習諸根。隨法行的利根菩薩,是依止法而得止觀的,隨信行的鈍根菩薩,是不依法而得止觀的。所以有依法不依法的兩種奢摩他、毗缽舍那。

  庚二問答緣法總別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說緣別法奢摩他、毘缽舍那,複說緣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雲何名爲緣別法奢摩他、毘缽舍那?雲何複名緣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緣于各別契經等法,于如所受、所思惟法,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緣別法奢摩他、毘缽舍那。若諸菩薩,即緣一切契經等法,集爲一團、一積、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隨順真如,趣向真如,臨入真如;隨順菩提,隨順涅槃,隨順轉依,及趣向彼,若臨入彼。此一切法,宣說無量無數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是名緣總法奢摩他、毘缽舍那”。

  此中菩薩的問意,如文可知。佛爲解答時,先釋緣別法,次明緣總法。所謂緣別法,就是對于如來所說的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諸言教的一一法相,獲得正確的認識,由于各別了知諸法的法相,于是就如所受持、如所思惟的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修行的聖者,如能這樣的實踐,那他在勝解行地中,就能對所知的一切法,生起決定性的行解,再不會生起錯誤的認識了;在見道位上的時候,就能對所知的一切法,得到如理的通達,再不會有所迷惑了;到了修道位中,再根據前所行解、通達的實踐實行,就能對治煩惱、所知的二障;進而進入究竟的佛果位,就得離諸障染達到最極清淨的地位了。如是先聞、次思、後修止觀,名爲緣別法奢摩他…

《解深密經語體釋 分別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