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僧格的养成与完善 上▪P3

  ..续本文上一页避。”这正是大师持戒严谨的表现。

  瑞今法师在《亲近弘一大师学律和办学的因缘》中说:“大师于日间自订有阅读、讲律和礼诵等常课,绝不浪费时间。到了天将薄暮,则持珠念佛,经行散步;入晚即就寝,绝少点灯,颇有古德“怜蛾不点灯”的遗风。律中规定,穿不过三衣,食不逾午时,他都严守不越,这是所以戒贪奢之妄念。”

  此外,有人把戒律当作“照妖镜”,看周围每个人浑身都是毛病,自以为只有自己是正确的,这是学律误入歧途的表现。戒律最主要的就是律己之精神,而非律他。大师曾说:“学戒律的须要“律己”不要“律人”,有些人学了戒律,便拿来“律人”,这就错了;记得我年小时住在天津,整天在指东画西净说人家不对;那时我还有位老表哥,一天他用手指指我说:“你先说说你自个”这是句北方土话,意思就是“律己”啊!直到现在我还记得,真使我万分感激;大概喜欢“律人”的,总看着人家不对,看不见自己不对。”(《弘一大师在湛山》火头僧)大师如是说,更如是行。他曾在给亦幻法师的信中自陈“在白湖讲律未穿大袖的海青,完全荒谬举动,违反习惯,承炳瑞长老慈悲纠正,甚感戴之。”(《弘一大师在白湖》)其严于律己,可见一斑。正如他所编辑的《<永觉和尚广录>摘要》中说:“禅衲威仪,非是外修边幅。盖为内检其心,必先外束其身。未有身既放逸,而心能静一者也。所以佛制比丘,威仪必肃;百丈礼法,诸宗共守。宋伊川先生,见僧出堂,叹曰:“三代礼乐,尽在此矣!”由此观之,当日之威仪为何如也!今有等妄人,任情纵恣,决裂礼法,反笑守律仪者为局曲。果何心哉?昔大觉琏,动静尊严,圆通讷一见,直以大器期之。黄龙南,进止有度,居常正襟危坐。二老岂局曲之士哉?是知轻浮躁动,必非大器,虽得悟入,终亏全德。唯愿学人,毋以小器自安可也。”

  大师不仅自身严持戒律,更发大愿弘扬戒律,维护正法。他在净峰研习南山三大部及灵芝三记时,曾撰一联以自策励:“誓作地藏真子,愿为南山孤臣。”大师拟定的《南山律苑住众学律发愿文》说:“一愿学律弟子等,生生世世,永为善友,互相提携,常不舍离。同学毗尼,同宣大法,绍隆僧种,普利众生;一愿弟子等学律及以弘法之时,身心安宁,无诸魔障,境缘顺遂,资生充足;一愿当来建立南山律院,普集多众,广为弘传。不为名闻,不求利养;一愿发大菩提心,护持佛法。誓尽心力,宣扬七百余年湮没不传之南山律教,流布世间。冀正法再兴,佛日重耀。”(《南山律苑文集》)大师以愿导行,深研戒律,精勤不辍,留下了《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四分律含注戒本讲义》等著作。可以说,弘传戒律是大师最殷切的心愿。我辈深受大师之法乳深恩,不可不自警自省、战兢惕励、奋然向上啊!

  (五) 悲愿宏深

  慈悲是僧格趋于圆满的必要条件。出家人的悲愿,既包括慈悲济世的胸怀,又不离爱国爱教的赤子之心。

  出家人不可缺少慈悲济世的精神,否则最多只是一个自了汉,背离了大乘的宗旨。大师说:“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弘一大师讲演集·佛法十疑略释》)又说:“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乃不愧为佛教徒之名称。”(《弘一大师讲演续录·佛法大意》)。大师在晋水庵作一联道:“草藉不除,时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他虽多次闭门谢客,但也积极行入世之事业,在社会人士中大力弘扬佛法。《弘一大师年谱》(林子青著)中记载:“是年(民国十六年)春,闭关杭州吴山常寂光寺。时政局未定,新贵少年,唱灭佛之议,且有驱僧之说。三月,师乃函告友人堵申甫谓:“余为护持三宝,定明日出关。”嘱为照所附致之名单,先为约定往寺会谈。其名单中所列者,即为当日主政之最剧烈者若十人。……三月十七日,致书旧师蔡子民、旧友经子渊、马夷初、朱少卿(时任浙教育厅长),贡献整顿佛教意见。”

  在佛教界中,有人混同世俗、胡作非为,另一方面也有人回避责任、消极遁世。有的出家人忽视了僧人应该担负的教化责任,以个人修行为理由,不愿承担寺院工作,不愿做利他的事业,这让社会上产生了“佛教是消极的”等种种不良印象。为纠正这些偏见,大师曾说:“若专修净土法门者,尤应先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此心者,自无此误会。至于作慈善事业,尤要。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弘一大师讲演续录·佛法大意》)

  大师对国家充满了深厚感情,在国家社会处于危难之际,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是其爱国护教思想的高度浓缩。他说:“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1937年七七事变后,大师在吃饭的时候潸然泪下,对弟子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为释迦如来张点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一无所用,而犹靦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当年倭寇大举侵华之时,大师正在湛山讲律,他曾手书《殉教》横幅道:“曩居南闽净峰,不避乡匪之难;今居东齐湛山,复值倭寇之警。为护佛门而舍身命,大义所在,何可辞耶?”后来厦门战事吃紧,大师辞退众人关于避难的好意劝谏,说:“为护法故,不怕炮弹。”题其室曰“殉教室。”“他方有谆劝余迁居难者,皆已辞谢,决定居住厦门,为诸寺院护法,共其存亡。必俟厦门平静,乃能往他处也。”

  作为出家人,以复兴佛法为己任,爱教兴教,是菩提心的自然流露。大师常怀“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悲心愿力,并殷切劝勉他人。他给性常法师写信说:“乞仁者须痛念法门衰落,发弘誓愿负此重责,万勿推却,至要至要!……若唯退居林下,不愿出而任事,殊为未可。乞念法门众生,奋袂(mèi)兴起,则法门幸甚!众生幸甚!……为佛门护法,与好事不同。乞勿误解。”

  慈悲心、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有利益众生、兴隆佛教的宏深悲愿,才能成就圆满僧格。(未完待续)

  

  

《僧格的养成与完善 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