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P13

  ..續本文上一頁,爲諸佛所護念加持,所以威猛無有怯懦,此無怯懦者,本是自心安立故,因爲怯懦皆是因爲衆生得失、對待、擇取所造成的。

  “如大牛王”,大牛王是具大力之相,爲有力、善巧、威猛者,印度人把牛看作神牛,大家對其敬仰、回避、不可侵犯。

  “如大獅子王步”,獅子王出窟,決定無有伴侶。行般舟者,無依無靠,不假方便,直指本心阿彌陀佛!行大功德,直是具足,非假加持,真實加持,非有信賴,決定信賴,非是旁依,決定回歸,如獅子王無有伴侶故,心智抉擇,催破一切怯懦之纏縛,建立成就此無上、不可思議之修持。

  (76)雲何當得無畏。令一切世界歡喜故。

  行此當下行者,是予一切世間安慰者,予一切有情安慰者。若是當下修、當下行,常行其道,不錯時機,猶如諸佛如來,猶如一切賢聖之人、具功德之人,廣利世間,無所畏懼,何以故?閑心、休心、無所用心故,此心具足故,非是造作故,非修非不修故,所以廣利人天,無所畏懼,令一切衆生得歡喜,令一切世間得歡喜。這就是當下修、常時修、畢命修,真實如意修,此修是在一切因緣上不錯時機,無所畏懼,無所挂礙,無所迎合,無所谄曲,這樣一切有情定生歡喜,何以故?此是世間布施者、依怙者、饒益者、善巧成就者、法益回施者、衆生之眼目。

  行般舟之法,實是不可思議,這一百二十二問中的種種功德、種種善巧、種種方便、種種因緣,皆是來提示我等心智,令得見心智抉擇,行法成就故。這麼多功德利益,若不行者,法益不得現前,猶如美餐擺在面前,若不食用,則不知美味。世尊說這麼多善巧方便,欲令一切有緣有情深入實踐此法,令以成就般舟叁昧,得以安住種種不可思議利益,此如實之安住,非是不實踐者能用。

  (77)雲何當得無疑惑。于一切佛平等無二故。

  前面已有“無二”說,爲什麼在此又提“無二”呢?有時看似問題重複,實是無重複,一切諸佛法在此無二抉擇中,令衆生遠離對待,無對待心智畢竟平等,無對待心智畢竟安樂,無對待心智畢竟解脫,無對待心智必然具足智悲二法。

  “無疑惑”,我們都知道有見思二惑,有塵沙惑,有無名惑,在這叁種惑亂中,塵沙惑和無名惑與衆生無份,是菩薩份中聖者所守護、所覺知觀察到的,凡夫有情但聽其名,而見思二惑是衆生所守護,時時在用,如貪嗔癡慢疑不正見是見思二惑中的名相。在見思惑二法中,衆生多生畏懼,而斷見思二惑,最方便就是平等智,最方便就是妙觀察智,最方便就是法界體性智,最方便就是大圓滿鏡智,最方便就是阿彌陀佛,最方便就是立一念,最方便就是無來去,最方便就是如法行,最方便就是當下抉擇,最方便就是常行道,最方便就是般舟!

  (78)雲何當得通達如如。滅除疑惑不著諸法故。

  一切法本無所著,衆生種種染著造就了所謂的疑惑,故疑惑爲著相。我們以如如之心、平等之心、不二之心,如前面種種法說,不起著之心,達一切法無自性之心,無所畏懼之心,就會深達此“不著諸法”的善巧,般舟行法的延續決定如是。深入實踐、各個觀察。

  (79)雲何當得證深法界。善能解釋所問義故。

  法界差別,秉然現前,衆生各個守護,如我們雖在這同一個房間中,但對法則的認取、對感知的認取、對知見的認取、對生命的認取,各個有異,其差別難以言喻!諸佛如來以清淨法則照曉覺知種種差別,所以善說方便,善與衆生說無差別之差別法,令衆生進趣平等智、清淨智、不思議智。

  “深法界”,就是廣大法界、一切法界。種種疑問、種種設置,皆是衆生塵染份、執著份、妄取份,也就是所謂見思惑、塵沙惑、無名惑所造就。惑者,生起之意;惑者,滯留之意;惑者,以爲實之意;

  (80)雲何當得師利益他。具足大慈故。

  淨土一法中,若能真正如法實踐一日、二日、九十日,乃至常行此法展現于未來際者,皆依利他之法而成就,何以故?實無一法可得故,無染著故,無可取著故,所以說“大慈故”。我們說“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此無緣者,實是無法可得,無緣可生,因緣法爲世俗谛所攝,在勝義谛中,無一法可得,無一緣可生,無一緣可滅。塵緣之中,妄生因果,俗谛之中,各顯得失,欲利益此類有情者,故以“大慈故”來饒益有情。在藏傳佛教,有慈心換位修法,以一切衆生之罪惡爲自身之受用,以自身之清淨無染之受用回施一切濁惡苦難之有情,令其得安樂住、智慧住、莊嚴住、廣大喜悅住。

  (81)雲何當得滅除懶惰。恒樂說法故。

  “滅除懶惰”,例如此次與大家一起學習《般舟經》,實是賴大家的福德,賴諸佛的加持,賴恒陽庵居士如法的行持、安樂的行持之增, 上引導,我們有這次法會。當然也賴放光寺安居僧衆的慈悲給予,于法的給予,大家協調,願意來此處聽法,實是不可思議的因緣,因爲我們要勞頓大衆,來往于上下[9],實是辛苦,但就法而言,實是應當,實是法供養之機遇,也是法供養之交流,法實踐之善巧,我們也只當是上上下下行般舟了。那麼這個懶惰,是我個人之因緣,一直在推脫,于經典一直很少看,也很少讀,很少實踐。常住一直在讀此經典,因爲德圓師把文字打印出來了,我才決定和大家一起學習此《大集經賢護品》。以前一直在幾種譯本中徘徊,若一卷、叁卷,就比較方便講,古來以久的大善巧者、大善知識,如遠公大師、智者大師、道宣律師,多是依止叁卷的《般舟叁昧經》,這五卷本,量比較大,古來以久的善知識多不研究此經,因其平白從容故,一讀即可知,不需研究了,拿來就可以用了。由于在此徘徊,不知學習哪本比較方便,所以一直不定。德圓法師給我一個善巧,他直接把此五卷本打印出來、貼出來了,我就順緣了。一是其文字比較隨順、言說比較隨順,大家下去可以讀誦;再者我無力可講、無力可宣,多是懈怠之心,因爲色身無始以來惡業成熟者多,身體疲厭,于勝法之樂不能現前,不樂于說法,所以常生慚愧心。真正行般舟者,就會消除這種懶惰,何以故?日夜經行故。對于恒陽庵這些日夜經行的菩薩,我真想跪在地上給她們磕一個頭,因爲我在睡覺的時候,她們在經行。每次下來,我都心存敬仰,才能步此而下,若沒有敬仰心,我絕對不敢走下來,何以故?經行之人、念佛之人,就是在說法,就在除懶惰,就在世間爲一切有情代佛宣化,令法住世,廣利人天,九界有情因此而得無上大利!你不敬仰我敬仰,我希望大家人人敬仰,愛樂尊重那些真正的佛法實踐者,而不是言談者、虛妄心守護者、自大自利者。

  “恒樂說法”,念佛就在宣化總持教言,廣利世間一切有情,若凡若聖,十法界等蒙攝受,持此阿彌陀佛光明威德之寶號者,實是人天之眼目,諸佛之使者,不可輕視。“恒樂說法”,其法是如實之法、相應之法、真實之法、不增減之法,能利有情而無染無著,“南無阿彌陀佛”清淨真實,威德自在,廣利人天,所以般舟行法有如此功德利益。

  (82)雲何當得如法住。不舍一切衆生故。

  如此行者,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走來走去,贊歎佛德,回施衆生,贊歎生命具足如來德相,這是如如之住、如法之住,不舍一切衆生。

  念佛之人是不舍一切有情的,不舍聲聞緣覺菩薩,叁聖道者決定攝護,令其究竟菩提故;叁善道,人、天、修羅,決定令其放逸者免放逸之災,鬥爭者免鬥爭之難,擇取者免徘徊之苦,何以故?不舍衆生故,勤奮念佛,令一切衆生得以平等安樂住。菩薩啊,念佛實是不可思議!于聖道、善道尚有此功德,于叁惡道、叁途有情,實是大功德、大光明安慰!所以,念佛之人,普攝九界,普利一切有情。行般舟者,亦具此功,大悲熏習、威德熏習、真實具足。

  (83)雲何當得不谄曲。性淳直故。

  念佛之人,心地淳厚,普利世間,真實不虛,遠離造作,我們隨時可以見。你說,此人現在是在般舟道裏睡覺呢,此是業習所現,非心性光明所現,非阿彌陀佛功德所現,其本質一如所現,如是所現,即爲見佛,所以,我們要實是見佛啊,莫見衆生業力幻相,莫以衆生業緣爲自己所見,此見即墮入邪見。

  (84)雲何當得如眼目。爲一切世間燈明故。

  念佛者,依法而抉擇,猶如一切衆生之眼目,何以故?睜開智慧眼故,無取無舍故。前面種種宣化、種種言說,皆是如眼目,利益世間。爲什麼衆生昏茫,住于幽冥之界?所謂世間幽暗,皆依見思惑、塵沙惑、無名惑。《往生論》中說:“化佛菩薩日,除世癡暗冥”,誰來化佛?誰來除世癡暗冥呢?癡暗冥者,但攝九界,不是化佛菩薩日,何以攝九界?無有佛之日輪,何以照除九界之癡暗冥?所以,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萬德光明寶號之時,就在照耀著法界,予衆生以眼目。若有眼目而無光,何以得見呢?故說“作以世間燈明”。幽暗之中,眼目何以作用?所以,九界有情皆仰賴諸佛光明之日、之照耀、之導引,成就菩提,從初信位菩薩一直到等覺菩薩,皆依念佛、念法、念僧而爲增上,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菩薩,莫忽視念佛!

  所以,行般舟有如此不可思議之利益,燈明世間,廣利有情。燈明是喻說,實是日輪啊,日輪也是喻說,諸佛威德法光明,普照世間,日輪怎可比擬呢?但皆是喻說。

  (85)雲何當得不可輕蔑。勝出一切叁界故。

  此處有叁界,他方世間亦有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此界,爲一切小世界、中世界、大世界、大千世界,種種世界中所存在之界。種種叁界之中,如何能“勝出一切叁界”呢?“不輕蔑”而勝出,實是不可思議。所以,一切衆生不可以輕毀,不可以诋毀,一切世法不可以輕慢,不可以藐視,當尊重一切。尊重一切之心,就是平等心;尊重一切之心,就是勝樂心;尊重一切之心,就是真實心;尊重一切之心,就是知恩心;尊重一切之心,就是佛心!直出叁界,不假以方便,自心現前妙用。我們在當下修…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思維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