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P13

  ..续本文上一页,为诸佛所护念加持,所以威猛无有怯懦,此无怯懦者,本是自心安立故,因为怯懦皆是因为众生得失、对待、择取所造成的。

  “如大牛王”,大牛王是具大力之相,为有力、善巧、威猛者,印度人把牛看作神牛,大家对其敬仰、回避、不可侵犯。

  “如大狮子王步”,狮子王出窟,决定无有伴侣。行般舟者,无依无靠,不假方便,直指本心阿弥陀佛!行大功德,直是具足,非假加持,真实加持,非有信赖,决定信赖,非是旁依,决定回归,如狮子王无有伴侣故,心智抉择,催破一切怯懦之缠缚,建立成就此无上、不可思议之修持。

  (76)云何当得无畏。令一切世界欢喜故。

  行此当下行者,是予一切世间安慰者,予一切有情安慰者。若是当下修、当下行,常行其道,不错时机,犹如诸佛如来,犹如一切贤圣之人、具功德之人,广利世间,无所畏惧,何以故?闲心、休心、无所用心故,此心具足故,非是造作故,非修非不修故,所以广利人天,无所畏惧,令一切众生得欢喜,令一切世间得欢喜。这就是当下修、常时修、毕命修,真实如意修,此修是在一切因缘上不错时机,无所畏惧,无所挂碍,无所迎合,无所谄曲,这样一切有情定生欢喜,何以故?此是世间布施者、依怙者、饶益者、善巧成就者、法益回施者、众生之眼目。

  行般舟之法,实是不可思议,这一百二十二问中的种种功德、种种善巧、种种方便、种种因缘,皆是来提示我等心智,令得见心智抉择,行法成就故。这么多功德利益,若不行者,法益不得现前,犹如美餐摆在面前,若不食用,则不知美味。世尊说这么多善巧方便,欲令一切有缘有情深入实践此法,令以成就般舟三昧,得以安住种种不可思议利益,此如实之安住,非是不实践者能用。

  (77)云何当得无疑惑。于一切佛平等无二故。

  前面已有“无二”说,为什么在此又提“无二”呢?有时看似问题重复,实是无重复,一切诸佛法在此无二抉择中,令众生远离对待,无对待心智毕竟平等,无对待心智毕竟安乐,无对待心智毕竟解脱,无对待心智必然具足智悲二法。

  “无疑惑”,我们都知道有见思二惑,有尘沙惑,有无名惑,在这三种惑乱中,尘沙惑和无名惑与众生无份,是菩萨份中圣者所守护、所觉知观察到的,凡夫有情但听其名,而见思二惑是众生所守护,时时在用,如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是见思二惑中的名相。在见思惑二法中,众生多生畏惧,而断见思二惑,最方便就是平等智,最方便就是妙观察智,最方便就是法界体性智,最方便就是大圆满镜智,最方便就是阿弥陀佛,最方便就是立一念,最方便就是无来去,最方便就是如法行,最方便就是当下抉择,最方便就是常行道,最方便就是般舟!

  (78)云何当得通达如如。灭除疑惑不著诸法故。

  一切法本无所著,众生种种染著造就了所谓的疑惑,故疑惑为著相。我们以如如之心、平等之心、不二之心,如前面种种法说,不起著之心,达一切法无自性之心,无所畏惧之心,就会深达此“不著诸法”的善巧,般舟行法的延续决定如是。深入实践、各个观察。

  (79)云何当得证深法界。善能解释所问义故。

  法界差别,秉然现前,众生各个守护,如我们虽在这同一个房间中,但对法则的认取、对感知的认取、对知见的认取、对生命的认取,各个有异,其差别难以言喻!诸佛如来以清净法则照晓觉知种种差别,所以善说方便,善与众生说无差别之差别法,令众生进趣平等智、清净智、不思议智。

  “深法界”,就是广大法界、一切法界。种种疑问、种种设置,皆是众生尘染份、执着份、妄取份,也就是所谓见思惑、尘沙惑、无名惑所造就。惑者,生起之意;惑者,滞留之意;惑者,以为实之意;

  (80)云何当得师利益他。具足大慈故。

  净土一法中,若能真正如法实践一日、二日、九十日,乃至常行此法展现于未来际者,皆依利他之法而成就,何以故?实无一法可得故,无染著故,无可取著故,所以说“大慈故”。我们说“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此无缘者,实是无法可得,无缘可生,因缘法为世俗谛所摄,在胜义谛中,无一法可得,无一缘可生,无一缘可灭。尘缘之中,妄生因果,俗谛之中,各显得失,欲利益此类有情者,故以“大慈故”来饶益有情。在藏传佛教,有慈心换位修法,以一切众生之罪恶为自身之受用,以自身之清净无染之受用回施一切浊恶苦难之有情,令其得安乐住、智慧住、庄严住、广大喜悦住。

  (81)云何当得灭除懒惰。恒乐说法故。

  “灭除懒惰”,例如此次与大家一起学习《般舟经》,实是赖大家的福德,赖诸佛的加持,赖恒阳庵居士如法的行持、安乐的行持之增, 上引导,我们有这次法会。当然也赖放光寺安居僧众的慈悲给予,于法的给予,大家协调,愿意来此处听法,实是不可思议的因缘,因为我们要劳顿大众,来往于上下[9],实是辛苦,但就法而言,实是应当,实是法供养之机遇,也是法供养之交流,法实践之善巧,我们也只当是上上下下行般舟了。那么这个懒惰,是我个人之因缘,一直在推脱,于经典一直很少看,也很少读,很少实践。常住一直在读此经典,因为德圆师把文字打印出来了,我才决定和大家一起学习此《大集经贤护品》。以前一直在几种译本中徘徊,若一卷、三卷,就比较方便讲,古来以久的大善巧者、大善知识,如远公大师、智者大师、道宣律师,多是依止三卷的《般舟三昧经》,这五卷本,量比较大,古来以久的善知识多不研究此经,因其平白从容故,一读即可知,不需研究了,拿来就可以用了。由于在此徘徊,不知学习哪本比较方便,所以一直不定。德圆法师给我一个善巧,他直接把此五卷本打印出来、贴出来了,我就顺缘了。一是其文字比较随顺、言说比较随顺,大家下去可以读诵;再者我无力可讲、无力可宣,多是懈怠之心,因为色身无始以来恶业成熟者多,身体疲厌,于胜法之乐不能现前,不乐于说法,所以常生惭愧心。真正行般舟者,就会消除这种懒惰,何以故?日夜经行故。对于恒阳庵这些日夜经行的菩萨,我真想跪在地上给她们磕一个头,因为我在睡觉的时候,她们在经行。每次下来,我都心存敬仰,才能步此而下,若没有敬仰心,我绝对不敢走下来,何以故?经行之人、念佛之人,就是在说法,就在除懒惰,就在世间为一切有情代佛宣化,令法住世,广利人天,九界有情因此而得无上大利!你不敬仰我敬仰,我希望大家人人敬仰,爱乐尊重那些真正的佛法实践者,而不是言谈者、虚妄心守护者、自大自利者。

  “恒乐说法”,念佛就在宣化总持教言,广利世间一切有情,若凡若圣,十法界等蒙摄受,持此阿弥陀佛光明威德之宝号者,实是人天之眼目,诸佛之使者,不可轻视。“恒乐说法”,其法是如实之法、相应之法、真实之法、不增减之法,能利有情而无染无著,“南无阿弥陀佛”清净真实,威德自在,广利人天,所以般舟行法有如此功德利益。

  (82)云何当得如法住。不舍一切众生故。

  如此行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走来走去,赞叹佛德,回施众生,赞叹生命具足如来德相,这是如如之住、如法之住,不舍一切众生。

  念佛之人是不舍一切有情的,不舍声闻缘觉菩萨,三圣道者决定摄护,令其究竟菩提故;三善道,人、天、修罗,决定令其放逸者免放逸之灾,斗争者免斗争之难,择取者免徘徊之苦,何以故?不舍众生故,勤奋念佛,令一切众生得以平等安乐住。菩萨啊,念佛实是不可思议!于圣道、善道尚有此功德,于三恶道、三途有情,实是大功德、大光明安慰!所以,念佛之人,普摄九界,普利一切有情。行般舟者,亦具此功,大悲熏习、威德熏习、真实具足。

  (83)云何当得不谄曲。性淳直故。

  念佛之人,心地淳厚,普利世间,真实不虚,远离造作,我们随时可以见。你说,此人现在是在般舟道里睡觉呢,此是业习所现,非心性光明所现,非阿弥陀佛功德所现,其本质一如所现,如是所现,即为见佛,所以,我们要实是见佛啊,莫见众生业力幻相,莫以众生业缘为自己所见,此见即堕入邪见。

  (84)云何当得如眼目。为一切世间灯明故。

  念佛者,依法而抉择,犹如一切众生之眼目,何以故?睁开智慧眼故,无取无舍故。前面种种宣化、种种言说,皆是如眼目,利益世间。为什么众生昏茫,住于幽冥之界?所谓世间幽暗,皆依见思惑、尘沙惑、无名惑。《往生论》中说:“化佛菩萨日,除世痴暗冥”,谁来化佛?谁来除世痴暗冥呢?痴暗冥者,但摄九界,不是化佛菩萨日,何以摄九界?无有佛之日轮,何以照除九界之痴暗冥?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德光明宝号之时,就在照耀着法界,予众生以眼目。若有眼目而无光,何以得见呢?故说“作以世间灯明”。幽暗之中,眼目何以作用?所以,九界有情皆仰赖诸佛光明之日、之照耀、之导引,成就菩提,从初信位菩萨一直到等觉菩萨,皆依念佛、念法、念僧而为增上,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莫忽视念佛!

  所以,行般舟有如此不可思议之利益,灯明世间,广利有情。灯明是喻说,实是日轮啊,日轮也是喻说,诸佛威德法光明,普照世间,日轮怎可比拟呢?但皆是喻说。

  (85)云何当得不可轻蔑。胜出一切三界故。

  此处有三界,他方世间亦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此界,为一切小世界、中世界、大世界、大千世界,种种世界中所存在之界。种种三界之中,如何能“胜出一切三界”呢?“不轻蔑”而胜出,实是不可思议。所以,一切众生不可以轻毁,不可以诋毁,一切世法不可以轻慢,不可以藐视,当尊重一切。尊重一切之心,就是平等心;尊重一切之心,就是胜乐心;尊重一切之心,就是真实心;尊重一切之心,就是知恩心;尊重一切之心,就是佛心!直出三界,不假以方便,自心现前妙用。我们在当下修…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