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P11

  ..续本文上一页了。记得大家在东北行法的时候[7],我因他缘退出,要去版纳,在车站、机场时,知觉就很弱,不是不清晰,是没法用念头来支使自己的因缘,因为任何心念都用不上力,那时候说有所失念,的确是无所失念,是用不上力。一般走般舟三天后,思维想用力就很难了,真正实践下来,是很难再用自己这个所谓的思、念的,思、念是妄作的,基本上会进入一种特定的休息状态,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当然,若“一期念”、“念其方”,不昧失自己的初发心,贯穿于始终,这样的人若能行一日、二日、三日,其因缘实在亦是难以言说,只能行者知,依法来印契。

  这么多实践者,为什么有相应、不相应参差不齐的结果呢?这是个人的愿望、心智。许多行法者在经行道中,及经行过程中,多生休息、逃避、不愿行,或是狂妄、自大的心理,故消沉者、不愿意行者,则昏沉、休息,此类人是回避者,不能与法相应;而狂妄、自我、兴奋、极度得象有狂想症一样的心智,亦不能相应。所以,若能如实地贯穿始终于一个知见,即见佛闻法,深信佛力不可思议,深信佛名号功德清净洗涤、清净光明,此人的确是会于一日、二日、三日、七日中有不可思议的利益。有没有这样的利益者呢?真是实践者知啊。般舟行法的实质内涵实在是不可思议。有人说,我们不产生现时利益,未来利益究竟如何呢?般舟一法的行法,其未来利益实是不可思议。我们不可以用利益来诱惑有情,但这一百二十多问的设制中,实在是行般舟的利益的实质内涵,对此内涵,佛是以诚实语、真实语回施众生的。

  (62)云何当得如化者。观一切法无生灭故。

  在般舟行持中,可能一些行法有情对如化之感知会有深刻的认识。“观一切法无生灭故”,法本无生灭,但依种种现缘、种种因缘相续故,而彰显这种如幻物质,所以“空无所有”。种种法界有情在种种法界以为实有,而实无一法可得,在无可得法中,众生延续着自己的种种感知、种种知见、种种生命、种种善恶,创立着欲界、色界、无色界,乃至十法界,各彰其功德,各显其法性之作用,所以佛讲“法界唯心”,实无生灭故,但依心智的造作、心智的萌动、心智的因缘而延续出种种择取、种种作用。

  一切法实无生灭者啊。我们可以在行般舟中清晰地观察,若立一念时,种种阴境、种种感知,痛、痒、阴境、乃至光明境、乃至见佛境、问法境亦不可得,亦无生灭,但是心智所系、愿力所标、行法所应而显现。此显现,如幻如化,无有实质,行者得其妙用,染者得其沉重、得其负累。

  (63)云何当得如梦。观察三世无来去故。

  对这类感知,可能很多行法者读起来会感觉很亲切。一般行过七天以上法的人,对一切现缘现境多生无畏。我见过较多行过七天以上的行法者,若是不迷失在自己的阴境中,能清净地依教理来审观者,对“三世如梦”、“三世如幻”、“三世一念”、“三世平等”这些言词,都会有一个感触的,最初行法中,尤其在东北走般舟的许多人,出关后都说,这个境界我早都见过、很早以前都知道这个场面、都体验过这个精神,等等,这实在是一念互转互用。

  三世者,为众生妄自刻定,非是如实,所以那些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的智慧者,可以互换于三世,转换妙用,依其功德力成就之时,转换到自己的宿缘无成就之时,以利益无成就之时的世间有情,令其得到安乐;或者先步入于成佛功德,回施于沉沦之世间,令沉沦世间在其过去世的现缘中得到度脱,三世中互用,本无障碍。在一些佛法的修证中,若于所谓的“本尊观”、“本尊施教”中亲证教义,可依本尊心智、本尊教言、本尊法则广利人天,而本尊者,实无前后际。所以“三世无来去”,来去在于众生使用,也在于善巧者使用,善巧者入于三世,“一念入三世、三世为一念”,各得方便。我们读过《华严经》,在不可思议境界中,实是无有一法可得,实是如幻如化,实是幻化中得自在力,实是为智者所用,为愚者所昧!

  (64)云何当得如镜像。一切世界斯现身中故。

  在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修持中,照了觉知世间,各现种种世界刹土方便,实在是不可思议的。这不是圣者所证,也不是其他法则,就是净欲者所证,是在诸佛菩萨的加持下,所产生的如镜心智的善巧,能照耀世间。

  以前我在持药师真言的过程中,对此感触是十分大的,欲入地狱界,欲入畜生界,欲入鬼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缘觉法界,可以得以自在力。此自在力是仗借真言之力,可以载负心智感觉,入种种世界,得见方便。若守护膝轮,能善入畜生法界,在持药师真言的过程中,迅速入畜生法界,得见种种畜生、种种轮回、种种延续、种种来源,乃至种种祈祷、种种渴望、种种苦难。一时之中,欲知鬼神所守护,就观于脐轮,以药师真言之加持,入种种鬼神心界,得见种种鬼神所需、所用、所成、所来去、所渴望、所恐怖、所回避,此是鬼神之枢纽、鬼神之坛城、鬼神之关键。若观人法界,于胸轮之中,于心臆之轮多做净观察,以真言力加持故,能趣入种种人道、种种人之心智、人之渴望、人之需求、人之徘徊、人之择取,此生彼没,此没彼生,此为方便。若观于眉轮,可见种种天之善巧、天之娱乐、天之向往、天之归去、天之沉沦,这不为难,也多有方便。若观于地狱之境相,就于足轮中多以观察,依真言催使故,见种种火、种种冰、种种风、种种难、种种酷刑、种种哀号、种种不可思议之难缘一时现前,此不可思议,旦依真言催使故,令感知觉晓。

  这实在是一切世间毕竟如幻啊,种种镜与枢纽及实践,古来以久各有传承,也有施教者,也有实践者。我们在般舟行法中,欲得此善巧方便,亦可契入此一轮修持,作为善巧,你说:“我娱乐中修法,我不见佛”,也可以这样修持,不过这样是歧途,令人怖畏堕落,或者说不可一世,甚至嗔恨、或生骄慢,若得自在力,此法就可以行持。

  “云何当得如镜像。一切世界斯现身中故”,对此大家可以实践,我不是给大家做方法的介绍,只是给大家一些提示,身轮之中各有方便,各有进趣,比如要见天人,就观于眉轮,很容易得见,但此处也很容易对生命产生不可思议的伤害,因为在这种种修持中若是染著,甚至是可以丢失生命的,或产生病难,所以,这样的法则尽量不要轻易地运用它,在此是为了说明这句经文。

  (65)云何当得如响声。一切法无作无为因缘生故。

  我们如何来抉择呢?三乘教言皆认许于因缘法,何以故?世间所现故,不坏俗谛故,能与众生作利益饶益故,能令众生得见得用故,所以“诸佛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沙门,常作是说”,为切有情所能接受。说因缘生法,能避除断、常二法,也就是说在此常见与断见一时可以消融。

  所以,一切法,无作无为,因缘所显,所谓本无生灭中因缘显现。此因缘何来呢?何去呢?实无因缘可得,众生染著故,众生一念昧失真性之触动,动相现前,能所建立,各个建立世界海,所以种种刹土由此而生,即真性萌动,相续出现种种刹土,此刹土是无作无起,必然是乱起乱灭,无有实质,皆是因缘生故。

  行般舟是一定有这样的善巧机制的,诸位善知识,若能善观察,则能够抉择因缘法,二谛融通,于胜义谛法无自性中得以抉择安住,于俗谛一切因缘法中得以安立住,甚深观察,实是无生无灭,种种因缘生种种法,种种法中幻起幻灭,无有实质,归于胜义谛真实含纳中。

  (66)云何当得如形影。于一切生法自无心取舍故。

  “如形影”,我们不会在形影中捕捉得失,但是多有愚痴有情在一切幻缘如影像法则中,妄取善恶,妄取得失,妄取人我,沉沦于世间。若真识得一切法犹如影像,无失无得,何以染著呢?有情必然无所取舍,在无所取舍中得平等智、妙观察智、大圆满智、法界体性智,此四俱生智一时成熟,观察世间,无所畏惧。

  (67)云何当得空无所有。远离一切诸物想故。

  我们对世间每个物质的认取,若用实相印来认取,是十分方便的,即所谓法无自性的认取与抉择,但我们往往容易在此迷失。如何来观察呢?可以来看一个物质的色相因缘,比如这块布是棉花做的,现在挂在此处,若把它投在火里,布就没有了,对万事万物我们都可以做这种观。又如这个铜像,放到熔化炉中熔化后,就不称其为像了。劫火烧来之时,大千世界一直被火所烧;水大成熟,即水劫来之时,又一直被水所淹没,浩瀚无际。万事万物不断地、无自性地表现着种种因缘,所以诸法皆以因缘力而显现。

  为什么说“空无所有,远离一切诸物想”呢?此译本上说“诸物”,我拿的这个译本上说“远离一切诸佛想”,实际诸物与诸佛本无差别,这虽是文字上的游戏,但就其实质来说,诸佛如来出兴于世,与诸物应现于世,皆是因缘所现,实是一如之法啊!并无一物实存世间,皆是因种种法则、种种需用作种种表达罢了。此处很乖巧地出现了这个差别,一本经中有两种译法,我们就缘着“诸物”来讲。我们可以观察自己举手抬足之间,所触诸物、所看诸物、所感诸物,实无自性,若细细观察,无一实物可常存常在,所以说本质也空无所有,为因缘聚合之虚妄表现、暂时表现,此表现于善用者得以善巧、得以安乐、得以力,强执者得以沉重、得以被迫、得以苦难,种种法莫不如是。

  所谓“远离一切诸物想”,在前面的如幻、如化、如梦、如镜像这些法则的审观中,我们能透视万事万物的无自性性,能抉择这个无自性性,那么就可以如实地印契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当然包括诸佛。你莫畏惧,十方浊土如梦如幻,十方净土亦复如梦如幻。这样说不是让众生无所依托吗?不是。我们若不彻底审观如梦如幻,不得智慧善巧,无有出离善巧,无有有力善巧,无有彻底超越取舍之善巧,即不能促生种种功德,不能入波罗蜜门。对于“远离一切诸物想”…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思维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