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的種種相,謂蘊、處、界有事相等;我的種種相,謂補特伽羅言說相等。無論我相、法相,從他的本身上講,都沒有他的實體性的。以補特伽羅的無實體性說,名爲補特伽羅無我性;以諸法的無實體性說,名爲法無我性。所以說一切法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叁、了別真如,這是指唯識實性說的。了別就是識,成唯識論說:“識謂了別”。從認識說,認識外境的內識,名能了別,內識所識的外境,名所了別。然所了別的外境,不離能了別的內識,若離內識,即無外境。如是,不特心心所法的自體是識,就是色等諸法,也是識所變的識相。所以說一切行唯是識性。四、安立真如,這是指苦聖谛說的。安立,是施設的異名。約施設的意義說,四聖谛本都可以名爲安立的,現在所以唯苦獨得安立名者,因他是四聖谛中最初的一谛,所以別得總稱。聖谛,意說唯有大聖佛陀,徹證諸法法性,從清淨法界等流安立此若,苦真是苦,沒有錯誤,非諸诤論安足處所,所以說我所說諸苦聖谛。五、邪行真如,這是指集聖谛說的。集谛,通常是指煩惱增上所生的諸業說,因此由煩惱、業,才集起生死苦報的。邪行,似唯指十不善道的罪業說,實際是包括煩惱的,以一切邪行的産生,無不由煩惱的沖動而來。所以說我所說諸集聖谛。六、清淨真如,這是指滅聖谛說的。滅,是聖者遠離一切系縛煩惱而得無累自在的寂滅涅槃,在這寂滅涅槃界中,沒有苦痛的逼迫,沒有煩惱的纏擾,沒有生滅的動亂,沒有一異的對立,一切是清淨、自在、妙善的,所以說我所說諸滅聖谛。七、正行真如,這是指道聖谛說的。這,是聖者所修的正行,由修正行,一面解決生死的動力因,一面完成涅槃的動力因。如是正行,修到圓滿,即得了生死證涅槃了。所以說我所說諸聖道谛。
上述的七種真如,可以配屬如下的四種平等:一、由第一、第四、第五的叁種真如,一切有情是就都是平等平等的了。廣義的說,佛也是有情之一,但這裏說的有情平等,卻不包括佛陀在內。因爲流轉真如,即是十二緣生,雖通有爲法,但唯約有漏,所以佛無此如。安立與邪行的二種真如,即是苦、集二谛,佛已舍棄了生死苦果,解決了感苦的業集,所以佛沒有這二種如。除佛而外,其它的有情,沒有不是由這叁種真如所成立的,所以彼此平等。二、由第二、第叁的兩種真如,一切諸法是就都是平等平等的了。什麼道理?因一切諸法,沒有不是用真如唯識的道理爲自性的。分別的說,因一切法都無我、法的自性,名爲相真如的平等;由一切法的都是識變以識爲自性的,名爲了別真如平等。叁、由第六的清淨真如,叁乘聖者所得的菩提,都是平等平等的了。實際上說,叁乘聖者斷煩惱障證擇滅涅槃,是平等無差別的,如經論中說的“叁乘同得一解脫”;“叁乘共坐解脫床”是。能證的菩提智慧,叁乘聖者是很有淺深差別的。如本經如來成所作事品說:“由解脫身故,說一切聲聞、獨覺與諸如來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說有差別。如來法身有差別故,無量功德最勝差別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由此,可知此中是舉所證的涅槃,以顯示能證的菩提,爲平等平等的。;四、由第七的正行真如,止觀所證的智慧,也都是平等平等的了。正行,通指叁乘的諸道聖谛,別指唯是大乘的十波羅蜜多。聽聞正法,是聞慧所攝,約正緣教法說;緣總境界,是思慧所攝,約思惟真如說;勝奢摩他、毗缽舍那所攝受慧,是修慧所攝,約止觀所修治說。菩薩行者,以此聞、思、修所成的叁種妙慧,不斷的作意思惟大乘,名爲作意正行。所以說爲平等平等者,因聞、思、修的叁種妙慧,都是正行真如之所攝的;或說由正行真如的因緣,方得聽聞正法,是從正行真如等所起的,所以名爲平等平等。
醜叁知能取義
“能取義者,謂內五色處、若心、意、識及諸心所。
一切法有能取所取的兩類。能取是能取于所取的,所取爲能取之所取的。什麼是能取的法呢?本經說有生命體上的眼、耳、鼻、舌、身的五色根,及內在活動的第八心、第七意、第六識,並諸心法所相應的心所。是等諸法,皆能領取色等爲自境界的,所以名爲能取。雜集論說:“雲何能取?幾是能取?爲何義故觀能取耶?謂諸色根及心所是能取義。叁蘊全,色、行蘊一分。根相及相應相,如其次第。十二界、六處全,及法界、法處一分相應自體,是能取”。能取與能緣不同,有籌度思慮的名爲能緣,此唯心心所法的功能,而不通于五色根的,因五色根,沒有思慮籌度的作用的。
醜四知所取義
“所取義者,謂外六處。又能取義,亦所取義。
可爲能取之所取的,說是色、聲、香、味、觸、法的外六處,其中前五唯是所取的對象,第六法處內,含有能取的一分。另外還有前所說的五色根、心、意、識及諸心法的能取者,也可名爲所取,以是同爲意識之所緣取的物件。合此所取能取二者,是爲所取義。
醜五知建立義
“建立義者,謂器世界于中可得建立一切諸有情界。謂一村田,若百村田、若千村田、若百千村田。或一大地至海邊際,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贍部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四大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小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此拘胝、此百拘胝、此千拘胝、此百千拘胝。或此無數、此百無數、此千無數、此百千無數。或叁千大千世界無數、百德微麈量等。于十方面無量無數諸器世界。
建立,就是施設有情的依處。有情是正報,器界是依報,正報必須要有依報爲所依止,若無所依,衆生何所安住?所以唯有在器世界中可得建立一切諸有情界。由于有情有叁界、五趣、四生等的種種差別,也就有若染、若淨的無量器世界的差別相立。因爲所居的器界,不是外在實有的,而是有情業力所變的。業力同的,可以共變一個器界,業力不同,是不會同在一個器界上的。所以十方無量器世界中,能夠建立一切諸有情界;一切諸有情的不同,可以變現諸差別的器界。器界量的大小,從小說到大,約有五種:一、村田量,二、大地量,均如文可知。叁、四洲量,四洲,就是東毗提诃洲,南贍部洲,西瞿陀尼洲,北拘盧洲。;四、叁千界量,于中又可分爲百千量、拘胝、無數量的叁種。百千量中,是說的叁千大千世界:謂一千個日月,乃至一千個梵世,總攝爲一,名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總攝爲一,名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總攝爲一,名大千世界;合此叁者,即名叁千大千世界。拘胝量,拘胝,中國譯爲億。依俱舍的十數相乘看,十個一爲十,十個十爲百,十個百爲千,十個千爲萬,十萬爲洛叉,十個洛叉爲度洛叉,十個度洛叉爲俱胝。准此可知洛叉是億,度洛叉是十億,拘胝是百億。如智度論說:“百億日月乃至百億大梵,是名叁千大千世界”。所以拘胝是百億數,如是一拘胝的叁千大千世界,或至百數,或至千數,或至百千數之多。無數量,無數,是中國話,印度叫阿僧只。如俱舍的數時計算,共有六十數,每數以十相乘,阿僧只則爲最後的一數。如是一無數的叁千大千世界,或至百數,或至千數,或至百千數之多。五、十方界量,謂從一個叁千世界量,說到無數百千叁千世界量,更時而以微麈量,量度百千無數叁千大千世界,如是乃至于十方面,如是世界,無量無數。所以顯揚論說:“叁千世界,無數百千世界,極微麈等,十方無量無數世界”。自最小的村田量到無數的世界量,都是說的器世界,而于這諸器世界中,能夠建立一切諸有情界,所以名爲建立。
醜六知受用義
“受用義者,謂我所說諸有情類,爲受用故,攝受資具。
受是領納的意思,用是資益的意思,合起來說,就是領納一切資生之具,以資益自己的身心。有情,是有五趣、四生等的種類差別的,他們各自爲了資益長養個己的身體,所以也就各自引攝外器世界的所有資生之具,屬之于我,慢慢受用。堪爲衆生受用的資具雖說很多,然依瑜伽歸納起來,不外:一、食,二、飲,叁、乘,四、衣,五、莊嚴具,六、歌笑舞樂,七、香鬘塗末,八、什物之具,九、照明,十、男女受行的十種。其義明顯,無須解釋。
醜七知顛倒義
“顛倒義者,謂即于彼能取等義,無常計常,想倒、心倒、見倒。苦計爲樂,不淨計淨,無我計我,想倒、心倒、見倒。
顛倒,從不正思惟而來,就是不能正確的如其法相而了知,思考,所以就執著境相。由執著境相,就起憶想分別,由憶想分別,就生顛倒。這從憶想分別所起的顛倒,通常都說爲無常計常,苦計爲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的四種顛倒。此四顛倒,本經說是在如上所說的能取等義上而現起的。世間諸法,不論是從極粗或從至細觀察,沒有一法不是變動不居無常生滅的,但愚癡無知的衆生,從相似相續而轉的一方面看,誤認他是常,所以就生起常倒。有漏皆苦,這本是世間的實相,可是愚癡野外知的衆生,偶在某一點點上,感到一些快樂,以爲一切都是快樂的了,所以就生起樂倒。生命自體,不論從那一角度去觀察,總發現不到一個能支配能主宰的自我,但衆生的無知,把能說能行的衆緣和合的虛假身體,錯認爲是生命的主宰者,所以就生起我倒。業感的世間,無論內而自身,外而器界,都是穢汙不淨的。經中說有情生命究竟不淨,無情器界穢惡充滿,然而無知的衆生,不能理解諸法的不淨,偶從某一點點上,發現一點清淨,以爲一切都是清淨的了,所以就生起淨倒。想倒、心倒、見倒,是在四顛倒上所起的執著,謂于無常、苦、無我、不淨的四種境上,生起常、樂、我、淨的妄想分別,以所起的妄想想數爲體,是爲想倒。若于妄想所執著的境界上,忍可欲樂建立如是執著,名爲見倒。若于所執著中除去諸見所余的貪等煩惱,而能染汙自心的,名爲心倒。若廣分別,如瑜伽論等,此不詳釋。
醜八知無倒義
“無倒義者,與上相違。能對治彼,應知其相。
無倒是…
《解深密經語體釋 分別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