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謂虛空、識、地、水、火、風。
所謂六大——地、水、火、風、空、識。他說這六大就是虛空、識、地、水、火、風。
二者無分別類,所謂地、水、火、風、虛空。但言叁類者:識一大,屬衆生世間故;火一大,彼中無故;
火是最容易體會到這個無了。你看這個,(師用手指火),火到哪兒去了?火從哪來的?到哪兒去的?誰把它點著的?它上哪兒去了?找一找,找一找火上哪兒去了?這火從哪兒來的?你看火沒有來去但能發光。他說這個火啊,“火一大,彼中無故”,就是火不可言說其有,所依附而現。這話我感覺大家都能聽得懂的。它依附著油、油燈能現,若沒有這些東西它是現不出來的。好比說大海水上也能著火,風一刮大海水,它就會著火的。它要依附到一個東西,它必然依附木石、依附蠟燭,它才能著,沒了,它就沒了。所以說火無啊,“火一大,彼中無故。”
雖有風,風不可見故,無住處故。是以六大、五類中,取有而可莊嚴叁種並言之。
所以說地、水、虛空,這叁個都可以運用,那叁個就不好講了。莊嚴叁種功德成就,就是地、水、虛空。看他怎麼來言這個水莊嚴吧。
讀吧!讀一讀吧。我讀著讀著都有點懵了。
莊嚴水功德成就者,偈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故。
此雲何不思議?彼淨土人天,非水谷身,何須水耶?清淨成就,不須洗濯,複何用水耶?彼中無四時,常調適不煩熱,複何須水耶?不須而有,當有所以。
經言:“彼諸菩薩及聲聞,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濯身。欲令還複,水辄還複。調和冷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微瀾回流,轉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聞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聞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衆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叁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叁途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此水爲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地功德成就者,偈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故。
此雲何不思議?彼種種事,或一寶、十寶、百寶、無量寶,隨心稱意,莊嚴具足。此莊嚴事,如淨明鏡,十方國土淨穢諸相、善惡業緣,一切悉現。彼中人天見斯事故,探湯、不及之情,自然成就。亦如諸大菩薩,以照法性等寶爲冠。此寶冠中,皆見諸佛,又了達一切諸法之性。又如佛說《法華經》時,放眉間光,照于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從阿鼻獄,上至有頂,諸世界中六道衆生,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受報好醜,于此悉見。蓋斯類也。此影爲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虛空功德成就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
此雲何不思議?經言:“無量寶網,彌覆佛土。皆以金镂、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耀,盡極嚴麗。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衆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此聲爲佛事,焉可思議?
地、水、虛空。所謂的地功德……先講水功德。
1、莊嚴水功德成就
莊嚴水功德成就。
他舉了《無量壽經》這些例子。水能如意,能令衆生隨意所需求而表現種種冷暖,乃至欲沒則沒何處,欲灌頂則灌頂,乃至發種種微妙法音。所以極樂世界裏一切皆做佛事,所觸之物皆以種種法則來施教有情。所以自然之道,自然德風,莫不吹揚,令衆生時時處處皆了解法無處不在。所謂的這個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衆妙法聲。
那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我們可以不可以用呢?心情好了,如法的心智守護了,也可以用,一樣可以用。你看我們這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但當你心煩的時候,什麼阿彌陀佛不阿彌陀佛的,你不管他了。就是你念阿彌陀佛你都不知阿彌陀佛。我們這個地方的風聲、水聲,是不是在念佛、念法、念僧呢?亦複如是!也在告訴我們空、無常、無我,也在跟我們說七菩提、八正道,也在跟我們說一切聖教言,決定如是的!只是說我們濁染于自己的蒙蔽心智的時候就感觸就不到了,就會用自己蒙蔽的心智去染汙世間。
所以這裏用水來做佛事,安可思議?水做佛事。他講的幾個例子特別好啊,說淨土的人天不是水谷之身,他們也不需要吃什麼,要水幹什麼?也不需要洗滌什麼的,要水幹什麼?也沒有什麼熱惱,要水幹什麼?主要是因爲佛法,所謂的不須而有,那麼受法教育,自然熏修,自然增上。在這樣的環境中修法呢,功德成就反而慢,他都是享受佛法。但是你要在苦的世界中享用佛法,佛法得力之處甚爲不可思議。好比說我們在這個畏懼的世間、無常的世間生安樂,透視觀思無常,觀思苦空無我,人受寂滅之樂,那在這個世界是不可思議的。所以世尊說:在此娑婆世界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國修道百年。就是如是啊,百年一日,是個類比。
2、莊嚴地功德成就
地功德成就
他舉這個例子,
“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就是安穩、莊嚴、具足、觀察透視之善巧。那麼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怎麼來對待使用呢?這個娑婆世界是實有娑婆還是實有極樂呢?那我們在念佛之時,依佛願之時呢,實可以産生不可思議的功德力。
雲何不可思議種種事?他說這個極樂世界啊,宮殿樓閣觀十方無礙,不光觀十方無礙,還可以有寶欄圍繞。像我們在山上住,這種有礙無礙的心智特別容易感知到。爬到很高的高山,看很遠很遠的,心智就會很開闊;到一個很閉塞的地方,人心就很擁塞。那麼觀十方無礙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心智呢?寶欄圍繞帶來的安穩是什麼樣的心智呢?亦具足這樣的佛的心智。所以能見無量世界,照見無量世界猶如明鏡,照十方國。這個是特別重要的思維方式,或者修法方式。
此莊嚴事,如淨明鏡,十方國土的淨穢諸相、善惡業緣。
這一段文字希望大家還是在意一下。
善惡業緣,一一悉皆現于中。
他後面舉了一個說法,
人天見斯事故,探湯、不及之情。
就是說熱鍋裏邊有東西,想把它拿出來,拿不到,但又看得到。他這是舉一個例子,就是說,我們衆生果報亦複如是,一切果報是不可得的,但當我們執著的時候呢,就得到它了。法界體性智橫觀法界,有十種法界: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人、天、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十法界都是可探而不可及的,那你就是得解脫,解脫安樂,就是你就不會再被十法界所纏縛,皆是影象所現。
所以他這舉了這個例子說,“人天見斯事之故,探湯、不及之情。”我們可以做個實驗啊,一鍋熱水裏邊你放一個東西,扔到裏邊,你想把他拿出來,哎喲,燒手啊,你不願意拿,它看得見摸不著啊。你說我們現在的玻璃啊,有玻璃就會這樣,看到外邊的東西,沒辦法,隔著玻璃。
探湯、不及之情,自然成就。
那麼這個探湯、不及之情,實際是個解脫之情,就是無挂無礙、無得無失之情。了了分明,了無所得,這是十分重要的。那我們平時修法中的,這就是探湯之情啊,探湯不可得之情。就是說我們對這個世間的萬事萬物,了了分明,但是了無所染著,了無得失。你這樣久久地修持,你一定會得到這種所謂安穩的樂,就是說一切善惡得失再不侵害你。我們以爲真有得失之時啊,就是我們可以觸得到,就不是探湯了,真正拿到一個東西,或者失去一個東西,你就會有被纏縛了。所以了了分明、了無所得這個心智啊,是一個解脫的心智,是個智慧、無得無失的心智。這是很重要的,給我們帶來如大地一樣的載負我們的安穩。
“亦如諸大菩薩,以照法性等寶爲冠。此寶冠中,皆見諸佛”
我們看大勢至菩薩腦袋上有個光明瓶啊,可以照耀十方世界而無染著。那我們是不是在平時心智中了解法性啊?了解一切塵土、一切刹土,若濁染,若清淨,了無所得!所以十方諸佛刹土亂起亂滅啊,無一實質!你要真在這個地方抉擇了,那就是法性得見,生法性土中,那你就沒有畏懼了。別人再說無方淨土,你也就不害怕了。那麼關鍵是你真正地有沒有這個修證呢?沒有這個修證,極樂世界,決定家園,不要遲疑!那也是法性,只是說呢,但擇一法,令衆人安樂。所以說“法性寶冠”。
皆見諸佛,又了達一切諸法之性。又如佛說《法華經》時,放眉間光,照于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從阿鼻獄,上至有頂,諸世界中六道衆生,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受報好醜,于此悉見。蓋斯類也。此影爲佛事,安可思議?
影爲佛事,甚爲重要啊。智者好于高山,爲什麼呢?我們到山上看一看這個城市中,或者人群中的生活模式,你就會感覺到,一天沈浸在這裏邊,爲衣食、得失所困,實在是不相應的,就是如夢如幻猶如影像,無有實質。人就會頓然超越了。
因爲經常走動啊,像生活在北京、上海、天津的這些菩薩們都知道,這太逼迫了。人擠人,樓挨著樓,大家都是爲衣食、爲得失在這裏邊擠來擠去。但要站在高山上看這些人擠來擠去,你就會感覺到,哎呀,在這些影子裏面能得到什…
《往生論注講解 第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