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的种种相,谓蕴、处、界有事相等;我的种种相,谓补特伽罗言说相等。无论我相、法相,从他的本身上讲,都没有他的实体性的。以补特伽罗的无实体性说,名为补特伽罗无我性;以诸法的无实体性说,名为法无我性。所以说一切法补特伽罗无我性及法无我性。三、了别真如,这是指唯识实性说的。了别就是识,成唯识论说:“识谓了别”。从认识说,认识外境的内识,名能了别,内识所识的外境,名所了别。然所了别的外境,不离能了别的内识,若离内识,即无外境。如是,不特心心所法的自体是识,就是色等诸法,也是识所变的识相。所以说一切行唯是识性。四、安立真如,这是指苦圣谛说的。安立,是施设的异名。约施设的意义说,四圣谛本都可以名为安立的,现在所以唯苦独得安立名者,因他是四圣谛中最初的一谛,所以别得总称。圣谛,意说唯有大圣佛陀,彻证诸法法性,从清净法界等流安立此若,苦真是苦,没有错误,非诸诤论安足处所,所以说我所说诸苦圣谛。五、邪行真如,这是指集圣谛说的。集谛,通常是指烦恼增上所生的诸业说,因此由烦恼、业,才集起生死苦报的。邪行,似唯指十不善道的罪业说,实际是包括烦恼的,以一切邪行的产生,无不由烦恼的冲动而来。所以说我所说诸集圣谛。六、清净真如,这是指灭圣谛说的。灭,是圣者远离一切系缚烦恼而得无累自在的寂灭涅槃,在这寂灭涅槃界中,没有苦痛的逼迫,没有烦恼的缠扰,没有生灭的动乱,没有一异的对立,一切是清净、自在、妙善的,所以说我所说诸灭圣谛。七、正行真如,这是指道圣谛说的。这,是圣者所修的正行,由修正行,一面解决生死的动力因,一面完成涅槃的动力因。如是正行,修到圆满,即得了生死证涅槃了。所以说我所说诸圣道谛。
上述的七种真如,可以配属如下的四种平等:一、由第一、第四、第五的三种真如,一切有情是就都是平等平等的了。广义的说,佛也是有情之一,但这里说的有情平等,却不包括佛陀在内。因为流转真如,即是十二缘生,虽通有为法,但唯约有漏,所以佛无此如。安立与邪行的二种真如,即是苦、集二谛,佛已舍弃了生死苦果,解决了感苦的业集,所以佛没有这二种如。除佛而外,其它的有情,没有不是由这三种真如所成立的,所以彼此平等。二、由第二、第三的两种真如,一切诸法是就都是平等平等的了。什么道理?因一切诸法,没有不是用真如唯识的道理为自性的。分别的说,因一切法都无我、法的自性,名为相真如的平等;由一切法的都是识变以识为自性的,名为了别真如平等。三、由第六的清净真如,三乘圣者所得的菩提,都是平等平等的了。实际上说,三乘圣者断烦恼障证择灭涅槃,是平等无差别的,如经论中说的“三乘同得一解脱”;“三乘共坐解脱床”是。能证的菩提智慧,三乘圣者是很有浅深差别的。如本经如来成所作事品说:“由解脱身故,说一切声闻、独觉与诸如来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说有差别。如来法身有差别故,无量功德最胜差别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由此,可知此中是举所证的涅槃,以显示能证的菩提,为平等平等的。;四、由第七的正行真如,止观所证的智慧,也都是平等平等的了。正行,通指三乘的诸道圣谛,别指唯是大乘的十波罗蜜多。听闻正法,是闻慧所摄,约正缘教法说;缘总境界,是思慧所摄,约思惟真如说;胜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摄受慧,是修慧所摄,约止观所修治说。菩萨行者,以此闻、思、修所成的三种妙慧,不断的作意思惟大乘,名为作意正行。所以说为平等平等者,因闻、思、修的三种妙慧,都是正行真如之所摄的;或说由正行真如的因缘,方得听闻正法,是从正行真如等所起的,所以名为平等平等。
丑三知能取义
“能取义者,谓内五色处、若心、意、识及诸心所。
一切法有能取所取的两类。能取是能取于所取的,所取为能取之所取的。什么是能取的法呢?本经说有生命体上的眼、耳、鼻、舌、身的五色根,及内在活动的第八心、第七意、第六识,并诸心法所相应的心所。是等诸法,皆能领取色等为自境界的,所以名为能取。杂集论说:“云何能取?几是能取?为何义故观能取耶?谓诸色根及心所是能取义。三蕴全,色、行蕴一分。根相及相应相,如其次第。十二界、六处全,及法界、法处一分相应自体,是能取”。能取与能缘不同,有筹度思虑的名为能缘,此唯心心所法的功能,而不通于五色根的,因五色根,没有思虑筹度的作用的。
丑四知所取义
“所取义者,谓外六处。又能取义,亦所取义。
可为能取之所取的,说是色、声、香、味、触、法的外六处,其中前五唯是所取的对象,第六法处内,含有能取的一分。另外还有前所说的五色根、心、意、识及诸心法的能取者,也可名为所取,以是同为意识之所缘取的物件。合此所取能取二者,是为所取义。
丑五知建立义
“建立义者,谓器世界于中可得建立一切诸有情界。谓一村田,若百村田、若千村田、若百千村田。或一大地至海边际,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赡部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四大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小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此拘胝、此百拘胝、此千拘胝、此百千拘胝。或此无数、此百无数、此千无数、此百千无数。或三千大千世界无数、百德微麈量等。于十方面无量无数诸器世界。
建立,就是施设有情的依处。有情是正报,器界是依报,正报必须要有依报为所依止,若无所依,众生何所安住?所以唯有在器世界中可得建立一切诸有情界。由于有情有三界、五趣、四生等的种种差别,也就有若染、若净的无量器世界的差别相立。因为所居的器界,不是外在实有的,而是有情业力所变的。业力同的,可以共变一个器界,业力不同,是不会同在一个器界上的。所以十方无量器世界中,能够建立一切诸有情界;一切诸有情的不同,可以变现诸差别的器界。器界量的大小,从小说到大,约有五种:一、村田量,二、大地量,均如文可知。三、四洲量,四洲,就是东毗提诃洲,南赡部洲,西瞿陀尼洲,北拘卢洲。;四、三千界量,于中又可分为百千量、拘胝、无数量的三种。百千量中,是说的三千大千世界:谓一千个日月,乃至一千个梵世,总摄为一,名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总摄为一,名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总摄为一,名大千世界;合此三者,即名三千大千世界。拘胝量,拘胝,中国译为亿。依俱舍的十数相乘看,十个一为十,十个十为百,十个百为千,十个千为万,十万为洛叉,十个洛叉为度洛叉,十个度洛叉为俱胝。准此可知洛叉是亿,度洛叉是十亿,拘胝是百亿。如智度论说:“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大梵,是名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拘胝是百亿数,如是一拘胝的三千大千世界,或至百数,或至千数,或至百千数之多。无数量,无数,是中国话,印度叫阿僧只。如俱舍的数时计算,共有六十数,每数以十相乘,阿僧只则为最后的一数。如是一无数的三千大千世界,或至百数,或至千数,或至百千数之多。五、十方界量,谓从一个三千世界量,说到无数百千三千世界量,更时而以微麈量,量度百千无数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乃至于十方面,如是世界,无量无数。所以显扬论说:“三千世界,无数百千世界,极微麈等,十方无量无数世界”。自最小的村田量到无数的世界量,都是说的器世界,而于这诸器世界中,能够建立一切诸有情界,所以名为建立。
丑六知受用义
“受用义者,谓我所说诸有情类,为受用故,摄受资具。
受是领纳的意思,用是资益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领纳一切资生之具,以资益自己的身心。有情,是有五趣、四生等的种类差别的,他们各自为了资益长养个己的身体,所以也就各自引摄外器世界的所有资生之具,属之于我,慢慢受用。堪为众生受用的资具虽说很多,然依瑜伽归纳起来,不外:一、食,二、饮,三、乘,四、衣,五、庄严具,六、歌笑舞乐,七、香鬘涂末,八、什物之具,九、照明,十、男女受行的十种。其义明显,无须解释。
丑七知颠倒义
“颠倒义者,谓即于彼能取等义,无常计常,想倒、心倒、见倒。苦计为乐,不净计净,无我计我,想倒、心倒、见倒。
颠倒,从不正思惟而来,就是不能正确的如其法相而了知,思考,所以就执着境相。由执着境相,就起忆想分别,由忆想分别,就生颠倒。这从忆想分别所起的颠倒,通常都说为无常计常,苦计为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的四种颠倒。此四颠倒,本经说是在如上所说的能取等义上而现起的。世间诸法,不论是从极粗或从至细观察,没有一法不是变动不居无常生灭的,但愚痴无知的众生,从相似相续而转的一方面看,误认他是常,所以就生起常倒。有漏皆苦,这本是世间的实相,可是愚痴野外知的众生,偶在某一点点上,感到一些快乐,以为一切都是快乐的了,所以就生起乐倒。生命自体,不论从那一角度去观察,总发现不到一个能支配能主宰的自我,但众生的无知,把能说能行的众缘和合的虚假身体,错认为是生命的主宰者,所以就生起我倒。业感的世间,无论内而自身,外而器界,都是秽污不净的。经中说有情生命究竟不净,无情器界秽恶充满,然而无知的众生,不能理解诸法的不净,偶从某一点点上,发现一点清净,以为一切都是清净的了,所以就生起净倒。想倒、心倒、见倒,是在四颠倒上所起的执着,谓于无常、苦、无我、不净的四种境上,生起常、乐、我、净的妄想分别,以所起的妄想想数为体,是为想倒。若于妄想所执着的境界上,忍可欲乐建立如是执着,名为见倒。若于所执着中除去诸见所余的贪等烦恼,而能染污自心的,名为心倒。若广分别,如瑜伽论等,此不详释。
丑八知无倒义
“无倒义者,与上相违。能对治彼,应知其相。
无倒是…
《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