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七集▪P4

  ..续本文上一页所谓虚空、识、地、水、火、风。

  所谓六大——地、水、火、风、空、识。他说这六大就是虚空、识、地、水、火、风。

  二者无分别类,所谓地、水、火、风、虚空。但言三类者:识一大,属众生世间故;火一大,彼中无故;

  火是最容易体会到这个无了。你看这个,(师用手指火),火到哪儿去了?火从哪来的?到哪儿去的?谁把它点着的?它上哪儿去了?找一找,找一找火上哪儿去了?这火从哪儿来的?你看火没有来去但能发光。他说这个火啊,“火一大,彼中无故”,就是火不可言说其有,所依附而现。这话我感觉大家都能听得懂的。它依附着油、油灯能现,若没有这些东西它是现不出来的。好比说大海水上也能着火,风一刮大海水,它就会着火的。它要依附到一个东西,它必然依附木石、依附蜡烛,它才能着,没了,它就没了。所以说火无啊,“火一大,彼中无故。”

  虽有风,风不可见故,无住处故。是以六大、五类中,取有而可庄严三种并言之。

  所以说地、水、虚空,这三个都可以运用,那三个就不好讲了。庄严三种功德成就,就是地、水、虚空。看他怎么来言这个水庄严吧。

  读吧!读一读吧。我读着读着都有点懵了。

  庄严水功德成就者,偈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净土人天,非水谷身,何须水耶?清净成就,不须洗濯,复何用水耶?彼中无四时,常调适不烦热,复何须水耶?不须而有,当有所以。

    经言:“彼诸菩萨及声闻,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濯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闻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闻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此水为佛事,安可思议?

    庄严地功德成就者,偈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故。

    此云何不思议?彼种种事,或一宝、十宝、百宝、无量宝,随心称意,庄严具足。此庄严事,如净明镜,十方国土净秽诸相、善恶业缘,一切悉现。彼中人天见斯事故,探汤、不及之情,自然成就。亦如诸大菩萨,以照法性等宝为冠。此宝冠中,皆见诸佛,又了达一切诸法之性。又如佛说《法华经》时,放眉间光,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从阿鼻狱,上至有顶,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盖斯类也。此影为佛事,安可思议?

    庄严虚空功德成就者,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故。

    此云何不思议?经言:“无量宝网,弥覆佛土。皆以金镂、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耀,尽极严丽。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此声为佛事,焉可思议?

  地、水、虚空。所谓的地功德……先讲水功德。

  

1、庄严水功德成就

  庄严水功德成就。

  他举了《无量寿经》这些例子。水能如意,能令众生随意所需求而表现种种冷暖,乃至欲没则没何处,欲灌顶则灌顶,乃至发种种微妙法音。所以极乐世界里一切皆做佛事,所触之物皆以种种法则来施教有情。所以自然之道,自然德风,莫不吹扬,令众生时时处处皆了解法无处不在。所谓的这个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

  那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我们可以不可以用呢?心情好了,如法的心智守护了,也可以用,一样可以用。你看我们这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但当你心烦的时候,什么阿弥陀佛不阿弥陀佛的,你不管他了。就是你念阿弥陀佛你都不知阿弥陀佛。我们这个地方的风声、水声,是不是在念佛、念法、念僧呢?亦复如是!也在告诉我们空、无常、无我,也在跟我们说七菩提、八正道,也在跟我们说一切圣教言,决定如是的!只是说我们浊染于自己的蒙蔽心智的时候就感触就不到了,就会用自己蒙蔽的心智去染污世间。

  所以这里用水来做佛事,安可思议?水做佛事。他讲的几个例子特别好啊,说净土的人天不是水谷之身,他们也不需要吃什么,要水干什么?也不需要洗涤什么的,要水干什么?也没有什么热恼,要水干什么?主要是因为佛法,所谓的不须而有,那么受法教育,自然熏修,自然增上。在这样的环境中修法呢,功德成就反而慢,他都是享受佛法。但是你要在苦的世界中享用佛法,佛法得力之处甚为不可思议。好比说我们在这个畏惧的世间、无常的世间生安乐,透视观思无常,观思苦空无我,人受寂灭之乐,那在这个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世尊说:在此娑婆世界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国修道百年。就是如是啊,百年一日,是个类比。

  

2、庄严地功德成就

  地功德成就

  他举这个例子,

  “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就是安稳、庄严、具足、观察透视之善巧。那么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怎么来对待使用呢?这个娑婆世界是实有娑婆还是实有极乐呢?那我们在念佛之时,依佛愿之时呢,实可以产生不可思议的功德力。

  云何不可思议种种事?他说这个极乐世界啊,宫殿楼阁观十方无碍,不光观十方无碍,还可以有宝栏围绕。像我们在山上住,这种有碍无碍的心智特别容易感知到。爬到很高的高山,看很远很远的,心智就会很开阔;到一个很闭塞的地方,人心就很拥塞。那么观十方无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心智呢?宝栏围绕带来的安稳是什么样的心智呢?亦具足这样的佛的心智。所以能见无量世界,照见无量世界犹如明镜,照十方国。这个是特别重要的思维方式,或者修法方式。

  此庄严事,如净明镜,十方国土的净秽诸相、善恶业缘。

  这一段文字希望大家还是在意一下。

  善恶业缘,一一悉皆现于中。

  他后面举了一个说法,

  人天见斯事故,探汤、不及之情

  就是说热锅里边有东西,想把它拿出来,拿不到,但又看得到。他这是举一个例子,就是说,我们众生果报亦复如是,一切果报是不可得的,但当我们执着的时候呢,就得到它了。法界体性智横观法界,有十种法界: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人、天、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十法界都是可探而不可及的,那你就是得解脱,解脱安乐,就是你就不会再被十法界所缠缚,皆是影象所现。

  所以他这举了这个例子说,“人天见斯事之故,探汤、不及之情。”我们可以做个实验啊,一锅热水里边你放一个东西,扔到里边,你想把他拿出来,哎哟,烧手啊,你不愿意拿,它看得见摸不着啊。你说我们现在的玻璃啊,有玻璃就会这样,看到外边的东西,没办法,隔着玻璃。

  探汤、不及之情,自然成就

  那么这个探汤、不及之情,实际是个解脱之情,就是无挂无碍、无得无失之情。了了分明,了无所得,这是十分重要的。那我们平时修法中的,这就是探汤之情啊,探汤不可得之情。就是说我们对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了了分明,但是了无所染着,了无得失。你这样久久地修持,你一定会得到这种所谓安稳的乐,就是说一切善恶得失再不侵害你。我们以为真有得失之时啊,就是我们可以触得到,就不是探汤了,真正拿到一个东西,或者失去一个东西,你就会有被缠缚了。所以了了分明、了无所得这个心智啊,是一个解脱的心智,是个智慧、无得无失的心智。这是很重要的,给我们带来如大地一样的载负我们的安稳。

  “亦如诸大菩萨,以照法性等宝为冠。此宝冠中,皆见诸佛

  我们看大势至菩萨脑袋上有个光明瓶啊,可以照耀十方世界而无染着。那我们是不是在平时心智中了解法性啊?了解一切尘土、一切刹土,若浊染,若清净,了无所得!所以十方诸佛刹土乱起乱灭啊,无一实质!你要真在这个地方抉择了,那就是法性得见,生法性土中,那你就没有畏惧了。别人再说无方净土,你也就不害怕了。那么关键是你真正地有没有这个修证呢?没有这个修证,极乐世界,决定家园,不要迟疑!那也是法性,只是说呢,但择一法,令众人安乐。所以说“法性宝冠”。

  皆见诸佛,又了达一切诸法之性。又如佛说《法华经》时,放眉间光,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从阿鼻狱,上至有顶,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见。盖斯类也。此影为佛事,安可思议?

  影为佛事,甚为重要啊。智者好于高山,为什么呢?我们到山上看一看这个城市中,或者人群中的生活模式,你就会感觉到,一天沉浸在这里边,为衣食、得失所困,实在是不相应的,就是如梦如幻犹如影像,无有实质。人就会顿然超越了。

  因为经常走动啊,像生活在北京、上海、天津的这些菩萨们都知道,这太逼迫了。人挤人,楼挨着楼,大家都是为衣食、为得失在这里边挤来挤去。但要站在高山上看这些人挤来挤去,你就会感觉到,哎呀,在这些影子里面能得到什…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