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就能得到肯定。
【清醒认识】但是,否定外在,并不等于正确的就能建立起来。必须通过佛法来建立,而不是凭自己的热情就能建立起来的。先要学习佛法,没学过绝对建立不起来。
乙二、不依智慧乱用法类
【佛法妙用】佛说法,是为了让我们的心完全、彻底、究竟解脱。如果心不能解脱,就是有束缚、不自在,被捆住了。佛法让我们觉悟:心的束缚把它去掉,心的局限让它突破,心的痴暗让它光明。
佛法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套方法,让我们突破内心的局限,照亮内心的光明,让我们的内心从死气沉沉到死灰复燃。
不仅有方法,还有标准,内心的境界是有标准的。
当下如何用功?转心,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要以智慧去观察,而不是以分别心去观察。
◇分别心和妄想去了解、认识外境、外物,答案是错误的。
◇智慧是觉悟,是透彻的观照。
【喻】身体有问题,用心电图、X光机透视一下,就能找到问题。
【自利利他】佛法是自我透视,能够知道自己内心的状态和境界。如果能掌握佛法,就能给很多人透视。好比医生掌握了仪器,就可以给很多人透视。
【师父提醒】但如果不精通,就会出大问题,如(医生)用测心脏的仪器去测胃,就是乱用,折腾一番,没有病都被折腾得有病,至少是破财了。佛法亦如此,乱用法类(就会出问题)。
【心理解剖】学佛好比心理解剖,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
【内外分别】佛法如何看待外在世界?如何看待我们的内心世界?这两个方法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用对待内在世界的方法来对待外在的世界,也不能以对待外在的世界来对待我们内心的世界。
【四悉檀】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对治内心世界用对治悉檀,对应外在世界用世界悉檀。
【外在标准】世界悉檀即世间公共标准,你必须要遵守世间公共标准,否则肯定不成就。
【喻1】直播,有一个公共标准,怎么做才好,我们只有掌握了、熟悉了、应用了这种公共标准,我们才能做成功。若哪里还有问题、哪里还有不熟,就说明我们对于这些标准的掌握还不熟练。
【喻2】开车,必须遵守交通规则。
【内心标准】内心标准(与外在标准)不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一套标准,佛法有佛法的非常严整的一套标准。有人以无标准为标准,乱七八糟。
(【结论】我们必须用佛法的标准来看待外在及自己的内心世界。)
乙三、不学无术妄灭烦恼
我们找到了问题,还要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社会要解决问题,用科学;修行要解决问题,用佛法。
只有掌握了高科技,你才能运用它;佛法也是如此,你不掌握怎么应用呢?
当我们起烦恼时,光拿一本藏经、抱一尊佛像是不能去烦恼的;正如只拿着一本科技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师父强调】必须要熟练掌握、融会贯通(才有用)。
【喻】炒菜,什么东西和什么东西不能放在一起,什么东西和什么东西放在一起会变质,这里面都有科学的道理,不掌握、不了解,炒出来的菜就不行。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乙四、内心矛盾处处对立
【错误现行】我们常常到处都是矛盾:人与人矛盾、事与事矛盾、自己与自己也矛盾--是要看书呢还是劳动?是个人用功还是集体共修?等等,总之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是矛盾。
矛盾都是一种烦恼。
怎么办呢?怎么认识这些问题呢?
【“矛盾”新解】矛、盾。左手持矛,右手持盾,左手之矛与右手之盾互相矛盾。如果你认为左手的矛具有发展性、进攻性,右手的盾具有保护性,那就不矛盾了。如果你老认为矛是进攻别人,盾是保护自己,(就会觉得)自利和利他难以统一;(如果你认为)矛是进攻敌人,是利他,盾是保护自己,是自利,(自利与利他就统一起来了)。老是觉得到底是自利还是利他,本身就是不会用矛、不会用盾的标志。
【引申】就是不能很好地认识什么是自利、什么是利他,把自利与利他对立起来,把动与静对立起来,把读书跟修行对立起来。实际上都是我们内心互相矛盾,不能超越、解脱的表现。
(实际上)哪里有矛盾?矛、盾都是一种工具,一种武器,就看人怎么来用它。
乙五、不识无我难以超越
【错误现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空间、方位,也非常执着。上中下、前中后、左中右,都很执着。例如站在前面就高兴,站在后面就不高兴;站在上面高兴,站在下面不高兴;站在中间就高兴,站在旁边就不高兴。
【世俗知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世间上认为:人在上面就高人一等,站在中间比较有尊严,等。这些都是世间名言、价值的标识。
【入佛知见】佛法,无论前中后、上中下,都能够从无我来认识。站在上面不会认为比别人高一等,站在下面也不会自卑。
【无我无烦恼】从无我观照,很多烦恼都没了。自他起烦恼,都可以观察为无我,“一切烦恼、问题很快都会过去,烦恼、问题都是不实在的”,内心就不会被烦恼境界、烦恼现行所转。
【烦恼如火】否则,对方烦恼时,非常容易引发我们自己的种子,让我们自己的烦恼种子也起现行。对方起烦恼就如同起火一样,火烧到你的烦恼,你也起现行,火与火烧到一起,越来越厉害。
【师父策励】所以需要学佛法,来观照无我,色法、心法,都用得上。
【错误现行】大部分人都是活在一种感觉当中。例如刚才所说上中下(的方位),他感觉在上面、在中间比较好;又如领导走红地毯,(其实)走红地毯与走水泥地有什么不同呢?只是感觉不同,感觉身份不一样,都是一种感觉。
【对比认识】大部分的人都活在感觉当中;第二等的人,理性的人,能从事物本质意义上来认识问题;而佛法,不仅仅是感觉、理性,是超越感觉和理性的。
【深入辨析】感觉,局限在事物范畴的;理性,是讲事物背后的原因和道理。佛法,超越事与理的对立,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为什么呢?就是超越的。没有生就没有灭;没有烦恼生起来,也就谈不上断不断的问题。
甲四、信为根本,依师修行
怎么来超越、怎么来转意?这就非常关键。
乙一、修行三过程
首先,我们是否真正意义上相信(我们)能成佛?这一点如果我们不能真正的相信,其他都会有问题,其他所有的理论、方法都会有问题。
因为首先对我们终极的目标有怀疑,其他任何的步骤都会有怀疑。
【喻】科学研究,他一定是相信自己能够研究出来,有信心,就能研究出来。
【师父强调】我们内心深处要真正意义上相信轮回、相信解脱、相信修行能够成佛。
其次,要有理论与实践的方法。
第三,还要训练,之后才能有真正意义的实现。
【区别认识】训练与实现,是两个概念。训练阶段是在练习。
【喻1】当兵,要先去练习、训练;
【喻2】大学生毕业后到社会上去工作,有实习期。
【认识自身】修道也是如此。我们大部分的人,实际上训练期还没有过,有时候根本就没有经过这种训练阶段。
【师父破斥】听到就能实现,怎么可能?
【依师训练】所以戒律里说要“五年不离依止,通达开遮持犯”。如果五年还不能自立,还不能真正意义说自己能实现的话,还要继续学。依师的目的,就是来训练自己的心。如果没有依师,没有依照外在善知识对我们训练,我们自己很难把自己训练起来。训练不了,人会有很多问题,我们自己很难学会,很难学好,很难自己掌握一套佛法的理路。
乙二、培养善法欲
【师父破斥】如果我们以分别心、功利心、世俗心在佛门中来看待人事物的话,那我们内心呈现出来的都只是自我的增长,根本无法看到诸法实相。
【培养善法欲】我们内心必须培养一种追求真理的能力,佛法才是永恒的真理。我们内心当中必须有对成佛、修道的渴求、渴望。
【喻】如同我们口渴了想喝水一样,不然身体就会有问题。
【烦恼症结】我们现在烦恼重重的原因,就是因为对修道,对成佛没有渴望,没有渴求。所以他觉得这个佛法不管用,不需要。
【喻】比如你不想喝水,眼前摆再多的矿泉水,跟你也没有什么关系。真正这种渴望,饥渴感有了,你才会去享用这些美味佳肴。
【信心根本】我们对一个道场、三宝、善知识有没有信心,归根究底是对佛法有没有信心;对佛法有没有信心,是对自己所走的路以及自己信仰的终极目标有没有信心,这些都是一种连带关系。
【师父破斥】不是说是无缘无故的,我只要里面一个法类,别的就不要了,你就能够坚持得下去,那绝对不能长久!
乙三、忏悔业障,消除分别
【错误现行】我们总是认为娑婆世界很苦,要到极乐世界去。苦海茫茫,自己还不能度怎么能度人呢?肯定会掉到大海里面去淹死。我们还没有成佛,还不是菩萨,我们怎么度人呢?
【师父破斥】这些都是很荒谬的想法!
【如理认识】此岸与彼岸,此地与他方,凡夫与成佛,不是时空的距离,是心态的距离。
【圣凡对比】以佛的心态,秽土就是净土。如果我们是烦恼的心态,认为自己是凡人、没有办法,如此作意,坚持这么作意,那永远就烦恼。
【自甘堕落】你认为“我有问题,没有办法”,那你永远就有问题,这些问题就永远没有办法解决。因为你没有想去超越,所以内心的距离只有越来越远。痛苦跟快乐,凡夫跟圣者,此岸和彼岸,这种距离只有不断扩大。扩大到什么程度呢?最后已经都分不清楚此岸彼岸了,他不去分了,也不去管了,也不去管现在是现实世界还是极乐世界,到底我们要成佛还是成凡夫,好像就这么过了。
【严重后果】慢慢下去的话,那我们人对佛法的信心就越来越没有了。
【问题症结】我们有对立,就是不懂无我;不懂无我,随便遇到任何一个法,都没办法学下去。有可能是色法,有可能是心法,也有可能是心所法,无论哪个法,你都过不去,这是绝对的。
【忏悔业障】所谓业障,有障碍,让我们学不下去,把前面的路挡住。那怎么办呢?我们必须去忏悔,把前面的石头、障碍排除掉,否则要么走回头路,要么绕道而行。
乙四、如理认识修行
【百法功效】我们学百法,就是让我们对内心潜在的问题,在种子位的时候就不要让他起现行。现行,让它断灭、转化、转意。
【认识修行】
从种子位到现行位,从因至果,我们现在处在什么阶段?
我们要让哪些种子不起现行?
我们要让哪些现行持续?
我们要让哪些现行转意?
这都是我们修行要去培养的地方。
【修行方法】
好的等流,好的现行要持续,是有方法的,从内心上来着手才能持续;
不好的现行要把它去掉,那我们怎么把它去掉?也有它的方法、理路。
我们要转识依智,要转意,也是有方法、理路的,有训练技巧及实践过程。
【避免误区】
我们现在究竟是处在一个什么状态?我们现在怎么修?我们现在怎么学?我们现在在哪一个点上着力?这些自己都要非常清楚,否则的话,我们势必会造成头痛医脚,肯定是弄不成!最后很多工作、很多用功都是无益的,顶多种种善根,熏习佛法的种子,仅此而已。
【修行关键】我们要更进一步来深入了解和认识,必须要有佛菩萨的经验,没有佛菩萨的经验绝对是过不去的。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五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