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記得大家在東北行法的時候[7],我因他緣退出,要去版納,在車站、機場時,知覺就很弱,不是不清晰,是沒法用念頭來支使自己的因緣,因爲任何心念都用不上力,那時候說有所失念,的確是無所失念,是用不上力。一般走般舟叁天後,思維想用力就很難了,真正實踐下來,是很難再用自己這個所謂的思、念的,思、念是妄作的,基本上會進入一種特定的休息狀態,這是比較普遍的現象。當然,若“一期念”、“念其方”,不昧失自己的初發心,貫穿于始終,這樣的人若能行一日、二日、叁日,其因緣實在亦是難以言說,只能行者知,依法來印契。
這麼多實踐者,爲什麼有相應、不相應參差不齊的結果呢?這是個人的願望、心智。許多行法者在經行道中,及經行過程中,多生休息、逃避、不願行,或是狂妄、自大的心理,故消沈者、不願意行者,則昏沈、休息,此類人是回避者,不能與法相應;而狂妄、自我、興奮、極度得象有狂想症一樣的心智,亦不能相應。所以,若能如實地貫穿始終于一個知見,即見佛聞法,深信佛力不可思議,深信佛名號功德清淨洗滌、清淨光明,此人的確是會于一日、二日、叁日、七日中有不可思議的利益。有沒有這樣的利益者呢?真是實踐者知啊。般舟行法的實質內涵實在是不可思議。有人說,我們不産生現時利益,未來利益究竟如何呢?般舟一法的行法,其未來利益實是不可思議。我們不可以用利益來誘惑有情,但這一百二十多問的設製中,實在是行般舟的利益的實質內涵,對此內涵,佛是以誠實語、真實語回施衆生的。
(62)雲何當得如化者。觀一切法無生滅故。
在般舟行持中,可能一些行法有情對如化之感知會有深刻的認識。“觀一切法無生滅故”,法本無生滅,但依種種現緣、種種因緣相續故,而彰顯這種如幻物質,所以“空無所有”。種種法界有情在種種法界以爲實有,而實無一法可得,在無可得法中,衆生延續著自己的種種感知、種種知見、種種生命、種種善惡,創立著欲界、色界、無色界,乃至十法界,各彰其功德,各顯其法性之作用,所以佛講“法界唯心”,實無生滅故,但依心智的造作、心智的萌動、心智的因緣而延續出種種擇取、種種作用。
一切法實無生滅者啊。我們可以在行般舟中清晰地觀察,若立一念時,種種陰境、種種感知,痛、癢、陰境、乃至光明境、乃至見佛境、問法境亦不可得,亦無生滅,但是心智所系、願力所標、行法所應而顯現。此顯現,如幻如化,無有實質,行者得其妙用,染者得其沈重、得其負累。
(63)雲何當得如夢。觀察叁世無來去故。
對這類感知,可能很多行法者讀起來會感覺很親切。一般行過七天以上法的人,對一切現緣現境多生無畏。我見過較多行過七天以上的行法者,若是不迷失在自己的陰境中,能清淨地依教理來審觀者,對“叁世如夢”、“叁世如幻”、“叁世一念”、“叁世平等”這些言詞,都會有一個感觸的,最初行法中,尤其在東北走般舟的許多人,出關後都說,這個境界我早都見過、很早以前都知道這個場面、都體驗過這個精神,等等,這實在是一念互轉互用。
叁世者,爲衆生妄自刻定,非是如實,所以那些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的智慧者,可以互換于叁世,轉換妙用,依其功德力成就之時,轉換到自己的宿緣無成就之時,以利益無成就之時的世間有情,令其得到安樂;或者先步入于成佛功德,回施于沈淪之世間,令沈淪世間在其過去世的現緣中得到度脫,叁世中互用,本無障礙。在一些佛法的修證中,若于所謂的“本尊觀”、“本尊施教”中親證教義,可依本尊心智、本尊教言、本尊法則廣利人天,而本尊者,實無前後際。所以“叁世無來去”,來去在于衆生使用,也在于善巧者使用,善巧者入于叁世,“一念入叁世、叁世爲一念”,各得方便。我們讀過《華嚴經》,在不可思議境界中,實是無有一法可得,實是如幻如化,實是幻化中得自在力,實是爲智者所用,爲愚者所昧!
(64)雲何當得如鏡像。一切世界斯現身中故。
在此“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的修持中,照了覺知世間,各現種種世界刹土方便,實在是不可思議的。這不是聖者所證,也不是其他法則,就是淨欲者所證,是在諸佛菩薩的加持下,所産生的如鏡心智的善巧,能照耀世間。
以前我在持藥師真言的過程中,對此感觸是十分大的,欲入地獄界,欲入畜生界,欲入鬼法界、人法界、天法界、聲聞緣覺法界,可以得以自在力。此自在力是仗借真言之力,可以載負心智感覺,入種種世界,得見方便。若守護膝輪,能善入畜生法界,在持藥師真言的過程中,迅速入畜生法界,得見種種畜生、種種輪回、種種延續、種種來源,乃至種種祈禱、種種渴望、種種苦難。一時之中,欲知鬼神所守護,就觀于臍輪,以藥師真言之加持,入種種鬼神心界,得見種種鬼神所需、所用、所成、所來去、所渴望、所恐怖、所回避,此是鬼神之樞紐、鬼神之壇城、鬼神之關鍵。若觀人法界,于胸輪之中,于心臆之輪多做淨觀察,以真言力加持故,能趣入種種人道、種種人之心智、人之渴望、人之需求、人之徘徊、人之擇取,此生彼沒,此沒彼生,此爲方便。若觀于眉輪,可見種種天之善巧、天之娛樂、天之向往、天之歸去、天之沈淪,這不爲難,也多有方便。若觀于地獄之境相,就于足輪中多以觀察,依真言催使故,見種種火、種種冰、種種風、種種難、種種酷刑、種種哀號、種種不可思議之難緣一時現前,此不可思議,旦依真言催使故,令感知覺曉。
這實在是一切世間畢竟如幻啊,種種鏡與樞紐及實踐,古來以久各有傳承,也有施教者,也有實踐者。我們在般舟行法中,欲得此善巧方便,亦可契入此一輪修持,作爲善巧,你說:“我娛樂中修法,我不見佛”,也可以這樣修持,不過這樣是歧途,令人怖畏墮落,或者說不可一世,甚至嗔恨、或生驕慢,若得自在力,此法就可以行持。
“雲何當得如鏡像。一切世界斯現身中故”,對此大家可以實踐,我不是給大家做方法的介紹,只是給大家一些提示,身輪之中各有方便,各有進趣,比如要見天人,就觀于眉輪,很容易得見,但此處也很容易對生命産生不可思議的傷害,因爲在這種種修持中若是染著,甚至是可以丟失生命的,或産生病難,所以,這樣的法則盡量不要輕易地運用它,在此是爲了說明這句經文。
(65)雲何當得如響聲。一切法無作無爲因緣生故。
我們如何來抉擇呢?叁乘教言皆認許于因緣法,何以故?世間所現故,不壞俗谛故,能與衆生作利益饒益故,能令衆生得見得用故,所以“諸佛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沙門,常作是說”,爲切有情所能接受。說因緣生法,能避除斷、常二法,也就是說在此常見與斷見一時可以消融。
所以,一切法,無作無爲,因緣所顯,所謂本無生滅中因緣顯現。此因緣何來呢?何去呢?實無因緣可得,衆生染著故,衆生一念昧失真性之觸動,動相現前,能所建立,各個建立世界海,所以種種刹土由此而生,即真性萌動,相續出現種種刹土,此刹土是無作無起,必然是亂起亂滅,無有實質,皆是因緣生故。
行般舟是一定有這樣的善巧機製的,諸位善知識,若能善觀察,則能夠抉擇因緣法,二谛融通,于勝義谛法無自性中得以抉擇安住,于俗谛一切因緣法中得以安立住,甚深觀察,實是無生無滅,種種因緣生種種法,種種法中幻起幻滅,無有實質,歸于勝義谛真實含納中。
(66)雲何當得如形影。于一切生法自無心取舍故。
“如形影”,我們不會在形影中捕捉得失,但是多有愚癡有情在一切幻緣如影像法則中,妄取善惡,妄取得失,妄取人我,沈淪于世間。若真識得一切法猶如影像,無失無得,何以染著呢?有情必然無所取舍,在無所取舍中得平等智、妙觀察智、大圓滿智、法界體性智,此四俱生智一時成熟,觀察世間,無所畏懼。
(67)雲何當得空無所有。遠離一切諸物想故。
我們對世間每個物質的認取,若用實相印來認取,是十分方便的,即所謂法無自性的認取與抉擇,但我們往往容易在此迷失。如何來觀察呢?可以來看一個物質的色相因緣,比如這塊布是棉花做的,現在挂在此處,若把它投在火裏,布就沒有了,對萬事萬物我們都可以做這種觀。又如這個銅像,放到熔化爐中熔化後,就不稱其爲像了。劫火燒來之時,大千世界一直被火所燒;水大成熟,即水劫來之時,又一直被水所淹沒,浩瀚無際。萬事萬物不斷地、無自性地表現著種種因緣,所以諸法皆以因緣力而顯現。
爲什麼說“空無所有,遠離一切諸物想”呢?此譯本上說“諸物”,我拿的這個譯本上說“遠離一切諸佛想”,實際諸物與諸佛本無差別,這雖是文字上的遊戲,但就其實質來說,諸佛如來出興于世,與諸物應現于世,皆是因緣所現,實是一如之法啊!並無一物實存世間,皆是因種種法則、種種需用作種種表達罷了。此處很乖巧地出現了這個差別,一本經中有兩種譯法,我們就緣著“諸物”來講。我們可以觀察自己舉手擡足之間,所觸諸物、所看諸物、所感諸物,實無自性,若細細觀察,無一實物可常存常在,所以說本質也空無所有,爲因緣聚合之虛妄表現、暫時表現,此表現于善用者得以善巧、得以安樂、得以力,強執者得以沈重、得以被迫、得以苦難,種種法莫不如是。
所謂“遠離一切諸物想”,在前面的如幻、如化、如夢、如鏡像這些法則的審觀中,我們能透視萬事萬物的無自性性,能抉擇這個無自性性,那麼就可以如實地印契這個世間的萬事萬物,當然包括諸佛。你莫畏懼,十方濁土如夢如幻,十方淨土亦複如夢如幻。這樣說不是讓衆生無所依托嗎?不是。我們若不徹底審觀如夢如幻,不得智慧善巧,無有出離善巧,無有有力善巧,無有徹底超越取舍之善巧,即不能促生種種功德,不能入波羅蜜門。對于“遠離一切諸物想”…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