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下用、常行道之时,胜出三界,是为现下一念方便,即得抉择,若广延于未来,是为成就安住,广利世界,自他二利。
此“不可轻蔑”甚为重要!多有行法者,自以为骄慢,欺辱他人;多有行法者,自以为骄慢,堕入邪见;多有行法者,自以为不如法,生卑贱之心,自他轻蔑;多有行法者,不知法无自性,妄染妄执妄识,以为有得有失,妄生欺辱。于无所得法中,妄以为有所得,多出增上慢人、勤苦之态,不得亲近于法益,无有悲智善巧,泯灭方便,强执世界,自他二苦,各个相逼,如此堕落,是佛菩萨所悲悯之众生,念佛甘露味丧失,所以这些都是当急救之人,不依法、坏法故。我们在此要善思维、善观察。草木不可取代,人身不可诋毁,善知识啊,我们在行法之时,一定要尊重一切有情、一切机制、一切因缘,如是尊重,可出三界、利益三界!
(86)云何当得无诤论。如教说行故。
“无诤论”,是净土一法之根,是诸佛教言之根,是普利有情之根。此根,是具德之相,非造非作,不二平等智,本来如是。本无可诤,众生分别执着故,建立种种诤见、诤议、诤论、诤法,是世间的勤苦。阿弥陀佛在行因地时立三誓愿,其根本誓愿所守护延续的就是“无诤愿”,为无诤三昧摄护,予一切众生以无诤回施,令一切众生得清净平等智。此清净平等觉,也是无量寿所安住,是其布施之药,救疗众生生灭无常之心,以及造作生死对待之心。因此无诤是净土一法之根,也是一切佛法善巧所在,若生对待,必然起诤,若起诤,生死困惑必然现前,依教修行就无从依止。因此在阿弥陀佛所立的三秘密誓愿中,其根本利益在于无诤,若识得无诤根本,即见阿弥陀佛清净平等之智,见无量寿、无量光之延续。
我们这个时代,大家可能比较困顿于“说法多,行法少”这样一个流弊,一个道场的法则实施,往往不能做到十分恰如其分地真正相应,往往会产生一些情计上的争议,但若是依法而行,就能消除我们各自的情计,而来如法地实践,成就自他,利益世间。就净土教言来说,以灭诤为最胜方便,但世人以造作诤论、产生逆害为习惯作业,甚至比较兴奋于此。在一个道场中,或在修法过程中,一个人若说起是非就比较容易生喜,说到无事宁人这种真正的需求时往往不太安乐,这是凡夫之心,也是所谓的分别心、执着心。而般舟当下行,此常行道,的确应在我们面临的每一个事情、每一个当口、每一个因缘,都如实地了知无诤的心智、平等的心智,消除不必要的本来无分别却建立起来的分别见,远离无益之苦。世人已熟悉于诤论与斗争,尤其是我们这个时代,把斗争当作一种乐趣了,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总是其乐无穷。实际不是这样的,这样则种种现业苦,未来业苦,究竟业亦是苦。我们若是现业中清净,在每一个当下斗争、疑虑、烦恼生起之时,消除于当下,解决于当下,认知于当下,那现下的果报、未来的果报、究竟的果报必然是清净、平等、真实不可思议的。
般舟行法之当下修,切莫忘记这个名词背后就是我们所遇到的事、所遇到的相、所遇到的因缘,就在这个事情遇到的刹那,要及时地,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地把它解决掉!你若是能不隔日地解决掉,此般舟虽然行得迟缓生涩一些,亦有般舟行法的利益;那么不隔时,可以说就有不可思议的利益了;若真正地能不隔念,念念相续,那此人于三昧力不假言说,而已有不可思议的善巧与功德。
(87)云何当得无艰难行。无住著故。
“无艰难行”,实际是行法的轻安善巧。真正的学佛人是没有负荷的感觉的,是没有沉重、痛苦的感觉的,沉重痛苦是没有佛法利益的一个当下表现。真正有智悲二法者,于法无染无著,何以艰难生涩呢?若心智多被事相蒙蔽,相互地激励一些难缘,即是非,那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苦。
例如现在这个学习,大家慢慢会趋向一个比较平稳的过渡,我们也不必要兴师动众,此过程是我们现前每个人不加鼓励、也不要推脱的一个学习佛法、实践佛法的自利的责任。我耳朵里经常被灌得满满的是别人如何、道场如何,他如何,这伙人如何……,而说“我”应该做什么的,就少一些。有些菩萨就不太言说什么,这样就简单一些。实际上,我们在一个事情艰难起来、生涩起来的时候,就从自心中观察它的生起,这就是当下行,这的确是般舟法,就是常行道。如果一个事情引发出来了,令人生涩、艰难,那我们就没有行道,那就非道,那就是恶道。如果确实不能导引有情趣向菩提、运用法则,那我们学习法则又有何用呢?是不是落于一个空洞的形式?
我们在学习的每一个时刻,的确要尊重自己的心、缘,尊重自己的外在业相。此尊重,就是令人心智轻安,无染无著,常行道业于当下,并不是说我们学得很纯熟了才去“常行道”。所谓修般舟,就是在我们听法时、休息时、交流时,在遇到难缘时,遇到困难时,遇到人我是非时,去“无著住”啊。什么叫“无著住”呢?不要把事情当真,不要把事情强化,在这如幻的业缘、现缘之前,我们要把它处理出来,不要把它强执成事实。若强执成事实了,后面还要忏悔,还要清除,还要改正,那就很费力气了,就如要把一个房子建起来再扒掉一样,强制的执着、生涩的执着,就会建立一个强制的恶业业相,然后想再把它动摇掉,就十分地费力。而如果我们在一个困难、业缘、矛盾生起的刹那,就依当下修、当下行这个般舟法去审视它,那也就“行无艰难”了。
我们每个人在遇到一个事情的当口,可能是污染源,也可能是清净源,若把它如法地延续下去,就是清净源;若把它污染传播下去,那就是污染源头,是个肇事者。菩萨,这不假言语,我们每个人都看得到,也都能理解。所以,我们对学法、用法的概念机制一定要纯熟于当下、当事、当人!菩萨们,这是般舟行最好的缘起,最平常的缘起,最平白、最真实的缘起,也是最容易行的一个般舟行法。在佛教中,如天台所判,一切三昧中有四种三昧,随意三昧就是在此处来修持的,即于一切意念、事相现前之时,不丢正念,当下认知,使自性流淌,或说自性之延续,之作用,这样就不会昧失在事相的善恶是非上,就能于普等三昧,或说随意三昧随时修行,而般舟常行道本来也是需要在每一个当下修证的。
(88)云何当得知于实际。不分别诸法故。
这一百二十二个“云何”是般舟行法实际利益所含摄、所延续出来的,是贤护菩萨代我们大家启问于世尊,由世尊宣化于大众,令我们在修法中得以安乐住、真实住、利益观察住。
“云何当得知于实际”,什么叫“实际”?现实的因缘下有两种实际:一是究竟实际,一是我们现前事相的实际。我们经常听到人说:“实际上就是这个情况嘛”,“这就是实际情况嘛”,此事情发生、因缘现前了,称为现相实际,是现下的一个实际。当然也有究竟的实际,即是依理审观的实际。若依理事二法观于实际,就可得善巧,比如我们以不分别诸法的心智,也就是般舟行的心智,也就是常行道的心智,此“道”就是于现下实际中不分别诸法;而“诸法”者,就是诸心;“诸心”者,就是诸种感知、诸种业相。若在业相中,就是种种事相;若依究竟来说,依理来说,实在无所分别,无所造作,无所生灭。
诸位善知识啊,一定要把佛法融入到自己的心灵深处,融入到自己的实际现下,真正作一个智者、悲者、方便者,一个拥有菩提心者,一个具足大悲、大智、大愿的佛法行者,不辜负自己。不要认为这离我们很遥远,假如去实践,它就不遥远;假如把它推到他人边、到佛边、贤者边、圣者边,那就与我们不相干了。这是很清晰的,“知于实际”者,有理事二法,依理说,实在是无所分别,依事相上说,分别处刚好以不分别善巧来观察、运用,那就是清净的行法者、真实的利益者。
我们看到,贯穿始终的这几十问中,全部讲的都是如理的行法、如理的心智、如理的守护,远离染著与诤讼,远离生涩,远离是非,远离著实,知幻知化,知不可得。诸菩萨们,我们舍弃了家庭的因缘,舍弃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到这么高的山上来,可能应该是唯一的一个目的——来实践佛法、学习佛法。我们要认识清晰,要丢弃那些不相干的、无意义的杂念、杂缘,不辜负自己现缘的胜功德机制、胜功德机缘、胜功德法则的得见得闻!若不如是,那就在轻慢自己、轻慢法则、轻慢现下,轻慢我们这个受十方养育的生命,那能得到什么样的利益呢?
在佛教中,大家都提出来“感恩地生活”,说“一切众生皆是佛菩萨,唯我是凡夫”,要感恩地对待有情,感恩地对待现缘,感恩地对待那些恶性有情,感恩地对待那些苦难因缘,何以故呢?皆是增上道业的加持与良师益导啊。我们哪有时间再去制造不相应的法则呢?我讲这些,也还是希望大家用教、用经典来审观自己的举心动念,要把这个举心动念看得清、认得准,一定不要放过它,不要认为除了举心动念之外,还有他物。若能把这个法则掌握得清晰、运用得成熟,那你真是世间的眼目、世间的善巧者、离苦者、得乐者,予众生安乐者。
所以,此“得知于实际。不分别诸法故”,在实际理地,于觉知无有尘染,依法观察,如是则事相中的种种变化、种种染著、种种善、种种恶,实在正是我们行道、知心、知法的一个善巧机会、增上之缘,莫作堕落缘,莫作放逸缘,莫作纵容缘,莫沉浸在自己那种兴奋与业力之中。兴奋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很多吸毒品的人,明知道是毒,但还去抽,因为他兴奋;抽烟的人知道烟有毒,危害健康,但还去抽,因为他兴奋;喝酒的人知道酒对人不好,乱性,却还去喝它;有的人打架斗殴,知道不好,还去打架斗殴,因为兴奋。为什么很多大家明知道不好的事情,还会要做它呢?就是中毒了,就是失去了当下的心智守护,失去了当下的缘起清净。缘起不清净了,而…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