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的养成与完善 (上)
——纪念弘一大师诞辰130周年(上篇)
学诚
一、 忆念:弘一大师的高贵僧格
(一) 高山仰止——大师不同凡响的高贵僧格
(二) 景行行止——僧格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 效贤:僧格的内涵
(一) 人品端良
(二) 信仰纯正
(三) 道心坚固
1.志向高远
2.离欲舍俗
(四) 戒律清净
(五) 悲愿宏深
三、 践行:僧格的养成与完善 7
(一) 树立信仰 7
(二) 建立信解 8
(三) 亲近师友 8
(四) 净罪集资 10
(五) 精进不懈 11
今年是我国近代高僧、文艺先驱、教育家、律学宗师弘一大师(以下简称大师)诞辰130周年。虽然大师已经离开我们68年,但他那清瘦而坚定的身影、矍铄而亲切的目光仍然深深印刻在很多人心中;他的大志高行、善言法语依然启发和教导着众多正信佛子。大师光辉崇高的六十三载生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一、 忆念:弘一大师的高贵僧格
(一) 高山仰止——大师不同凡响的高贵僧格
大师诞生于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生活于战祸动乱频发的民国时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犹如一轮皎洁的明月,为饱经风霜的中华大地洒下片片清凉。至今大师仍受到社会各界人士与佛门僧俗弟子广泛的敬仰与怀念、尊重与崇仰。
大师的高贵,不仅在于他超世绝伦的精湛才艺,更在于其巍峨皎洁的精神品格。正如著名画家丰子恺说:“我崇仰弘一法师,为了他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凡做人,在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 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这世间已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也已经是难得的“上流人”了。像弘一法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实在少有,所以使我十分崇仰。”古志法师纪念大师说:“其与闽南法门同参者,身言垂教,言简意深。留与缁素之道风嘉猷,使凡识师者,莫不心悦诚服,皈命如流。其感化世人之深切,诚末世之型范也!”太虚大师也在大师示寂后写挽诗说:“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大师的伟大,不仅体现在其自身品格的严明清净,更体现在他对佛教事业不遗余力地奉献与发扬上。他戮力纾解,使强占寺院的庙产兴学运动化为无殃;他创办佛教养正院,培育法门幼子;他深愿大行,重树南山律幢,使南山律学重兴于末法时代,奠定了中国佛教复兴的坚固基石。《弘一大师传略》记载:“披剃后,刊落声华,尽屏旧习。以戒为本,发心扶律。遍蒐中外律藏,校勘南山三大部,重兴律学,续数百年之坠绪。……创“南山律学院”于浙之慈谿,规模已具,事阻未果。识者引憾,而师泰然。……倡办“养正院”于南普陀,厘订佛学课程,培育学僧,造就甚众。抗战军兴,厦门临海防前线,师誓与寺院共存亡,颜其居曰“殉教堂”,书“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以互勖。……暮年色力渐衰,知将迁化,尽力弘化,不辞劳瘁。”其一生成就,正如圆瑛法师纪念大师时所说:“德业巍峨,著于闽海;戒香馥郁,绍自南山。”
大师堪称一代佛门巨擘、律学宗师。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出家人的高贵僧格,“志至刚,气至柔”便是这种高贵僧格的生动写照。精严毗尼大义,阐扬古圣微旨,将复兴戒律、绍隆佛种作为毕生心血灌注之处,是其志刚也;专求己过,不责人非,深念四恩,育人辅世,随缘普化,德馨后来,是其气柔也。正如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说:“立身行己之道,志欲刚,气欲柔。志不刚不足成千古品格,气不柔不足陶多生习气。……志刚则本立道生,气柔则深造自得。志刚可上求佛道,气柔可下化众生。志刚可荷负众生,气柔可承事诸佛。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刚而柔也。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用六,利永贞。柔而刚也。刚柔合德,定慧力庄严,此世出世法之正印也。”
(二) 景行行止——僧格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师自身殷重于高尚僧格的涵养,也孜孜于养育他人僧格,因为这是佛法住持与兴隆的关键。
大师曾为律华法师书偈跋说:““名闻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明诵帚道昉禅师,晋江溜澳人,住开元寺,尝以是偈铭诸座右。余初落发,亦书是偈,用自惕励。尔者,律华法师于是偈深为爱乐,复请书写。余嘉其志,赞喜无已。愿师自今以后,熟诵灵峰所撰诵帚师传,尽此形寿,奉为师范,如诵帚所行一一追踪而实践之。甘淡泊,忍疲劳,精勤禅诵,唾弃名利。以冰霜之操自励,以穹窿之量容人,亲近善友,痛除习气,勇猛精进,誓不退惰。余所期望于师者至厚,所遵仰于师者至高,故不觉其言之缕缕也。”(《南山律苑文集·律华详释》)其殷殷嘱托、深切厚望之情溢于言表。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僧才的教育与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佛教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德学俱佳的僧才,而与知识和能力相比,僧格更为重要。如丧失僧格,则即便拥有再多的知识与能力,与一名在家的俗人又有何区别?正是因为僧格,僧人才称得上为人天师表;不具备良好的僧格,不能成为真正的僧才。正如《灵峰宗论》中云:“学不难有才,难有志。不难有志,难有品。不难有品,难有眼。惟具超方眼目,不被时流笼罩者,堪立千古品格。品立则志成,志成才得其所用矣。末世竞逐枝叶,罕达本源,谁知朝华易落,松柏难雕。才志之士,柰何甘舍大从小哉。”“学道贵有品格,有识量,而文字记问不与焉。有品格无识量,不足旷超千古,犹无品格也。有识量无品格,不足砥柱中流,犹无识量也。品格识量既具,则不被眼前活计所局,时流习气所迁。”“有出格见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学问;有超方学问,方有盖世文章。今文章、学问不从立品格始,品格不从开见地始,是之楚而北其辕也。”
在当今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僧人往往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腐蚀,从而背离僧人应有的道心。如何加强僧格教育、保证僧团纯洁、维护佛教声誉,是影响当今佛教存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并且关系到佛教未来的前途与命运。回顾大师生平的行宜风范和悲愿言教,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僧格教育的意义、摸索培育僧格的方法大有裨益;效学大师的崇高僧格,努力培养和造就能于当今时代兴办佛教事业的法门龙象,是我们纪念大师的最好方式!
二、 效贤:僧格的内涵
什么是僧格?僧格是僧人特有的品格,是在世间优秀德行的基础上,特具出世精神的人格特质。拥有高尚僧格的僧人,定具有强大的道德感染力、宗教感召力,对净化人心、祥和社会、兴隆佛教有着积极的作用。从大师的言传身教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圆满僧格的几个基本内涵。
(一) 人品端良
优秀的人格是僧格的基础。试想,如连做人都做不好,怎能成为合格的僧人,又怎能堪称人天师表?就如大师在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的开示中说:“要晓得我们出家人,就所谓“僧宝”,在俗家人之上,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品行道德,也要在俗家人之上才行。倘品行道德仅能和俗家人相等,那已经难为情了,何况不如?又何况十分的不如呢?……咳!……这样他们看出家人就要十分的轻慢,十分的鄙视,种种讥笑的话,也接连的来了。”(《弘一大师讲演集·南闽十年之梦影》)
很多优良品德,诸如孝顺、勤俭、谦虚等,都是通于世出世间的。
大师对母亲的感情甚笃,感人至深。亦幻法师曾回忆:“是年(一九三○)十月十五日,天台静权法师来金仙寺宣讲地藏经,弥陀要解。弘一法师参加听法,两个月没有缺过一座。静师从经义演绎到孝思在中国伦理学上之重要的时候,弘师恒当着大众哽咽涕泣如雨,全体听众无不愕然惊惧。座上讲师亦弄得目瞪口呆,不敢讲下去。后来我才知滚热的泪水是他追念母爱的天性流露,并不是什么人在触犯他伤心。”(《弘一大师在白湖》)
大师的勤俭深为人称道。他曾经对青年学僧开示说:“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民国九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又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民国初年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直可尽我形寿受用着哩!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晚晴老人讲演录》)
出家人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财物通常来自信众的供养,应该分外珍惜,常怀惜福心、惭愧心、报恩心而受用。当然,当今社会生活的普通标准比大师时代高出许多,出家人不必像大师那样清苦,但如果奢侈浪费乃至攀比摆阔,既浪费福报,也是明显“无道”的表现,如《论语》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也必将为信众和社会人士所讥嫌,更谈不上具备高尚的僧格了!
谦虚是为人的美德,出家人更必须谦恭才能真正学有所成,所谓“我慢高山,法水不入”。大师为人十分谦恭,有那样高的身份、地位和成就,却从不以师长自居。“平常学生去见,谁去谁见,你给他磕一个头,他照样也给你磕一个头。”(《影尘回忆录》倓虚)大师曾手书《行事钞》警训赠圆拙法师:“应自卑下,如拭尘巾。推直于他,引曲向己。常省己过,不讼彼短。”
切不可以为出家之后不再受世俗伦理的约束,便忽视起码的做人品德。“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高…
《僧格的养成与完善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