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十)
暇滿人身如此難得,我們得到後,應當如何認識人生的意義呢?佛 家講人生如夢,人生如幻,人生如泡影,人生如朝露。如《樂邦文類》說:“已矣乎!人生如夢,能得幾時,胡爲名利之萦留?此一報看盡兮將焉之。”(卷第五) 這有什麼含義呢?如夢,就是像做夢一樣,夢中的境界———種種的人事物、山河大地、人我是非、愛恨情仇,夢醒之後一場空。過去的昨天,對我們就如睡夢一 樣,早晨醒來,昨日如夢。今天一天的生活工作,也如同在做夢。在佛菩薩看來,凡夫愚癡迷惑,在貪瞋癡當中不知如何抉擇,隨順無明煩惱造種種的業,日複一日 的過去;睡一覺醒來,昨天就找不到了,這不是如同做夢嗎?此時很難分清楚,白天的世界是真實的,還是夜晚的世界是真實的?或者說,白天的世界是虛幻的,還 是夜晚的世界是虛幻的?換個角度看,你在睡覺的時候比較舒服呢,還是在白天做事的時候比較舒服?
人可不可以不睡覺?不可以。如果沒有修行到一 定程度,就要靠睡眠來養護身體。睡之前如果這樣思維:夜晚休息,進行體力、心力的恢複、補充,爲的是第二天能夠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發心承擔。有許多事情等 待我們去做,有許多人需要我們去幫助,我們的生命有價值,我們的生命有希望,我們有美好的明天,這樣的睡眠才有價值。
如果睡醒之後不知道要去 幹什麼,手足無措,那麼,一天乃至一生就會碌碌無爲、暗淡無光。一個人活著不知道做什麼好,不知道今天做什麼、明天做什麼,就不要說後天、下個月、明年, 更談不到下一生乃至更遠的未來了。連今天做什麼都不知道,又如何能給自己的命運做主宰?做不了主,這是很顯然的事情。爲什麼會不知道要做什麼或者不要做什 麼?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大家在家生活的時候都很忙,買菜做飯、洗衣服、看小孩等等;青年人要上學,大學畢業後要找工作、賺錢,結婚生子,買車 買房,用社會上流行的話講要“五子登科”,以對物質、財富、名利的追求爲尚。那麼,這是否就是生命的追求和目標?是否就是生命價值之所在?其中有沒有智慧 在引導?我們在做事做人的過程中有沒有覺悟?這是非常重要的,值得認真思考反省。物質財富是容易累積的,而智慧覺悟是不容易累積的。不是有了金錢就會有智 慧,片面追求物質財富,往往會走入歧途。
事實上,相當多的人把擁有物質財富、功名利祿作爲人生的目標,追求錦衣玉食、高官厚祿,錯把手段、工 具當成目的。錢財只是手段、工具,在家人若沒有錢就沒辦法生活,但這僅僅是生活必備的基本條件,而不是人生的目的,更不是生命的意義所在。如果把賺錢作爲 人生價值的取向,那麼人一生賺多少錢才能滿足?生命才算有意義?
認清這些事實,就有必要重新思考、重新認識人生,這非常重要。人生從何來、死 向何去,我們並不清楚。當然,父母養育我們,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但是否僅僅如此呢?既然每個人都是父母所生,爲何各各不同呢?前面談到,各人的業力不一 樣,前生前世造的業不一樣,業力推動生命,而不是自己當下能夠主宰。另一方面,我們死後去往哪裏,也不一定。我們命運的主宰,就是自己所造的業。業有兩 種,善業和惡業。一切由業力推動,由業力感招果報。如《妙法聖念處經》說:“善因生善道,非法入埿梨,傍生並鬼趣,善惡業恒隨。”(卷第叁)《佛說尼拘陀 梵志經》說:“觀見世間一切衆生,若生若滅,若好若醜,或生善趣,或生惡趣,若貴若賤,隨業報應。”(卷上)我們希望後半生比現在更好,希望下一生有個好 的去處,比這一生更好,如何能得到呢?造善業啊!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深信因果,修十善業,這是佛教的基本理論。能夠避惡從善,隱惡揚善,生活中處處與人 爲善,人生自然就會越來越好,下一生會更好;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天天煩惱重重,爲非作歹、粗言惡語、挑撥離間,後半生就會很難過,下一生肯定會更難過。如 《佛說妙好寶車經》說:“以善爲善法,修善是道場,善行作車牛,載人入福堂。以惡爲惡法,惡行相縛束,生時不受戒,死則入地獄。”《佛說大集會正法經》 說:“衆生作惡業,定墮地獄中,饑時吞鐵丸,渴複飲銅汁。身出猛火焰,惡業故自燒,身分皆破壞,受驚怖大苦。”“衆生作善法,定生善趣中,善知識會遇,勸 導修善法。發生正信解,具戒慧多聞,諸煩惱滅除,而成正等覺。”(卷第五)
在什麼環境中更容易造善業呢?我們可以看到,在寺院裏面,一群人在 一起有學有修,聽經聞法,精進辦道,大家互相贊歎、互相尊重,法喜充滿,叁寶地就是最好的造善業、改善生命的地方。雖然大家來自五湖四海,有年紀大的,也 有年齡小的,有出家衆,也有在家衆,彼此之間都親如一家,和睦友善。爲什麼會這樣?因爲內心清淨。內心清淨了,就會散發出一種善業的力量,人的相貌、行爲 自然就清淨,別人都能感受得到你的善心善意、善舉善行。如此下去,和善的氛圍就會越來越濃厚,特別是許多義工菩薩任勞任怨地護持道場,護持各位剛剛進入佛 門的在家同修,這些善心是用金錢買不到的,換一個地方也很難得到。這些都是我們發心的成就,只有大家共同發心造善業,凝聚善業,才能夠改變我們的環境氛 圍,自己也從中得到最大的受益。
好多居士說,這種內心的清淨回到家裏就無法保持。爲什麼呢?家裏沒有這種環境和氛圍,心就發不起來,就容易起 煩惱。而到了寺院,大家很歡喜,很願意做事,搶著去做事,不甘落後。有不少人家庭條件很優越,自己不做家務,請保姆代勞;來到寺院,他就喜歡做事,一天到 晚忙個不停,吃的是粗茶淡飯,甚至是剩飯,吃得還很開心。爲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這就是因爲發心的不同。
事實證明,佛法不只是理論文字,佛法是可以具體去實踐、實現的,實踐出來就能體會到它的好處。
佛法能讓我們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你發多大的心、立多大的願,就能成就多大的功德。人生真正的意義就在于發心。人生成就的高低,純粹是看你的發心,靠 你的發心。發心決定造業的方向,決定造業的大小。發心是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最根本的因素。佛菩薩就是把心發到了極致———“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西方極 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無與倫比,這是如何成就的呢?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爲法藏比丘時,發了四十八大願,並經過累劫勤苦的菩薩行而成就的淨土。單純爲了發這些莊嚴 佛國、利樂有情的大願,法藏比丘就用了五劫的時間深入思維。在《佛說大阿彌陀經》中有如下的記述:
佛言: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 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十號具足,在世教化四十二劫。爾時有大國王,聞佛說法,喜悅開悟,即棄王位,往作沙門, 號法藏比丘,高才智慧勇猛無能及者。詣彼佛所,稽首禮足,右繞叁匝,長跪合掌,以偈贊佛:
如來妙色相,世間無等倫,
遠勝日摩尼,火月清淨水,
威神無有極,名聲震十方,
皆由叁昧力,精進成智慧,
持覺若溟海,深廣無涯底,
無明與貪恚,冰釋已無余。
從是超世間,歎仰不能已,
端如好樹華,莫不愛樂者,
處處人民見,一切皆歡喜。
布施及淨戒,忍辱並精進,
禅定大智慧,吾誓得此事。
一切諸恐懼,普爲獲大安,
過度諸生死,無不解脫者,
我至作佛時,種種如法王。
假使恒沙數,諸佛悉供養,
不如求正覺,堅勇必成就,
能使無量剎,光明普照耀,
濟度越恒沙,威德誰可量。
我剎及莊嚴,華好獨超卓,
凡欲求生者,清淨安以樂,
度脫永無窮,幸佛作明證。
發願既如是,力行無懈怠,
雖居苦毒中,忍之終不悔。
佛言:爾時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複白世自在王佛言:世尊,我發無上菩提之心,願作佛時,于十方無央數佛中爲最,智慧勇猛,頂中光明照耀十方,無有窮極,所 居剎土自然七寶極明麗溫柔。我化度名號,皆聞于十方無央數世界,莫有不聞知者,諸無央數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來生我剎者,悉皆菩薩聲聞,其數不可 窮盡,比諸佛世界悉皆勝之,如是者甯可得否?時世自在王佛,知其智識高明,心願廣大,即爲說言:譬如大海,一人鬥量,曆劫不止,尚可見底,況人至心求道, 精進不止,何求不得,何願不遂?時法藏比丘聞佛所說則大歡喜。佛乃選擇二千一百萬佛剎中,諸天人民之善惡、國土之粗妙,隨其心願悉令顯現。法藏即一其心, 遂得天眼莫不徹見。
佛言:爾時法藏比丘,乃往一靜處,其心寂然,俱無所著,默坐思惟,攝取彼佛剎清淨之行,如彼修持。複詣佛所而白佛言:世 尊,我已攝取二千一百萬佛剎所以莊嚴國土清淨之行,願有敷陳,惟佛聽察。彼佛告言:善哉!汝可具說,諸菩薩衆聞汝志願因以警策,亦能于諸佛剎修習莊嚴。法 藏白言:第一願,我作佛時,我剎中無地獄餓鬼禽畜,以至蜎飛蠕動之類,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二願,我作佛時,我剎中無婦女,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 蠕動之類,來生我剎者,皆于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叁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欲食時,七寶缽中百味飲食化現在前,食已器用自然化去,不 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四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所欲衣服隨念即至,不假裁縫搗染浣濯,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五願,我作佛時,我剎中自地以上至于虛空,皆有 宅宇宮殿樓閣池流花樹,悉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殊勝超絕,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衆生聞是香者皆修佛行,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六願,我作佛 時,我剎中人皆心相愛敬,無相憎嫉,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七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盡無淫泆瞋怒愚癡之心,不得是願終不作佛。第八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 皆同一善心,無…
《人生的究竟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