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P15

  ..续本文上一页延续这种种业相。

  (89)云何当得说一切语言智。令诸众生住于大乘故。

  “一切语言智”,我们都知道,在总相智中,陀罗尼教就是一切语言智所表达。陀罗尼者,具一切义,具一切功德,具一切善巧,具一切方便,具一切法。陀罗尼,又称为总持,但一般不翻译,比如在我们汉地的功课中,楞严咒是陀罗尼,十小咒是陀罗尼,大悲咒是陀罗尼,又如我们读《圆觉经》,其中说“此是大陀罗尼教”,即是总持之教。

  我们现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行般舟,是不是陀罗尼教呢?是不是一切语言之智,即令众生各自得以取用呢?决定如是。诸位善知识啊,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清净平等回施,能令众生入于大乘、安住于大乘,即平等载负。尤其如拜往生礼赞中的最后有一句话:“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就是大乘心智、大乘法则、大乘效应、大乘真实利益显现,即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一切众生同生无量光佛刹。阿弥陀佛国就是无量光佛刹,愿往生即往生,心作心是故,阿弥陀佛的功德成就此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智慧光,他是以普照法界为其功德的果德之相,若人信顺,即得往生。所谓“十万亿刹土,一念信即是”,信者,自己现下之知见当下汇入无量光佛刹,无染无著,一时以佛光明智慧果德汇入自心,自心印契,无二无别,那就是往生利益的现下印证与证实,若如此相续,此人得光明、无碍、解脱之智,具足一切善巧,载负、利益一切众生。

  “住于大乘”,我们所有的言说是不是普利有情呢?声闻说教是有对的,例子说,若出家在家人犯于五戒、八戒、十戒,做不净法,当堕种种恶业苦报之中,这是对机说法,不是大乘广大究竟教言,但此机类教言,是对不持戒、犯戒之类有情的一种呵护与劝化。我们讲“南无阿弥陀佛”普照十方一切善恶有情,这就是大乘平等回施,普等地利益一切现缘有情,令一切听闻有情得同等的利益,犹如大船载负,就如我们这个大房子,假如现在变成一艘“阿弥陀佛一号”,那大家都往生极乐世间去了,但如果我们说:“出家人出来,在家人退出去”,那就是对机类了;“男性站出来,女性退出去”,这又是对机类了;“善人站一边,恶人站一边”,又有机类了。机类之教,可以说入大乘,可以说声闻乘,也可以说是人天评判、善恶评判,也可以非佛法,例如人我是非可以是非佛法的,所以此处希望大家能在大乘法则中善巧实践,则有进趣方便。

  (90)云何当得至无畏处。远离恐怖永无一切毛竖等事故。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有人走般舟,晚上看到阴影也会毛骨悚然,生起畏惧;有人住在旷野之中会生起畏惧;有人读经会毛骨悚然;有人看到恶相会毛骨悚然;有人看到佛像会毛骨悚然;有人听到一句话会毛骨悚然,这是各自熟悉的业果、异果的相续激励所表现出来的。

  “毛竖相”,实际就是恐怖带来的。一些年轻的在家居士喜欢看恐怖片,就想要毛骨悚然,那是一个因缘,此处告诉我们如何能远离这样的因缘,“得至无畏处”?若我们常行于般舟行法,当下处理得干净,无染无著,心无挂碍,无始无终,无善无恶,对待散坏,何有畏惧呢?所以,般舟行法的真实功德利益之处,决定是远离一切怖畏的。我们若亲证三昧、亲证自性,畏惧何得啊?因为对待尚不生起,哪有畏惧与畏惧者呢?哪有能畏惧、可畏惧者呢?所以般舟行法决定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利益,能令有情“至无畏处”。

  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问,贤护菩萨来辅助我们末世学佛之无益思考、无益观察、无力思考、无力观察的有情。现在人若要思考问题,往往很杂乱,许多菩萨一张嘴就是自己的恶知恶见,跟佛法没有关系,那些念佛、念法、念僧者善思维,那些念苦、集、灭、道,念寂静涅槃,念无我无常的有情是依法思维、依法交流、依法实践者。我们从第一个“云何”,到此九十个“云何”中,个个都是在告诉我们如理思维、如理实践、如理观察,如理启教的法则,一定不要轻视这些文字。经典不可轻啊,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此亦是我等的皈依处,如佛住世无疑,安慰我等啊,若是能依教奉行,一定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与利益!我们常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是在嘴上说的,还是在心业行处真正地皈依呢?我们在说是非的时候,在打斗的时候,在闹事的时候,念念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然后再和别人斗争;我们在心里烦恼的时候,没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思维不如法的时候,念念苦、无常、无我、寂静涅槃,然后再和别人辩论是非、说长道短。这样一定会有意义的。这就是如理地思维、如理地评判、如理地交流,这样我们都能离苦得乐,若不然都是非法行者、非法说者、非法交流,浪费自己的时间,浪费他人的精力,结果还落一个恶性果报,实在是不相应,这应是怖畏处。

  诸位善知识啊,我们真是应该思考思考什么是我们的畏惧处?如果真正地思维思维,我们是不是心里有畏惧处?有恐怖处呢?有的人怕这个,有的人怕那个,这个怕真是不一样的,我遇到有的人怕家庭不相续、怕自己没有情人、怕出家……,但是,怕堕落的人很少,怕没有贪嗔痴的人特别多,好象如果没有贪嗔痴慢疑了,似乎是毛骨悚然的事情。我不敢笑这个事情,希望大家真是如理地思维思维自己最怕什么?怕堕落的人真是甚少,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怕出家的人太多了,怕出家、怕出离三界、怕没有染著了,这真是不能不让人反思啊,因为染著是我们的命根子,大家已经熟悉了、习惯了,这也正常,但在此正常中特别不正常,因为这是轮回的根,是不成就道业的自我蒙蔽,是特别深的一个尘垢!

  “当得至无畏处”,究竟于法益之中,四正勤可以说是一个无畏处,即我们在善法中安住也是一个无畏处;出家人守护戒律是一个无畏处,而犯戒了就是一个畏惧处;世间有情在善法中守护是一个无畏处,在恶法中怕有恶名,也会产生畏惧;出世间法中,得种种禅定善巧、神通自在,是一个无畏惧处,在种种散漫、放逸、无所自制力之处,也是一个畏惧处;八地以下菩萨,退转是一个畏惧处,八地以上的菩萨,不退转是一个无畏惧处;佛以下的有情,有见思惑、尘沙惑,无名惑,此是畏惧处,诸佛如来彻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性周遍,无所畏惧,那是无畏惧处,而诸大菩萨在此亦有畏惧处。对待而言,各相畏惧,唯诸佛远离一切畏惧。我们能否永远地无畏呢?那就要成就究竟菩提,成就无上菩提,依最上乘教言修持,直至进趣于无上菩提,真正永离一切怖畏。

  (91)云何当得知佛方便说。善达一切修多罗等故。

  佛说法,的确有权实二教,有了义、不了义之说。末世有四盏明灯照耀世间,即四依法则、四决定说,来依怙世间,安慰世间,所谓“依法不依人者,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者,依智不依识者,依义不依语”者。此四说是世尊与末世学佛有情之嘱累,即告诉我们如何来评判自己所学习的法则?就要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以此来让我们深入佛法,得以方便,回施于有情。

  我们行般舟,能否知道佛的方便说呢?方便说有两种建立机制:一个是顺缘建立;一个是畅佛本怀,普照普摄、广度有情的建立。即一是针对各个机类的施教,令一切机类在相应机类法则中得以度脱,再一是畅佛本怀,普渡众生。这两种方便,后者是大方便,前者是进趣机类方便,即对某一机类说某一法,若依人天福报为善巧者,说人天福报之教;依声闻教得度者,则说声闻法;依菩萨得度者,即说菩萨法;依大乘教言得度者,说大乘教言;依甚深自性教言得度者,说甚深金刚乘自性教言,令众生得度,这就是所谓的摄制方便、机类施教,而佛陀说法,是于一切法得自在。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呢?实在是大方便。所谓大方便,就是普摄普利、无有疏漏。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若凡若圣,同得往生,等蒙摄受,无有遗漏,此是大方便教,是真实言、诚实语,是畅佛本怀之大功德相!所以说,此处的“方便”有二种设置,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是这二种设置中的大方便,这是有出处的。

  “善达一切修多罗”,即善达一切大乘教言、了义教言,于众生做抉择,不蒙昧有情。因为不了义教言是可以蒙昧有情的,如化城说、善恶说,又如我们现在依种种戒法提携、爱护有情,对此可以用三乘来评判:若是对染著世间得失、功德之人,这是摄护的方便,是不究竟说,是功德利益说、增上说;而戒律也可以做无漏说、真实究竟说,持戒可以成就无上菩提,这是依修多罗而说,依了义而说。

  “善达一切修多罗等故”,此“等”者,佛说一切法无有高下,皆是一切众生本源心智,令悟入佛之知见,成就无上菩提,所以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远离诤讼”。法如筏喻,度脱众生,实无所得,若入地菩萨,知一切法犹如指月,犹如筏喻,只是给人一个接引善巧、接引方便,实无法可得。而愚痴有情染著于高低,染著于大小,所以奔波于高低之中,现在“江南江北觅菩提,国内国外觅菩提,汉地藏地觅菩提”者到处皆是,如此之人心中不公、于法不等啊,听人说这个法大,就修这个法去了,人说那个法猛厉,又修那个法去了,以增上不平等心、贪利心去求法,不得安乐,为什么呢?不知法之本源、心智之根本,昧失发心,求于高下,东奔西跑,跑一身累,跑一身烦恼,跑一身诽谤,不得佛法利益。所以,若依了义心智、无上菩提心观察一切法,一切法平等一味,这是真实不虚的,一切时处生起大恭敬、大尊重、大爱乐,所以“善达一切修多罗”,此“一切修多罗”就在我们每一个当下、现下的因缘。不要轻视轻看每一个当下、现下、现机,否则实在是可怜了。我们天天听这样的话,好象反而认为有很远距离似的,其实不是,它象虚空一样容纳着你、载负着你、养育着…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