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贵的僧格必定建立在端良的人品基础之上。
(二) 信仰纯正
纯正的信仰是僧格的根本。信仰包括几个方面,最主要是相信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和相信因果真实不虚。《成唯识论》:“信差别略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卷六)可见,对于三宝、业果的深信是成为一名出家人最基本的条件。
大师尤其强调这一点。他在《闽南十年之梦影》中说:“我平时对于佛教是不愿意去分别哪一宗、哪一派的,因为我觉得各宗各派,都各有各的长处。但是有一点,我以为无论哪一宗哪一派的学僧,却非深信不可,那就是佛教的基本原则,就是深信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时还须深信佛菩萨的灵感!这不仅初级的学僧应该这样,就是升到佛教大学也要这样!善恶因果报应和佛菩萨的灵感道理,虽然很容易懂,可是能彻底相信的却不多。这所谓信,不是口头说说的信,是要内心切切实实去信的呀!……我以为无论如何,必须深信善恶因果报应和诸佛菩萨灵感的道理,才有做佛教徒的资格!须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又须知我们一个人所有的行为,一举一动,以至起心动念,诸佛菩萨都看得清清楚楚!一个人若能这样十分决定地信着,他的品行道德,自然会一天比一天地高起来!……就我个人而论,已经是将近六十的人了,出家已有二十年,但我依旧喜欢看这类的书!——记载善恶因果报应和佛菩萨灵感的书。”
当今时代,僧众的很多问题与因果信念的丧失有直接关系。有句话说“居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就是对出家人因果观念淡薄的极大讽刺。一个人深信因果,才不敢胡作非为。离开因果的基础,所有“缘起性空”、“万法唯识”的理论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如大师在《<心经>大意》的开示中说:“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著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著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起有见者,著有而修善业,犹报在人天。若著空见者,拨无因果,则直趣泥犁。故断不可著空见也!”又在《<八大人觉经>释要》的开示中说:“古人云:“上智知空而进德,下愚知空而废业。”即此义也。若执空以为究竟,则佛法所绝不许,斥为“著空魔”,斥为“堕顽空”。由此空见而拨无因果,即造极恶之重业矣!”
正因为深信因果、深信三宝功德,才会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也能成就无上菩提,才会真正策发起出家修行之心。离开了信仰这一根本,绝对称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出家人。
(三) 道心坚固
坚固的道心是僧格的核心。所谓道心,即希求修道之心,是一种对佛法充满渴求的状态,包含了对出家修道这一人生道路的坚定信念。道心与信心不同,它是出家人与在家人最重要的区别。如果只有信心而没有道心,则走在家居士的道路也可以,但走出家之路就很困难。道心的内涵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志向高远;二是离欲舍俗。
1.志向高远
一个优秀的出家人,必定要树立起明确高远的志向,要对自己有崇高的期许。出家人应以超脱生死、成就佛道和誓度众生为志,这也是作为一个出家人自尊自重的表现。大师在示寂之前曾开示道:“出家要自尊人格,争佛体面”。他还说过:““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就是自己时时想着:我当做一个伟大的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人。比如我们想做一位清净的高僧吧,就拿《高僧传》来读,看他们怎样行,我也怎样行,所谓“彼既丈夫我亦尔”。又比方我想将来做一位大菩萨,那末,就当依经中所载的菩萨行,随力行去。这就是自尊。但自尊与贡高不同。贡高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胡乱行为。自尊是自己增进自己的德业,其中并没有一丝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的。……如果作这样想:“我是不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萨的。”那做事就随随便便,甚至自暴自弃,走到堕落的路上去了,那不是很危险的么?诸位应当知道:年纪虽然小,志气却不可不高啊!”(《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
有的出家人立志不高,安于现状,整天悠游度日,得过且过,其实就是在混日子,消耗自己宝贵的生命,有的人甚至最终走向了还俗的道路,这些都十分令人惋惜。食存五观中有“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之语,就是说出家人要在佛法修行上有所成就,才能不愧于十方信施。大师曾对一位法师说:“出家人的饭总是要给用功的出家人吃的,不是要给猫猫虎虎的不用功出家人混的,你总是要自己明白尊重自己,不要这样糊涂地混下去,糊涂混下去是很可惜的,是自己糟蹋了自己,这是我对于你的一点希望。”
2.离欲舍俗
既然选择了出家之路,就应决志舍弃种种名闻利养、亲友俗情,志存菩提、一心向道。不能由信解苦谛而离欲,则持戒难以清净,不出生死,不得菩提,所有善行都只成世间法。只有勤修离欲,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才能成就高洁僧格,才能真正感化人心、净化人心。
大师摘编佛言祖语的《晚晴集》中说:“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蕅益大师)……悲哉众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坏;佛之视汝,将何以堪?(彭二林)”
在淡泊名利这一点上,大师堪为楷模。倓虚法师回忆大师赴湛山寺讲学的情形时说:“弘老只带一破麻袋包,上面用麻绳扎着口,里面一件破海青,破裤褂,两双鞋:一双是半旧不堪的软帮黄鞋,一双是补了又补的草鞋。一把破雨伞上面缠好些铁丝,看样子已用很多年了,另外一个小四方竹提盒里面有些破报纸,还有几本关于律学的书。听说有少许盘费钱,学生给存着。……因他持戒,也没给另备好菜饭,头一次给弄四个菜送寮房里,一点没动,第二次又预备次一点的,还是没动,第三次预备两个菜,还是不吃;末了盛去一碗大众菜,他问端饭的人是不是大众也吃这个,如果是的话他吃,不是他还是不吃,因此庙里也无法厚待他,只好满愿!”“愈是权贵人物他愈不见。”(《影尘回忆录》)
另外,大师摘编的《蕅益大师警训略录(寒笳集)》中亦说:“倘名关未破,利锁未开,藉言弘法利生,止是眼前活计。一点偷心,万劫缠绕。……不与菩提大心相应,云代佛扬化,吾不信也。不与为生死心相应,云大菩提心,尤不信也。胜负情见不忘,仅成阿修罗法界;名利眷属意念不忘,仅成三途魔罗种子。……利关不破,得失惊之;名关不破,毁誉动之。既为得失、毁誉所转,犹以禅道佛法?呜呼!”
当今佛门中的种种不良现象,都与出家众贪着名闻利养有关。比如有的人名利熏心而敛财;有的人整天俗务缠身,追逐世间的名誉地位;有的人追求安逸享受、铺张浪费的物质生活;有的人跟居士接触过于频繁,贩卖佛法,攀附权贵;有的人面对居士们的虔诚恭敬,忘乎所以,逐渐养成了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的坏习惯。这些都是出家人应予以警惕的!
世俗的感情是发起纯正出家之心的最大障碍。“欲令智昏”,在世俗感情的影响下,自身原本发起的道心也会发生动摇。有的出家人俗情不泯、藕断丝连,跟亲友联系紧密,不能安住寺院,用功办道;有的人对出家生活产生失落感,甚至最后受到情欲诱惑而还俗。大师出家时不见亲友,后来常常谢绝通信、闭门谢客,世所罕见,令多少人钦佩不已。以大师之高量,尚避俗情如水火,何况我们修行功夫尚不到家之人呢?
还有些人出家原是因为生活中的痛苦而想到佛门中清静一下,这其实是厌离世俗的苦受,其本人不一定认知苦谛。到了寺院之后,如非及时闻思佛法、建立道心,则原本在家时候的苦受一旦消失,就没有修学的动力,结果整天混日子。混得没意思了,就还俗,或者借出家的条件追求五欲享受,甚至放纵五欲、混同世俗,降低僧格,玷污佛教。
(四) 戒律清净
持戒是出家人的本份,也是僧格的关键。如元照律师说:“佛法二宝,并假僧弘;僧宝所存,非戒不立。”(《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释序文》)
有些出家人受戒后将戒本束之高阁,不安居,不诵戒,不学戒,自诩“大戒不犯,小戒不算”,其实往往小戒无知,大戒糊涂。由于不知防微杜渐而最终犯大戒。或者自恃狂禅狂慧,而轻蔑戒律,甚至言行放荡,引发世俗讥嫌,败坏佛门形像,令人退失信心,自害害人,极其可悲。须知,学戒、持戒是出家人终身大事,不可有一日懈怠!
大师终其一生持戒精严,世所敬仰,更是所有出家人效学的典范。他俗家时的弟子丰子恺在《怀李叔同先生》文中回忆道:“……这二十四年中,我颠沛流离,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当初修净土宗,后来又修律宗。律宗是讲究戒律的,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极。 这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数百年来,传统断绝,直到弘一法师方才复兴,所以佛门中称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邮票去,多了几分。他把多的几分寄还我。以后我寄纸或邮票,就预先声明:余多的送与法师。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
《僧格的养成与完善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