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P9

  ..续本文上一页去了。所以说:“若掉举时,应修无常而令息灭”。二、在掉举法没有现前而恐其掉举时,即以诸厌离法无间作意思惟,使之无法生起活动。谓掉举初生时,为修厌离令其息灭后,恐他再作勇猛的卷土重来,行者这时不妨暂且放弃原来的正修,专心一意的修习厌离,名为彼无间心作意思惟。次说沉没。沉没的特性,是令行者的身心,渐渐的沉重没下,掉然暗昧,不能举拔起来,观其所观的定境,因此,就以障碍轻安现前及障碍毗钵舍那生起,为他唯一的策略运用。修观行者,为对付这顽强的敌人,也以两个步骤去对治他:一、当沉没正式现前而令身心惛昧不能举拔时,即以诸可欣法作意思惟,使之息灭。沉没的生起,是由于自心的太向内摄,失却攀缘的力量所致,假使行者这时能够策举其心,对一切可欣喜的对象加以思惟,就可对治沉没了。所谓欣喜诸法,不是指那可以引生烦恼的诸可欣法,而是指观诸佛的相好,三宝的功德,菩提心的胜益,有暇身的大益,以及一切诸光明想,如灯光明想,大光明想,日月的光明轮等想。所以说:“由勤修观力,退弱而策举”。集学论说:“若意退弱,应修可欣而令策举”。二、在沉没法没有现前而恐其沉没时,即以那诸可欣法的心相无间作意思惟,使之无法沉没下去。如沉相微薄,稍振作精神,劢心而修就可以了;若沉相沉重,或不断现起,那就不妨暂且放弃原来的正修,如其所应的修各种对治,务必使其不再扰乱,然后再去修自己所要修的行门,名为彼心相作意。一向止道,是约一向以来专修奢摩他说的,如前所说,此唯相续作意的思惟无间心,而完成所修的止道。一向观道,是约一向以来专修毗钵舍那说的,如前所说,此唯相续作意的思惟那心相,而完成所修的观道。双运转道,谓止观二道同时和合俱转,如前所说,这是正思惟那心一境性,而完成的双运转道。二随烦恼所染污时,二随烦恼,指掉举与沉没。修止道时,有掉举烦恼去染污他,使所修止不得完成;修观道时,有沉没烦恼去染污他,使所修观不得完成。修双运转道时,二随烦恼,就去通染止观二者。若在修止观道时,已将二随烦恼解决,其心已能平等运转的话,那就不可再加功用行了,如仍加功用行,这不但不是精进,反而是修定的过失。为对治这过失,就得修习等舍。修次中编说:“若时见心俱无沉掉,于所缘境心正直住,尔时应当放缓功用,修习等舍,如欲而住”。这时若加功用,为什么就成过失?要知有沉掉时,固须防护修习,没有了,仍那样的策励修习,不特毫无意义,而且会使静如止水的一颗心,因此又再散乱起来。所以这时务须心住于舍,不可再发所有太过精进,是为诸无功用作意及心任运转中所有作意,是名舍相。瑜伽声闻地说:“云何为舍?谓于所缘,心无染污心平等性。于止观品,调柔正直任运转性,及调柔心有堪能性,令心随与任运作用。云何舍相?谓由所缘,令心上舍及于所缘,不发所有太过精进”。

  己十二知法知义门

  庚一约所知辨

  辛一当机请问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毘钵舍那诸菩萨众,知法知义。云何知法?云何知义”?

  第十依不依法门中,佛曾说过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及缘法有总有别等,为止观行者的知法知义;但怎样方能知法知义,佛在前文并未说明,所以慈氏特再请问。

  辛二如来解答

  壬一明所知法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彼诸菩萨,由五种相了知于:一者知名,二者知句,三者知文,四者知别,五者知总。云何为名?谓于一切染净法中,所立自性想假施设。云何为句?谓即于彼名聚集中,能随宣说诸染净义,依持建立。云何为文?谓即彼二所依止字。云何于彼各别了知?谓由各别所缘作意。云何于彼总合了知?谓由总合所缘作意。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名为知法。如是名为菩萨知法”。

  佛为解答慈氏的请问,先以五相明诸菩萨所了知法。五相,如文经文所列的是、句、文、别、总。现在分别说明如下:

  什么叫做名呢?诸法的自性,本是无名的法体,现在我们所以叫这什么,叫那什么,完全是想假施设的,并不是法的本身,叫这、叫那。诸法虽多,把他分类起来,实不外杂染的一切法及清净的一切法。杂染,就是十义中所说的烦恼、业、生的三杂染;清净,就是十义中所说的一切离系的菩提分法。这诸法的自性,本来没有名称,然经人们的想象构画,从无名中假安立名,说这是杂染的,说那是清净的。杂染中,说这是烦恼,那是业、生;清净中,说这是世间清净,那是出世清净。因而有种种名言。

  什么叫做句呢?就是在许多名中,把各个独立的相关的名贯穿联缀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以圆满的显示某一意义,说名为句。如烦恼是个名,杂染也是个名,将此二者联缀起,名为烦恼杂染,就成完整的一句,显示这是烦恼杂染,不是业、生杂染。又如世间是个名,清净也是个名,将此二者联缀起来,名为世间清净,就成完整的一句,显示这是世间清净,不是出世清净。所以说于彼名聚集中,能随宣说诸染净义,依持建立。换句话说,要依于名句集上,方得建立染净诸义。如说有见无见、有对无对等的差别意义是。依是约句能与所诠为所依说,持是约句能摄持所诠令不散失说。如瑜伽论说:“谓契经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即此所说的依持义。句与名的不同在,名只诠显诸法的自性,句可诠显诸法的差别。如说诸行无常,诸行是诸法,无常是差别,此即在诸法的差别上,增加诸行无常的一语,去诠释他的差别意义。在这诠释中,句为能诠,义为所诠,所以名为建立义。

  什么叫做文呢?文是独立的单字,由这一一的单字,能为上面的名句之所依止,表显了达那所有的事义。所以文有二义:一是能显,谓为名句所依,近则可以显了名句,远则可以显了其义。一是彰表,谓与名句为所依止,能够表彰名句,所以名文。

  什么叫做于彼各别了知呢?谓即前文所说的缘别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为此中所说的各别所缘作意。就是修止观的菩萨行者,以修习作意为先,缘于各别契经等法,于所受所思惟法,各别所应知相,在修习的过程中,渐渐的能够了知,是为各别所缘作意。

  什么叫做于彼总合了知呢?谓即前文所说的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为此中所说的总合所缘作意。就是修止观的菩萨行者,由修作意为先,以一切契经等法总相所显的真如为所缘境,如是如是的修习,即能普遍了知一切法的法性了,所以名为总合所缘作意。末后总结,如文可知。

  壬二明所知义

  癸一约十义明知义

  子一举数列名

  “善男子!彼诸菩萨,由十种相了知于义:一者知尽所有性,二者知如所有性,三者知能取义,四者知所取义,五者知建立义,六者知受用义,七者知颠倒义,八者知无倒义,九者知杂染义,十者知清净义。

  上文,佛已解答了云何知法的问题;此下,佛再解答云何知义的问题。此中说由十相了知于义。名如文列,义如下释。

  子二依名别释

  丑一尽所有性

  “善男子!尽所有性者,谓诸杂染清净法中,所有一切品别边际,是名此中尽所有性。如五数蕴、六数内处、六数外处,如是一切。

  现实的宇宙界,超现实的理想界,其中所有的一切法,总略为杂染、清净的两大类。杂染法中,尽其所有,不出烦恼、业、生的三杂染;清净法中,尽其所有,不出世出世间的二清净。如是若染若净的一切法中,各各又有他的多种差别及其边际。如以五数蕴说,蕴数唯五,名五数蕴,以此五蕴,总摄一切有为诸法。因诸有为,不出色、心。色蕴摄一切色,离色蕴外,更无余色;受蕴摄一切受,离受蕴外,更无余受;想蕴摄一切想,离想蕴外,更无所想;行蕴摄一切行,离行蕴外,更无余行;识蕴摄一切识,离识蕴外,更无余识。六数内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的内六根;六数外处,是指色、声、香、味、触、法的外六麈。一切诸法,皆此内外处摄,离内外处,更无余法。还有一切所知的事,皆属四圣谛摄,离四圣谛外,再没有其它的所知事。如是一切品别边际,是名此中尽所有性。

  丑二如所有性

  “如所有性者,谓即一切染净法中,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此复七种:一者流转真如,谓一切行无先后性。二者相真如,谓一切法、补特伽罗无我性。三者了别真如,谓一切行唯是识性。四者安立真如,谓我所说诸苦圣谛。五者邪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集圣谛。六者清净真如,谓我所说诸灭圣谛。七者正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道圣谛。当知此中由流转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由相真如、了别真如故,一切诸法平等平等。由清净真如故,一切声闻菩提、独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平等平等。由正行真如故,听闻正法,缘总境界胜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摄受慧,平等平等。

  尽其所有的一切染净诸法,各各有他的自性相,如他的自性相怎样,就还给他怎样,因他所有的自体性,就是他的真实相。所以说一切染净法中的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以三相说,杂染的诸法,名依他起,清净的诸法,名净依他。在这染净的依他法上,毕竟的离却遍计所执相,通达相无自性性,就是此中所说的所有真如,亦即通常所说的圆成实相。一切法相品中说的“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无执,以为缘故,圆成实相而可了知”,也是此义。染净诸法的所有自性,既都可以名为真如,其真如当然是很多了,然若把他类别起来,约有七种差别:

  一、流转真如,这是指众生的生死流转说的。众生在生死中流转,从他的时间性上去考察,只见他奔放不已,要想寻求他的最初从何而来,最后指向何处,其先后性是不可得的。这无先后的生死流,就是此有彼有、此生彼生的缘起钩锁,所以说一切行无先后性。二、相真如,这是指二无我性说的。讲到相,本有我的种种相、法的种种相两类…

《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