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延續這種種業相。
(89)雲何當得說一切語言智。令諸衆生住于大乘故。
“一切語言智”,我們都知道,在總相智中,陀羅尼教就是一切語言智所表達。陀羅尼者,具一切義,具一切功德,具一切善巧,具一切方便,具一切法。陀羅尼,又稱爲總持,但一般不翻譯,比如在我們漢地的功課中,楞嚴咒是陀羅尼,十小咒是陀羅尼,大悲咒是陀羅尼,又如我們讀《圓覺經》,其中說“此是大陀羅尼教”,即是總持之教。
我們現在念“南無阿彌陀佛”、行般舟,是不是陀羅尼教呢?是不是一切語言之智,即令衆生各自得以取用呢?決定如是。諸位善知識啊,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清淨平等回施,能令衆生入于大乘、安住于大乘,即平等載負。尤其如拜往生禮贊中的最後有一句話:“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這就是大乘心智、大乘法則、大乘效應、大乘真實利益顯現,即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願一切衆生同生無量光佛刹。阿彌陀佛國就是無量光佛刹,願往生即往生,心作心是故,阿彌陀佛的功德成就此無邊光、無礙光、無等光、智慧光,他是以普照法界爲其功德的果德之相,若人信順,即得往生。所謂“十萬億刹土,一念信即是”,信者,自己現下之知見當下彙入無量光佛刹,無染無著,一時以佛光明智慧果德彙入自心,自心印契,無二無別,那就是往生利益的現下印證與證實,若如此相續,此人得光明、無礙、解脫之智,具足一切善巧,載負、利益一切衆生。
“住于大乘”,我們所有的言說是不是普利有情呢?聲聞說教是有對的,例子說,若出家在家人犯于五戒、八戒、十戒,做不淨法,當墮種種惡業苦報之中,這是對機說法,不是大乘廣大究竟教言,但此機類教言,是對不持戒、犯戒之類有情的一種呵護與勸化。我們講“南無阿彌陀佛”普照十方一切善惡有情,這就是大乘平等回施,普等地利益一切現緣有情,令一切聽聞有情得同等的利益,猶如大船載負,就如我們這個大房子,假如現在變成一艘“阿彌陀佛一號”,那大家都往生極樂世間去了,但如果我們說:“出家人出來,在家人退出去”,那就是對機類了;“男性站出來,女性退出去”,這又是對機類了;“善人站一邊,惡人站一邊”,又有機類了。機類之教,可以說入大乘,可以說聲聞乘,也可以說是人天評判、善惡評判,也可以非佛法,例如人我是非可以是非佛法的,所以此處希望大家能在大乘法則中善巧實踐,則有進趣方便。
(90)雲何當得至無畏處。遠離恐怖永無一切毛豎等事故。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有人走般舟,晚上看到陰影也會毛骨悚然,生起畏懼;有人住在曠野之中會生起畏懼;有人讀經會毛骨悚然;有人看到惡相會毛骨悚然;有人看到佛像會毛骨悚然;有人聽到一句話會毛骨悚然,這是各自熟悉的業果、異果的相續激勵所表現出來的。
“毛豎相”,實際就是恐怖帶來的。一些年輕的在家居士喜歡看恐怖片,就想要毛骨悚然,那是一個因緣,此處告訴我們如何能遠離這樣的因緣,“得至無畏處”?若我們常行于般舟行法,當下處理得幹淨,無染無著,心無挂礙,無始無終,無善無惡,對待散壞,何有畏懼呢?所以,般舟行法的真實功德利益之處,決定是遠離一切怖畏的。我們若親證叁昧、親證自性,畏懼何得啊?因爲對待尚不生起,哪有畏懼與畏懼者呢?哪有能畏懼、可畏懼者呢?所以般舟行法決定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利益,能令有情“至無畏處”。
這是一個很好的提問,賢護菩薩來輔助我們末世學佛之無益思考、無益觀察、無力思考、無力觀察的有情。現在人若要思考問題,往往很雜亂,許多菩薩一張嘴就是自己的惡知惡見,跟佛法沒有關系,那些念佛、念法、念僧者善思維,那些念苦、集、滅、道,念寂靜涅槃,念無我無常的有情是依法思維、依法交流、依法實踐者。我們從第一個“雲何”,到此九十個“雲何”中,個個都是在告訴我們如理思維、如理實踐、如理觀察,如理啓教的法則,一定不要輕視這些文字。經典不可輕啊,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此亦是我等的皈依處,如佛住世無疑,安慰我等啊,若是能依教奉行,一定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與利益!我們常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是在嘴上說的,還是在心業行處真正地皈依呢?我們在說是非的時候,在打鬥的時候,在鬧事的時候,念念叁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然後再和別人鬥爭;我們在心裏煩惱的時候,沒辦法解決問題的時候,思維不如法的時候,念念苦、無常、無我、寂靜涅槃,然後再和別人辯論是非、說長道短。這樣一定會有意義的。這就是如理地思維、如理地評判、如理地交流,這樣我們都能離苦得樂,若不然都是非法行者、非法說者、非法交流,浪費自己的時間,浪費他人的精力,結果還落一個惡性果報,實在是不相應,這應是怖畏處。
諸位善知識啊,我們真是應該思考思考什麼是我們的畏懼處?如果真正地思維思維,我們是不是心裏有畏懼處?有恐怖處呢?有的人怕這個,有的人怕那個,這個怕真是不一樣的,我遇到有的人怕家庭不相續、怕自己沒有情人、怕出家……,但是,怕墮落的人很少,怕沒有貪嗔癡的人特別多,好象如果沒有貪嗔癡慢疑了,似乎是毛骨悚然的事情。我不敢笑這個事情,希望大家真是如理地思維思維自己最怕什麼?怕墮落的人真是甚少,這是很可怕的事情!怕出家的人太多了,怕出家、怕出離叁界、怕沒有染著了,這真是不能不讓人反思啊,因爲染著是我們的命根子,大家已經熟悉了、習慣了,這也正常,但在此正常中特別不正常,因爲這是輪回的根,是不成就道業的自我蒙蔽,是特別深的一個塵垢!
“當得至無畏處”,究竟于法益之中,四正勤可以說是一個無畏處,即我們在善法中安住也是一個無畏處;出家人守護戒律是一個無畏處,而犯戒了就是一個畏懼處;世間有情在善法中守護是一個無畏處,在惡法中怕有惡名,也會産生畏懼;出世間法中,得種種禅定善巧、神通自在,是一個無畏懼處,在種種散漫、放逸、無所自製力之處,也是一個畏懼處;八地以下菩薩,退轉是一個畏懼處,八地以上的菩薩,不退轉是一個無畏懼處;佛以下的有情,有見思惑、塵沙惑,無名惑,此是畏懼處,諸佛如來徹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性周遍,無所畏懼,那是無畏懼處,而諸大菩薩在此亦有畏懼處。對待而言,各相畏懼,唯諸佛遠離一切畏懼。我們能否永遠地無畏呢?那就要成就究竟菩提,成就無上菩提,依最上乘教言修持,直至進趣于無上菩提,真正永離一切怖畏。
(91)雲何當得知佛方便說。善達一切修多羅等故。
佛說法,的確有權實二教,有了義、不了義之說。末世有四盞明燈照耀世間,即四依法則、四決定說,來依怙世間,安慰世間,所謂“依法不依人者,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者,依智不依識者,依義不依語”者。此四說是世尊與末世學佛有情之囑累,即告訴我們如何來評判自己所學習的法則?就要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以此來讓我們深入佛法,得以方便,回施于有情。
我們行般舟,能否知道佛的方便說呢?方便說有兩種建立機製:一個是順緣建立;一個是暢佛本懷,普照普攝、廣度有情的建立。即一是針對各個機類的施教,令一切機類在相應機類法則中得以度脫,再一是暢佛本懷,普渡衆生。這兩種方便,後者是大方便,前者是進趣機類方便,即對某一機類說某一法,若依人天福報爲善巧者,說人天福報之教;依聲聞教得度者,則說聲聞法;依菩薩得度者,即說菩薩法;依大乘教言得度者,說大乘教言;依甚深自性教言得度者,說甚深金剛乘自性教言,令衆生得度,這就是所謂的攝製方便、機類施教,而佛陀說法,是于一切法得自在。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呢?實在是大方便。所謂大方便,就是普攝普利、無有疏漏。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若凡若聖,同得往生,等蒙攝受,無有遺漏,此是大方便教,是真實言、誠實語,是暢佛本懷之大功德相!所以說,此處的“方便”有二種設置,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是這二種設置中的大方便,這是有出處的。
“善達一切修多羅”,即善達一切大乘教言、了義教言,于衆生做抉擇,不蒙昧有情。因爲不了義教言是可以蒙昧有情的,如化城說、善惡說,又如我們現在依種種戒法提攜、愛護有情,對此可以用叁乘來評判:若是對染著世間得失、功德之人,這是攝護的方便,是不究竟說,是功德利益說、增上說;而戒律也可以做無漏說、真實究竟說,持戒可以成就無上菩提,這是依修多羅而說,依了義而說。
“善達一切修多羅等故”,此“等”者,佛說一切法無有高下,皆是一切衆生本源心智,令悟入佛之知見,成就無上菩提,所以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遠離诤訟”。法如筏喻,度脫衆生,實無所得,若入地菩薩,知一切法猶如指月,猶如筏喻,只是給人一個接引善巧、接引方便,實無法可得。而愚癡有情染著于高低,染著于大小,所以奔波于高低之中,現在“江南江北覓菩提,國內國外覓菩提,漢地藏地覓菩提”者到處皆是,如此之人心中不公、于法不等啊,聽人說這個法大,就修這個法去了,人說那個法猛厲,又修那個法去了,以增上不平等心、貪利心去求法,不得安樂,爲什麼呢?不知法之本源、心智之根本,昧失發心,求于高下,東奔西跑,跑一身累,跑一身煩惱,跑一身誹謗,不得佛法利益。所以,若依了義心智、無上菩提心觀察一切法,一切法平等一味,這是真實不虛的,一切時處生起大恭敬、大尊重、大愛樂,所以“善達一切修多羅”,此“一切修多羅”就在我們每一個當下、現下的因緣。不要輕視輕看每一個當下、現下、現機,否則實在是可憐了。我們天天聽這樣的話,好象反而認爲有很遠距離似的,其實不是,它象虛空一樣容納著你、載負著你、養育著…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