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P12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在走般舟中可以得到這樣的善巧與方便。

  (68)雲何當得無相。觀一切法無有二故。

  此法則直奪一切衆生之對待心智,入不二法門。諸相實非有相,但因緣顯現種種相。如我們這個房子是用松木累積出來的,通過工匠打伐、拉鋸、拼湊出來,在沒有伐倒之前,是一棵棵樹木,樹木鋸成板子,然後成現在這個樣子,等到其因緣盡了的時候,也可能就變成一把火、一堆灰了,無有實質,只是說因緣上我們大家現在用它了,它就顯現爲一個房子,來爲我們遮風避雨,令大家在此安住、行法。

  “雲何當得無相。觀一切法無有二故”,一切法是無對待的,無有相續性的,是不生不滅的,在此無生滅中因緣所現。這個房子如是,我們坐的墊子亦複如是,我們搭的衣亦複如是。這個衣,搭在身上,示現紅色、黃色,表其法之相,但把它仍到火堆裏,它就化作一堆灰,就不是紅色、黃色的了,實無實質,實無相可得,因緣所得、因緣所顯,所以其質無二。

  對于無二心智的抉擇,行般舟是最容易産生的,何以故?若有對待,就容易沈重、疲厭,難以行持。我們走來走去、走來走去,稍有得失、稍有對待,就沈重不堪,難以延續一日一夜的簡單行爲,一日一夜之立一念是什麼念呢?無對待念,如幻念,無相念。

  (69)雲何當得法界邊際。菩提心無限量故。

  此處菩提心非造作菩提心,無對無待,無來無去,無頭無尾,非凡非聖,如此廣大心性抉擇,是無上菩提心之無限量。此無限量是無量之無量,無可言說,無可言及,無可表達。依種種因緣表達者,爲造作菩提心份,如過去人講“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中,可以表達此菩提心份;又如過去人講發菩提心、明菩提心、伏菩提心,乃至證菩提心、具菩提心,種種菩提心,還是菩提心份;有人講菩提心由“大願、大悲、大智”所攝,具足者爲無上菩提心,此爲菩提心之相,此相無相,強立一相,令衆生得見此大力、大智、大悲無限之功德,通過這個言說來表達其內容,得以進趣,所以,法界無有邊際,無有現量,菩提心無有邊際,亦無有現量,此心非造作心,亦不離造作心。我們這個造作心份中,若不強執,亦是難以言量,難以具說。

  (70)雲何當得不起著。一切世界性無差別故。

  “當得不起著”,這又銷歸到自性無作起、自性無造作、自性本源明、自性安樂、自性本具足之了達自性、了脫一切生死苦、建立一切世界海的善巧。此“不起”,正是法界真際、實地之相貌,是不動心智之真實,是一真法界之莊嚴。而凡夫有情在種種機製、因緣中會萌動心智,所謂動相現前,心經常會晃動,如何動呢?依業風吹動、妄緣吹動、感知吹動、吹得失催動、吹善惡催動、功德利益所吹動,這一動就建立能所二法,而能所二法建立世界種種差別海,雖是虛妄,衆生各個取用、流轉,各個安住,以爲有實。而“無起著”,實是銷歸于實際地的,是本來相貌,此處有自性光明之流淌,自性光明之作用,此作用者,無用功故,廣利世間,無得無失。

  “無著”故,所以“一切世間性無差別”,一切世間之本質,乃至十法界之本質,依法界體性智深刻觀察,秉然現前,無一物可得,所以“一真”之真實心智,爲諸佛所究竟親證,可以現十方之諸種子海、十方世間刹海,爲《華嚴經》所攝,我們可以去善觀察。雖是入世,實無一差別世間可得、可有實質存在,若依因緣法,可以表往生極樂世界,得諸安樂;若依因緣法,可以現造種種業,沈浸在種種濁惡世間,受種種苦。此有必有,真實不虛,非是常之有,非是斷滅之無,所以,說“因緣生”,遠離斷滅與常見。

  一定要把因緣法認識清楚,遠離外道知見,若是佛法中人,遠離外道之方便在于因緣法中生起抉擇,融通二谛,走出斷常二種邊見。我們都知道,四非百句不攝佛法,佛法絕對攝四非百句,圓成世間,廣利有情。此處“不起著”,正是實際理地的無有一塵、無有染著、無有造作,如此無色無相,無來無去,真實心中光耀世間,

  (71)雲何當得無礙行。遍遊一切諸佛刹中故。

  “無礙行”,走般舟的人可能十分容易知道這“無礙”二字,因爲常行道之法念念如是,念念無染,念念無著,在無著中得到此無礙,所以在“無著起”中得到無用功善巧,遠離一切造作生滅和對待,安住在真實實際理地,即是無上菩提心智所照耀,遠離一切生滅的侵奪、凡聖的侵奪、得失的侵奪。不起著者,是無礙行之基礎;遍遊諸佛刹,是一切世界性無差別之妙用。徹觀這一百二十二個“雲何”中,各個互用互助,彰顯般舟一法不可思議的甚深功德與利益具足一切法,具足一切智,具足一切道種智,是一切道種智的究竟成就安住。

  因爲一切諸佛刹海無差別性故,所以可以遊曆自在,聲聞乘中的阿羅漢如大目犍連尊者,遊曆一大千世界得以方便,遊曆十方無盡叁千大千刹土海中,不具方便,所謂聲聞果于一大千世界中得以方便力抉擇,若以通力舍離此叁千大千世界,皆依本師名號功德攝其令歸,若不如是,就會迷失于無盡刹土中,不能得歸。我們若是以阿彌陀佛國土爲自本師國土,爲本家本國,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必然往生彼國土,何以故?如子憶母、如母憶子,母子不相逆言,如回本家,不相迷失,抉擇無疑,心智安住,遠離怖畏。迷失者當怖畏,本家本國何以迷失、何以怖畏呢?所以,若持極樂世界之慈父阿彌陀佛之殊勝功德名號,稱念之時即得往生抉擇,無有怖畏,何以故?本家本國識得故,認得故,就如我們回自己的家,是沒有什麼迷失、沒有什麼疑惑、沒有什麼彷徨徘徊的,也是沒有什麼條件的,是具足的,哪怕你的家再遠,有千裏萬裏,你總是識得家門,無有無家之畏懼。極樂世界是一切衆生本家本國,若識得,願往生,必得往生。往生極樂世界就會得到往生十方刹土的方便,所以說,稱念阿彌陀佛名,得以遊曆十方刹土,無所挂礙。

  (72)雲何當得諸陀羅尼。聞一知萬善達一切文字分別說故。

  陀羅尼成就,能具足一切總持教言善巧、分別言辭善巧、差別言辭善巧、總相言辭善巧、無用功文字善巧、有用功文字善巧,如是陀羅尼總持一切法,安慰衆生,純熟衆生,善巧回施于衆生。

  所謂“善達一切文字分別說”,一切文字實無分別說,建立分別說但依衆生方便,何以故?一切法本無分別,建立分別善巧故。建立者,是善巧者所建立,非是執著者所建立,執著者無以建立,多被事相所蒙昧故,所以無從自在建立。

  行般舟一法,于一切陀羅尼教言決定生起抉擇,如阿彌陀佛誓願中所攝,他方有情聞其名號,俱入陀羅尼門[8],也就是得總持門。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有此願之說,諸佛是誠實語者、如實語者、親證之功德利益者、得利如實者,所以衆生聞其名號,俱入一切陀羅尼門,得以善巧。疑惑彷徨者、謗法疑法者除外,此“外”者,是利益除外,功德回施不得除外,平等回施故,只是你不取用,不取用之疑法謗法者,佛亦攝之,令其亦得利益。

  (73)雲何當得如諸法師。善知一切佛法故。

  諸佛如來圓滿成就叁明、四智、五眼、六通、十八不共、十力、四無畏,是種種善巧抉擇者,是爲法師。現在世間之法師,多是旁依之法師,或說名字法師,實質法師唯佛世尊能獨稱,具足一切大善巧,于一切法得自在、得方便,廣傳一切法,利益一切衆生,無所畏懼,不錯時機令衆生得以度脫成就。若我們要作諸佛如來這樣的法師,具足善巧方便,知一切法,用一切法,成就一切法,傳播一切法,真實地安住一切法,于法益中無染無著,廣利人天,行般舟法就會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利益與善巧。

  (74)雲何當得一切諸佛所護念,一切佛威德加持故。

  般舟行法亦複如是,爲一切諸佛善護念,一切諸佛以神光,以毫光照攝此人,令其善根增長、福德成熟,迅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一生成辦故。

  淨土一法抉擇如是,一生決定成熟種種善根,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皆是諸佛威神加被而成熟,皆是自心真實印契而成熟,即本性功德而成熟。若不抉擇于大機大用之法,一生欲成熟無上菩提,實是難得難成,何以故?小機小法難以成就,發以聲聞緣覺之心,乃至人天福報之心,難以成就無上菩提,心智不相應故,與諸佛無所印契故。所以,各發無上菩提心,以無上菩提心之果,親證、印證諸佛如來之刹那,就知道諸法實無來去,實無證者,亦無得失者,一切衆生本具故,如釋迦佛證悟時說:“善哉,大地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如是印契一切衆生之無上菩提心。

  衆生因妄想執著蒙昧自心,不能印證,不能認取,不能産生一切不可思議妙用,諸佛如來發起廣大修德證實此類有情,令此類有情有依有靠、有作有用。諸佛說八萬四千法,行種種功德利益,以修德、以性德攝化有情,皆是順應衆生,實無一法可建立,所以,一切諸佛護念一切念佛衆生,攝取不舍,印許一切念佛衆生,對謗佛疑佛者亦攝。謗者不知啊,猶如昏睡之人,雖日輪普照,不見光明,因在昏暗中,不得其用,而光亦照攝其身。

  所以,“一切佛威神加被”者,我們念阿彌陀佛殊勝功德名號時,阿彌陀佛,此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之威德善巧,一時集諸佛功德于一身,普照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得見諸佛功德,所以,十方如恒河沙如來皆共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威神功德善巧,此威神功德善巧實具足一切諸佛之威神善巧。所以,我們在立一念、斷諸想,稱念阿彌陀佛清淨功德摩尼寶號之時,就具足一切諸佛威神加被,爲一切諸佛所護所攝,得以善根成熟,得見自心。

  (75)雲何當得雄猛不怯懦。出聲如大牛王大獅子王步故。

  在般舟一法中,稍有畏懼,此人難行,此人難做。所以,的確是大雄大力大慈大悲之願者,之心智者,之向往者,之皈依者,之順從者,能行此法。善根純熟者,聞此法能勤而行持,不謗不疑,這樣的人甚爲稀有…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