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在走般舟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善巧与方便。
(68)云何当得无相。观一切法无有二故。
此法则直夺一切众生之对待心智,入不二法门。诸相实非有相,但因缘显现种种相。如我们这个房子是用松木累积出来的,通过工匠打伐、拉锯、拼凑出来,在没有伐倒之前,是一棵棵树木,树木锯成板子,然后成现在这个样子,等到其因缘尽了的时候,也可能就变成一把火、一堆灰了,无有实质,只是说因缘上我们大家现在用它了,它就显现为一个房子,来为我们遮风避雨,令大家在此安住、行法。
“云何当得无相。观一切法无有二故”,一切法是无对待的,无有相续性的,是不生不灭的,在此无生灭中因缘所现。这个房子如是,我们坐的垫子亦复如是,我们搭的衣亦复如是。这个衣,搭在身上,示现红色、黄色,表其法之相,但把它仍到火堆里,它就化作一堆灰,就不是红色、黄色的了,实无实质,实无相可得,因缘所得、因缘所显,所以其质无二。
对于无二心智的抉择,行般舟是最容易产生的,何以故?若有对待,就容易沉重、疲厌,难以行持。我们走来走去、走来走去,稍有得失、稍有对待,就沉重不堪,难以延续一日一夜的简单行为,一日一夜之立一念是什么念呢?无对待念,如幻念,无相念。
(69)云何当得法界边际。菩提心无限量故。
此处菩提心非造作菩提心,无对无待,无来无去,无头无尾,非凡非圣,如此广大心性抉择,是无上菩提心之无限量。此无限量是无量之无量,无可言说,无可言及,无可表达。依种种因缘表达者,为造作菩提心份,如过去人讲“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中,可以表达此菩提心份;又如过去人讲发菩提心、明菩提心、伏菩提心,乃至证菩提心、具菩提心,种种菩提心,还是菩提心份;有人讲菩提心由“大愿、大悲、大智”所摄,具足者为无上菩提心,此为菩提心之相,此相无相,强立一相,令众生得见此大力、大智、大悲无限之功德,通过这个言说来表达其内容,得以进趣,所以,法界无有边际,无有现量,菩提心无有边际,亦无有现量,此心非造作心,亦不离造作心。我们这个造作心份中,若不强执,亦是难以言量,难以具说。
(70)云何当得不起著。一切世界性无差别故。
“当得不起著”,这又销归到自性无作起、自性无造作、自性本源明、自性安乐、自性本具足之了达自性、了脱一切生死苦、建立一切世界海的善巧。此“不起”,正是法界真际、实地之相貌,是不动心智之真实,是一真法界之庄严。而凡夫有情在种种机制、因缘中会萌动心智,所谓动相现前,心经常会晃动,如何动呢?依业风吹动、妄缘吹动、感知吹动、吹得失催动、吹善恶催动、功德利益所吹动,这一动就建立能所二法,而能所二法建立世界种种差别海,虽是虚妄,众生各个取用、流转,各个安住,以为有实。而“无起著”,实是销归于实际地的,是本来相貌,此处有自性光明之流淌,自性光明之作用,此作用者,无用功故,广利世间,无得无失。
“无著”故,所以“一切世间性无差别”,一切世间之本质,乃至十法界之本质,依法界体性智深刻观察,秉然现前,无一物可得,所以“一真”之真实心智,为诸佛所究竟亲证,可以现十方之诸种子海、十方世间刹海,为《华严经》所摄,我们可以去善观察。虽是入世,实无一差别世间可得、可有实质存在,若依因缘法,可以表往生极乐世界,得诸安乐;若依因缘法,可以现造种种业,沉浸在种种浊恶世间,受种种苦。此有必有,真实不虚,非是常之有,非是断灭之无,所以,说“因缘生”,远离断灭与常见。
一定要把因缘法认识清楚,远离外道知见,若是佛法中人,远离外道之方便在于因缘法中生起抉择,融通二谛,走出断常二种边见。我们都知道,四非百句不摄佛法,佛法绝对摄四非百句,圆成世间,广利有情。此处“不起著”,正是实际理地的无有一尘、无有染著、无有造作,如此无色无相,无来无去,真实心中光耀世间,
(71)云何当得无碍行。遍游一切诸佛刹中故。
“无碍行”,走般舟的人可能十分容易知道这“无碍”二字,因为常行道之法念念如是,念念无染,念念无著,在无著中得到此无碍,所以在“无著起”中得到无用功善巧,远离一切造作生灭和对待,安住在真实实际理地,即是无上菩提心智所照耀,远离一切生灭的侵夺、凡圣的侵夺、得失的侵夺。不起著者,是无碍行之基础;遍游诸佛刹,是一切世界性无差别之妙用。彻观这一百二十二个“云何”中,各个互用互助,彰显般舟一法不可思议的甚深功德与利益具足一切法,具足一切智,具足一切道种智,是一切道种智的究竟成就安住。
因为一切诸佛刹海无差别性故,所以可以游历自在,声闻乘中的阿罗汉如大目犍连尊者,游历一大千世界得以方便,游历十方无尽三千大千刹土海中,不具方便,所谓声闻果于一大千世界中得以方便力抉择,若以通力舍离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依本师名号功德摄其令归,若不如是,就会迷失于无尽刹土中,不能得归。我们若是以阿弥陀佛国土为自本师国土,为本家本国,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必然往生彼国土,何以故?如子忆母、如母忆子,母子不相逆言,如回本家,不相迷失,抉择无疑,心智安住,远离怖畏。迷失者当怖畏,本家本国何以迷失、何以怖畏呢?所以,若持极乐世界之慈父阿弥陀佛之殊胜功德名号,称念之时即得往生抉择,无有怖畏,何以故?本家本国识得故,认得故,就如我们回自己的家,是没有什么迷失、没有什么疑惑、没有什么彷徨徘徊的,也是没有什么条件的,是具足的,哪怕你的家再远,有千里万里,你总是识得家门,无有无家之畏惧。极乐世界是一切众生本家本国,若识得,愿往生,必得往生。往生极乐世界就会得到往生十方刹土的方便,所以说,称念阿弥陀佛名,得以游历十方刹土,无所挂碍。
(72)云何当得诸陀罗尼。闻一知万善达一切文字分别说故。
陀罗尼成就,能具足一切总持教言善巧、分别言辞善巧、差别言辞善巧、总相言辞善巧、无用功文字善巧、有用功文字善巧,如是陀罗尼总持一切法,安慰众生,纯熟众生,善巧回施于众生。
所谓“善达一切文字分别说”,一切文字实无分别说,建立分别说但依众生方便,何以故?一切法本无分别,建立分别善巧故。建立者,是善巧者所建立,非是执着者所建立,执着者无以建立,多被事相所蒙昧故,所以无从自在建立。
行般舟一法,于一切陀罗尼教言决定生起抉择,如阿弥陀佛誓愿中所摄,他方有情闻其名号,俱入陀罗尼门[8],也就是得总持门。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有此愿之说,诸佛是诚实语者、如实语者、亲证之功德利益者、得利如实者,所以众生闻其名号,俱入一切陀罗尼门,得以善巧。疑惑彷徨者、谤法疑法者除外,此“外”者,是利益除外,功德回施不得除外,平等回施故,只是你不取用,不取用之疑法谤法者,佛亦摄之,令其亦得利益。
(73)云何当得如诸法师。善知一切佛法故。
诸佛如来圆满成就三明、四智、五眼、六通、十八不共、十力、四无畏,是种种善巧抉择者,是为法师。现在世间之法师,多是旁依之法师,或说名字法师,实质法师唯佛世尊能独称,具足一切大善巧,于一切法得自在、得方便,广传一切法,利益一切众生,无所畏惧,不错时机令众生得以度脱成就。若我们要作诸佛如来这样的法师,具足善巧方便,知一切法,用一切法,成就一切法,传播一切法,真实地安住一切法,于法益中无染无著,广利人天,行般舟法就会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利益与善巧。
(74)云何当得一切诸佛所护念,一切佛威德加持故。
般舟行法亦复如是,为一切诸佛善护念,一切诸佛以神光,以毫光照摄此人,令其善根增长、福德成熟,迅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生成办故。
净土一法抉择如是,一生决定成熟种种善根,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皆是诸佛威神加被而成熟,皆是自心真实印契而成熟,即本性功德而成熟。若不抉择于大机大用之法,一生欲成熟无上菩提,实是难得难成,何以故?小机小法难以成就,发以声闻缘觉之心,乃至人天福报之心,难以成就无上菩提,心智不相应故,与诸佛无所印契故。所以,各发无上菩提心,以无上菩提心之果,亲证、印证诸佛如来之刹那,就知道诸法实无来去,实无证者,亦无得失者,一切众生本具故,如释迦佛证悟时说:“善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如是印契一切众生之无上菩提心。
众生因妄想执着蒙昧自心,不能印证,不能认取,不能产生一切不可思议妙用,诸佛如来发起广大修德证实此类有情,令此类有情有依有靠、有作有用。诸佛说八万四千法,行种种功德利益,以修德、以性德摄化有情,皆是顺应众生,实无一法可建立,所以,一切诸佛护念一切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印许一切念佛众生,对谤佛疑佛者亦摄。谤者不知啊,犹如昏睡之人,虽日轮普照,不见光明,因在昏暗中,不得其用,而光亦照摄其身。
所以,“一切佛威神加被”者,我们念阿弥陀佛殊胜功德名号时,阿弥陀佛,此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之威德善巧,一时集诸佛功德于一身,普照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得见诸佛功德,所以,十方如恒河沙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善巧,此威神功德善巧实具足一切诸佛之威神善巧。所以,我们在立一念、断诸想,称念阿弥陀佛清净功德摩尼宝号之时,就具足一切诸佛威神加被,为一切诸佛所护所摄,得以善根成熟,得见自心。
(75)云何当得雄猛不怯懦。出声如大牛王大狮子王步故。
在般舟一法中,稍有畏惧,此人难行,此人难做。所以,的确是大雄大力大慈大悲之愿者,之心智者,之向往者,之皈依者,之顺从者,能行此法。善根纯熟者,闻此法能勤而行持,不谤不疑,这样的人甚为稀有…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