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十)
暇满人身如此难得,我们得到后,应当如何认识人生的意义呢?佛 家讲人生如梦,人生如幻,人生如泡影,人生如朝露。如《乐邦文类》说:“已矣乎!人生如梦,能得几时,胡为名利之萦留?此一报看尽兮将焉之。”(卷第五) 这有什么含义呢?如梦,就是像做梦一样,梦中的境界———种种的人事物、山河大地、人我是非、爱恨情仇,梦醒之后一场空。过去的昨天,对我们就如睡梦一 样,早晨醒来,昨日如梦。今天一天的生活工作,也如同在做梦。在佛菩萨看来,凡夫愚痴迷惑,在贪瞋痴当中不知如何抉择,随顺无明烦恼造种种的业,日复一日 的过去;睡一觉醒来,昨天就找不到了,这不是如同做梦吗?此时很难分清楚,白天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夜晚的世界是真实的?或者说,白天的世界是虚幻的,还 是夜晚的世界是虚幻的?换个角度看,你在睡觉的时候比较舒服呢,还是在白天做事的时候比较舒服?
人可不可以不睡觉?不可以。如果没有修行到一 定程度,就要靠睡眠来养护身体。睡之前如果这样思维:夜晚休息,进行体力、心力的恢复、补充,为的是第二天能够更好地工作,更好地发心承担。有许多事情等 待我们去做,有许多人需要我们去帮助,我们的生命有价值,我们的生命有希望,我们有美好的明天,这样的睡眠才有价值。
如果睡醒之后不知道要去 干什么,手足无措,那么,一天乃至一生就会碌碌无为、暗淡无光。一个人活着不知道做什么好,不知道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就不要说后天、下个月、明年, 更谈不到下一生乃至更远的未来了。连今天做什么都不知道,又如何能给自己的命运做主宰?做不了主,这是很显然的事情。为什么会不知道要做什么或者不要做什 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大家在家生活的时候都很忙,买菜做饭、洗衣服、看小孩等等;青年人要上学,大学毕业后要找工作、赚钱,结婚生子,买车 买房,用社会上流行的话讲要“五子登科”,以对物质、财富、名利的追求为尚。那么,这是否就是生命的追求和目标?是否就是生命价值之所在?其中有没有智慧 在引导?我们在做事做人的过程中有没有觉悟?这是非常重要的,值得认真思考反省。物质财富是容易累积的,而智慧觉悟是不容易累积的。不是有了金钱就会有智 慧,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往往会走入歧途。
事实上,相当多的人把拥有物质财富、功名利禄作为人生的目标,追求锦衣玉食、高官厚禄,错把手段、工 具当成目的。钱财只是手段、工具,在家人若没有钱就没办法生活,但这仅仅是生活必备的基本条件,而不是人生的目的,更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如果把赚钱作为 人生价值的取向,那么人一生赚多少钱才能满足?生命才算有意义?
认清这些事实,就有必要重新思考、重新认识人生,这非常重要。人生从何来、死 向何去,我们并不清楚。当然,父母养育我们,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否仅仅如此呢?既然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为何各各不同呢?前面谈到,各人的业力不一 样,前生前世造的业不一样,业力推动生命,而不是自己当下能够主宰。另一方面,我们死后去往哪里,也不一定。我们命运的主宰,就是自己所造的业。业有两 种,善业和恶业。一切由业力推动,由业力感招果报。如《妙法圣念处经》说:“善因生善道,非法入埿梨,傍生并鬼趣,善恶业恒随。”(卷第三)《佛说尼拘陀 梵志经》说:“观见世间一切众生,若生若灭,若好若丑,或生善趣,或生恶趣,若贵若贱,随业报应。”(卷上)我们希望后半生比现在更好,希望下一生有个好 的去处,比这一生更好,如何能得到呢?造善业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深信因果,修十善业,这是佛教的基本理论。能够避恶从善,隐恶扬善,生活中处处与人 为善,人生自然就会越来越好,下一生会更好;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天天烦恼重重,为非作歹、粗言恶语、挑拨离间,后半生就会很难过,下一生肯定会更难过。如 《佛说妙好宝车经》说:“以善为善法,修善是道场,善行作车牛,载人入福堂。以恶为恶法,恶行相缚束,生时不受戒,死则入地狱。”《佛说大集会正法经》 说:“众生作恶业,定堕地狱中,饥时吞铁丸,渴复饮铜汁。身出猛火焰,恶业故自烧,身分皆破坏,受惊怖大苦。”“众生作善法,定生善趣中,善知识会遇,劝 导修善法。发生正信解,具戒慧多闻,诸烦恼灭除,而成正等觉。”(卷第五)
在什么环境中更容易造善业呢?我们可以看到,在寺院里面,一群人在 一起有学有修,听经闻法,精进办道,大家互相赞叹、互相尊重,法喜充满,三宝地就是最好的造善业、改善生命的地方。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有年纪大的,也 有年龄小的,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彼此之间都亲如一家,和睦友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内心清净。内心清净了,就会散发出一种善业的力量,人的相貌、行为 自然就清净,别人都能感受得到你的善心善意、善举善行。如此下去,和善的氛围就会越来越浓厚,特别是许多义工菩萨任劳任怨地护持道场,护持各位刚刚进入佛 门的在家同修,这些善心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换一个地方也很难得到。这些都是我们发心的成就,只有大家共同发心造善业,凝聚善业,才能够改变我们的环境氛 围,自己也从中得到最大的受益。
好多居士说,这种内心的清净回到家里就无法保持。为什么呢?家里没有这种环境和氛围,心就发不起来,就容易起 烦恼。而到了寺院,大家很欢喜,很愿意做事,抢着去做事,不甘落后。有不少人家庭条件很优越,自己不做家务,请保姆代劳;来到寺院,他就喜欢做事,一天到 晚忙个不停,吃的是粗茶淡饭,甚至是剩饭,吃得还很开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就是因为发心的不同。
事实证明,佛法不只是理论文字,佛法是可以具体去实践、实现的,实践出来就能体会到它的好处。
佛法能让我们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你发多大的心、立多大的愿,就能成就多大的功德。人生真正的意义就在于发心。人生成就的高低,纯粹是看你的发心,靠 你的发心。发心决定造业的方向,决定造业的大小。发心是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最根本的因素。佛菩萨就是把心发到了极致———“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西方极 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无与伦比,这是如何成就的呢?是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发了四十八大愿,并经过累劫勤苦的菩萨行而成就的净土。单纯为了发这些庄严 佛国、利乐有情的大愿,法藏比丘就用了五劫的时间深入思维。在《佛说大阿弥陀经》中有如下的记述:
佛言: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 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号具足,在世教化四十二劫。尔时有大国王,闻佛说法,喜悦开悟,即弃王位,往作沙门, 号法藏比丘,高才智慧勇猛无能及者。诣彼佛所,稽首礼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偈赞佛:
如来妙色相,世间无等伦,
远胜日摩尼,火月清净水,
威神无有极,名声震十方,
皆由三昧力,精进成智慧,
持觉若溟海,深广无涯底,
无明与贪恚,冰释已无余。
从是超世间,叹仰不能已,
端如好树华,莫不爱乐者,
处处人民见,一切皆欢喜。
布施及净戒,忍辱并精进,
禅定大智慧,吾誓得此事。
一切诸恐惧,普为获大安,
过度诸生死,无不解脱者,
我至作佛时,种种如法王。
假使恒沙数,诸佛悉供养,
不如求正觉,坚勇必成就,
能使无量剎,光明普照耀,
济度越恒沙,威德谁可量。
我剎及庄严,华好独超卓,
凡欲求生者,清净安以乐,
度脱永无穷,幸佛作明证。
发愿既如是,力行无懈怠,
虽居苦毒中,忍之终不悔。
佛言:尔时法藏比丘说此偈已,复白世自在王佛言:世尊,我发无上菩提之心,愿作佛时,于十方无央数佛中为最,智慧勇猛,顶中光明照耀十方,无有穷极,所 居剎土自然七宝极明丽温柔。我化度名号,皆闻于十方无央数世界,莫有不闻知者,诸无央数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来生我剎者,悉皆菩萨声闻,其数不可 穷尽,比诸佛世界悉皆胜之,如是者宁可得否?时世自在王佛,知其智识高明,心愿广大,即为说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历劫不止,尚可见底,况人至心求道, 精进不止,何求不得,何愿不遂?时法藏比丘闻佛所说则大欢喜。佛乃选择二千一百万佛剎中,诸天人民之善恶、国土之粗妙,随其心愿悉令显现。法藏即一其心, 遂得天眼莫不彻见。
佛言:尔时法藏比丘,乃往一静处,其心寂然,俱无所著,默坐思惟,摄取彼佛剎清净之行,如彼修持。复诣佛所而白佛言:世 尊,我已摄取二千一百万佛剎所以庄严国土清净之行,愿有敷陈,惟佛听察。彼佛告言:善哉!汝可具说,诸菩萨众闻汝志愿因以警策,亦能于诸佛剎修习庄严。法 藏白言:第一愿,我作佛时,我剎中无地狱饿鬼禽畜,以至蜎飞蠕动之类,不得是愿终不作佛。第二愿,我作佛时,我剎中无妇女,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 蠕动之类,来生我剎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不得是愿终不作佛。第三愿,我作佛时,我剎中人欲食时,七宝钵中百味饮食化现在前,食已器用自然化去,不 得是愿终不作佛。第四愿,我作佛时,我剎中人,所欲衣服随念即至,不假裁缝捣染浣濯,不得是愿终不作佛。第五愿,我作佛时,我剎中自地以上至于虚空,皆有 宅宇宫殿楼阁池流花树,悉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殊胜超绝,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是香者皆修佛行,不得是愿终不作佛。第六愿,我作佛 时,我剎中人皆心相爱敬,无相憎嫉,不得是愿终不作佛。第七愿,我作佛时,我剎中人尽无淫泆瞋怒愚痴之心,不得是愿终不作佛。第八愿,我作佛时,我剎中人 皆同一善心,无…
《人生的究竟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