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的養成與完善 (上)
——紀念弘一大師誕辰130周年(上篇)
學誠
一、 憶念:弘一大師的高貴僧格
(一) 高山仰止——大師不同凡響的高貴僧格
(二) 景行行止——僧格教育的重要意義
二、 效賢:僧格的內涵
(一) 人品端良
(二) 信仰純正
(叁) 道心堅固
1.志向高遠
2.離欲舍俗
(四) 戒律清淨
(五) 悲願宏深
叁、 踐行:僧格的養成與完善 7
(一) 樹立信仰 7
(二) 建立信解 8
(叁) 親近師友 8
(四) 淨罪集資 10
(五) 精進不懈 11
今年是我國近代高僧、文藝先驅、教育家、律學宗師弘一大師(以下簡稱大師)誕辰130周年。雖然大師已經離開我們68年,但他那清瘦而堅定的身影、矍铄而親切的目光仍然深深印刻在很多人心中;他的大志高行、善言法語依然啓發和教導著衆多正信佛子。大師光輝崇高的六十叁載生涯,值得我們永遠紀念!
一、 憶念:弘一大師的高貴僧格
(一) 高山仰止——大師不同凡響的高貴僧格
大師誕生于風雨飄搖的清朝末年,生活于戰禍動亂頻發的民國時期。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他猶如一輪皎潔的明月,爲飽經風霜的中華大地灑下片片清涼。至今大師仍受到社會各界人士與佛門僧俗弟子廣泛的敬仰與懷念、尊重與崇仰。
大師的高貴,不僅在于他超世絕倫的精湛才藝,更在于其巍峨皎潔的精神品格。正如著名畫家豐子恺說:“我崇仰弘一法師,爲了他是“十分像人的一個人”。凡做人,在當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個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後來,爲環境、習慣、物欲、妄念等所阻礙, 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這世間已很偉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贊譽;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會也已經是難得的“上流人”了。像弘一法師那樣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來,實在少有,所以使我十分崇仰。”古志法師紀念大師說:“其與閩南法門同參者,身言垂教,言簡意深。留與缁素之道風嘉猷,使凡識師者,莫不心悅誠服,皈命如流。其感化世人之深切,誠末世之型範也!”太虛大師也在大師示寂後寫挽詩說:“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
大師的偉大,不僅體現在其自身品格的嚴明清淨,更體現在他對佛教事業不遺余力地奉獻與發揚上。他戮力纾解,使強占寺院的廟産興學運動化爲無殃;他創辦佛教養正院,培育法門幼子;他深願大行,重樹南山律幢,使南山律學重興于末法時代,奠定了中國佛教複興的堅固基石。《弘一大師傳略》記載:“披剃後,刊落聲華,盡屏舊習。以戒爲本,發心扶律。遍蒐中外律藏,校勘南山叁大部,重興律學,續數百年之墜緒。……創“南山律學院”于浙之慈谿,規模已具,事阻未果。識者引憾,而師泰然。……倡辦“養正院”于南普陀,厘訂佛學課程,培育學僧,造就甚衆。抗戰軍興,廈門臨海防前線,師誓與寺院共存亡,顔其居曰“殉教堂”,書“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以互勖。……暮年色力漸衰,知將遷化,盡力弘化,不辭勞瘁。”其一生成就,正如圓瑛法師紀念大師時所說:“德業巍峨,著于閩海;戒香馥郁,紹自南山。”
大師堪稱一代佛門巨擘、律學宗師。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出家人的高貴僧格,“志至剛,氣至柔”便是這種高貴僧格的生動寫照。精嚴毗尼大義,闡揚古聖微旨,將複興戒律、紹隆佛種作爲畢生心血灌注之處,是其志剛也;專求己過,不責人非,深念四恩,育人輔世,隨緣普化,德馨後來,是其氣柔也。正如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說:“立身行己之道,志欲剛,氣欲柔。志不剛不足成千古品格,氣不柔不足陶多生習氣。……志剛則本立道生,氣柔則深造自得。志剛可上求佛道,氣柔可下化衆生。志剛可荷負衆生,氣柔可承事諸佛。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剛而柔也。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用六,利永貞。柔而剛也。剛柔合德,定慧力莊嚴,此世出世法之正印也。”
(二) 景行行止——僧格教育的重要意義
大師自身殷重于高尚僧格的涵養,也孜孜于養育他人僧格,因爲這是佛法住持與興隆的關鍵。
大師曾爲律華法師書偈跋說:““名聞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明誦帚道昉禅師,晉江溜澳人,住開元寺,嘗以是偈銘諸座右。余初落發,亦書是偈,用自惕勵。爾者,律華法師于是偈深爲愛樂,複請書寫。余嘉其志,贊喜無已。願師自今以後,熟誦靈峰所撰誦帚師傳,盡此形壽,奉爲師範,如誦帚所行一一追蹤而實踐之。甘淡泊,忍疲勞,精勤禅誦,唾棄名利。以冰霜之操自勵,以穹窿之量容人,親近善友,痛除習氣,勇猛精進,誓不退惰。余所期望于師者至厚,所遵仰于師者至高,故不覺其言之縷縷也。”(《南山律苑文集·律華詳釋》)其殷殷囑托、深切厚望之情溢于言表。
當今社會的發展對僧才的教育與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佛教的發展需要一大批德學俱佳的僧才,而與知識和能力相比,僧格更爲重要。如喪失僧格,則即便擁有再多的知識與能力,與一名在家的俗人又有何區別?正是因爲僧格,僧人才稱得上爲人天師表;不具備良好的僧格,不能成爲真正的僧才。正如《靈峰宗論》中雲:“學不難有才,難有志。不難有志,難有品。不難有品,難有眼。惟具超方眼目,不被時流籠罩者,堪立千古品格。品立則志成,志成才得其所用矣。末世競逐枝葉,罕達本源,誰知朝華易落,松柏難雕。才志之士,柰何甘舍大從小哉。”“學道貴有品格,有識量,而文字記問不與焉。有品格無識量,不足曠超千古,猶無品格也。有識量無品格,不足砥柱中流,猶無識量也。品格識量既具,則不被眼前活計所局,時流習氣所遷。”“有出格見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學問;有超方學問,方有蓋世文章。今文章、學問不從立品格始,品格不從開見地始,是之楚而北其轅也。”
在當今錯綜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僧人往往很容易受到各種不良思想的腐蝕,從而背離僧人應有的道心。如何加強僧格教育、保證僧團純潔、維護佛教聲譽,是影響當今佛教存續發展的重要問題,並且關系到佛教未來的前途與命運。回顧大師生平的行宜風範和悲願言教,對于我們今天認識僧格教育的意義、摸索培育僧格的方法大有裨益;效學大師的崇高僧格,努力培養和造就能于當今時代興辦佛教事業的法門龍象,是我們紀念大師的最好方式!
二、 效賢:僧格的內涵
什麼是僧格?僧格是僧人特有的品格,是在世間優秀德行的基礎上,特具出世精神的人格特質。擁有高尚僧格的僧人,定具有強大的道德感染力、宗教感召力,對淨化人心、祥和社會、興隆佛教有著積極的作用。從大師的言傳身教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圓滿僧格的幾個基本內涵。
(一) 人品端良
優秀的人格是僧格的基礎。試想,如連做人都做不好,怎能成爲合格的僧人,又怎能堪稱人天師表?就如大師在南普陀寺佛教養正院的開示中說:“要曉得我們出家人,就所謂“僧寶”,在俗家人之上,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品行道德,也要在俗家人之上才行。倘品行道德僅能和俗家人相等,那已經難爲情了,何況不如?又何況十分的不如呢?……咳!……這樣他們看出家人就要十分的輕慢,十分的鄙視,種種譏笑的話,也接連的來了。”(《弘一大師講演集·南閩十年之夢影》)
很多優良品德,諸如孝順、勤儉、謙虛等,都是通于世出世間的。
大師對母親的感情甚笃,感人至深。亦幻法師曾回憶:“是年(一九叁○)十月十五日,天臺靜權法師來金仙寺宣講地藏經,彌陀要解。弘一法師參加聽法,兩個月沒有缺過一座。靜師從經義演繹到孝思在中國倫理學上之重要的時候,弘師恒當著大衆哽咽涕泣如雨,全體聽衆無不愕然驚懼。座上講師亦弄得目瞪口呆,不敢講下去。後來我才知滾熱的淚水是他追念母愛的天性流露,並不是什麼人在觸犯他傷心。”(《弘一大師在白湖》)
大師的勤儉深爲人稱道。他曾經對青年學僧開示說:“諸位請看我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還是民國九年在杭州時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給我的。又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間裏看看,我的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傘,也是民國初年買的。這些東西,即使有破爛的地方,請人用針線縫縫,仍舊同新的一樣了。簡直可盡我形壽受用著哩!又如吃東西,只生病時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從不敢隨便亂買好的東西吃。”(《晚晴老人講演錄》)
出家人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財物通常來自信衆的供養,應該分外珍惜,常懷惜福心、慚愧心、報恩心而受用。當然,當今社會生活的普通標准比大師時代高出許多,出家人不必像大師那樣清苦,但如果奢侈浪費乃至攀比擺闊,既浪費福報,也是明顯“無道”的表現,如《論語》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也必將爲信衆和社會人士所譏嫌,更談不上具備高尚的僧格了!
謙虛是爲人的美德,出家人更必須謙恭才能真正學有所成,所謂“我慢高山,法水不入”。大師爲人十分謙恭,有那樣高的身份、地位和成就,卻從不以師長自居。“平常學生去見,誰去誰見,你給他磕一個頭,他照樣也給你磕一個頭。”(《影塵回憶錄》倓虛)大師曾手書《行事鈔》警訓贈圓拙法師:“應自卑下,如拭塵巾。推直于他,引曲向己。常省己過,不訟彼短。”
切不可以爲出家之後不再受世俗倫理的約束,便忽視起碼的做人品德。“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高…
《僧格的養成與完善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