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究竟意义
学诚
一、人生苦短业主宰,身家如寄终无常
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尤其是老年人,对于这一点的体会最明显,总会觉得时光迅速,过去的 几十年如同昨日。我们一生数十年光阴,对整个地球、宇宙来讲,非常短促,微不足道。人生不但短暂,而且痛苦。人生苦短,短说明人生无常,不知道死亡何时降临。如《法句譬喻经》说:“命如花果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从初乐爱欲,可淫入胞影,受形命如电,昼夜流难止。”(卷第四 712-01)苦,是因为生命中有太多不如意事,老病死衰种种痛苦固然是苦,这叫苦苦;我们在世间追求的种种快乐,最终都会消失,这叫坏苦;我们的生命在念念之中流转,一切都是无常的,无法自主,这叫行苦。如《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说:“三苦性者,一苦苦性,二坏苦性,三行苦性。”“复次苦苦性云何?答: 诸身所有由苦苦故苦。所以者何?依身生起老病死等种种苦故。坏苦性云何?答:如世尊说,可意朋友、可意眷属、可意境界,若变坏时,若遭毁谤陵蔑等时,发生愁叹忧苦悲恼,彼于尔时由坏苦故苦。行苦性云何?答:除苦苦性及坏苦性,诸余有漏行由行苦故苦。”(卷第五)
我们无法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也就 是说我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什么力量主宰人的命运呢?就是业力。佛教讲命运是由业决定的:前世造了做人的业,今生才能成为人。虽然大家都是人类当中的一 员,但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人生境遇乃至面貌特征都是各不相同的,娑婆世界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为何会不同?是因为各人的别业不同。如果过去善 业造得比较多,这一生果报就比较好———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相貌庄严、健康长寿等;如果过去恶业多,今生果报就比较差———社会地位低、相貌丑陋、多病短 寿等等,所有这些果报,都同我们的业力有关系。如《大乘义章》说:“知如是因受如是果,知如是果酬如是因。”(卷第二十)
如何看待人生,古今中外的人各有不同的认识。现在社会上面流传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观点,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提倡及时行乐,缺乏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心、道德感,更没有崇高的人生目标和精神追求。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呢?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私自利等烦恼会越来越重,而人性中为公利他、无私奉献的心就会被障蔽。尤其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 今天,为了获得生存的物质条件而引发的竞争,使人的自私心理得到极大的张扬,人的能力都被这种动机所扭曲,生活在畸形的心灵空间里,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 心。另外也跟人生经验有关,人到中年,经历过风风雨雨,会有一些深刻的感触,体会到诸如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等种种痛苦,很多人的心早已伤痕累累,变得 极为脆弱和敏感。“心”其实不过是“受、想、行、识”的蕴积,单纯“受”里边就蕴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痛苦,充满了忧郁和苦闷,外相上就会显得老成持重,实 际上内心竖起了厚重的城墙,丧失了生命活力。年轻时曾经有过的种种梦想,因为福德因缘的不具、智慧能力的不足而不能实现。种种挫折带来的是对人生的失望、 自信的丧失、努力的放弃,而这些负面情绪如果无法得到及时疏导和化解,就会消极遁世、借酒浇愁,消遣人生,以为宣泄。这种人生态度看似能够得到一定的自在 和快乐,其实烦恼和痛苦有增无减,就像一首诗里所说的:“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看待人生呢?庄子说:“人生如寄,”就像我们出门旅游住旅馆,住几天就走了,目的是旅游观光,或是放松身心、调节心情,不是长久居住。人生也是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如同匆匆过客,只是暂时借住。
从依报来讲,人都有一个家,这个家只是临时居住,总有一天会分离。现在社会节奏快,家庭分离的情况日益增多。有的人因死亡而分离,有的人因工作而分离, 有的人因财产矛盾而分家,有的人出国留学,有的人漂流在外,有的人因感情不和而分手……,一家人整年共住并不常见。一个人如果读大学,十几岁离开家人,长 年在外读书,毕业后到大城市找工作,跑得更远,再结婚生子,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是很少的。
事实上,即使在家里也不见得有多少快乐,常有诸多不 满。何以见得?俗话说“人人有本难念的经,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庭里的困难、痛苦和问题,讲不完道不尽,说不清道不明,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都是些 琐琐碎碎、烦烦恼恼的事情,家实在不是给我们带来真实安乐的地方。如《佛说菩萨本行经》说:“居家恩爱犹如牢狱之中,一切所有皆悉非常,三界尊贵犹如幻 化,五道生死转贸身形无有吾我。”(卷上)
从正报来讲,人的身体,也是暂时寄住。在生理结构上有骨头、肌肉、皮肤、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从 科学的观点看,人体是由铁、钙等各种物质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分别提取出来,其数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例如,把我们身体中全部的铁元素分离出来,只能做一个铁 钉。由佛教的观点看,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我们认为这个四大和合的身体就是自己,但却不能随意支配它———想让它不生病,不可能;想让它不长白发, 不可能;想让它不衰老,不可能;想让它不死亡,更不可能。小的时候,父母总是希望孩子长得快一点、胖一点,孩子学会说话、学会走路,父母就会很高兴,小孩 子也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年老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有句话说:“人到六十,过一年是一年,人到七十,过一天是一天。”这时候总会觉得来日无多,忧心忡忡。 事实上,投胎的那一刻就标志着生命的开始,从那一刻起,我们的生命就一分一秒、一小时、一天、一个月、一年……不断在减少。与其说人的寿命天天在增长,不 如说天天在减少,即使长命百岁,同样是过一天少一天。所以,既可以说生命天天在成长,也可以说天天在消亡。就像我们有一千元钱,每天花一块,手里的钱就天 天在减少,不用很久就会花光。道家认识这个道理———“人生如寄”,不仅五蕴色身会坏掉,我们的家也靠不住,终会分离。这些都是因缘和合而成,都是无常 的。
二、智慧觉悟最超胜,内圣外王利苍生
儒家如何看待人生呢?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意思是说,人与动物究竟有多 大的差别呢?似乎不太大。动物在饥饿的时候,知道找食物吃;在冷的时候,知道找地方藏身避寒;也知道逃避天敌攻击,保护自己和同类。这就说明动物同我们人 一样有知觉和感觉,它也是有情。有知觉与感觉,这是所有有情最基本的特点。
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在何处呢?人有智慧、有觉悟,智慧与觉悟是人最 超胜之处。动物的智慧与觉悟无法与人相比,动物的所有行为基本上是本能反应。动物也能够做事情:几千只蚂蚁能够大规模有组织地搬家,蜜蜂的群体生活有分工 合作,燕子、鸽子飞出去都很整齐,鸭子在河中游泳都排成队列,它们都有团队精神,能够互相依靠。但它们解决的问题很有限,更多的状况下仍是被动无奈的,只 能任人宰割。为什么会如此呢?它们是畜生,堕在三恶道,本来就是在痛苦的果报当中,无力自拔,因为没有智慧,不能觉悟。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或有 菩萨,观畜生道而为恐怖,傍生界中受愚痴报,经无量劫难出离故。”(卷第六)
那么,人到底有多少智慧,到底能不能觉悟?这是很关键的问题。如 果我们没有智慧,不能觉悟,与动物就没什么差别。如果只会吃饭睡觉,就与畜类无别了。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为欲引发毕竟乐故,若未清净修习正法, 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旁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旁生。”那么,人的智慧和觉悟表现在哪里呢?儒家讲“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 倡对内提升自己的德行,条件具足时再推己及人,治国平天下,这是他们的人生观。事实上能够做到治国平天下、当皇帝做宰相的只是个别,大多数人无法做到,但 他们追求内在生命的提升、圆成自身道德的努力的确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论语•学而篇》中谈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就把人生少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的意义都讲了出来。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青少年阶段贵 在求学。要当圣人、作君子,不只是寻章摘句、获得丰富学识而已,更重要的是学习圣人的思想和言行。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中年阶段应善交益 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四面八方来相会,一起来交流人生的经验、分享人生的体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一件非常快乐、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第三句“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老年阶段重在道德的圆成。“不愠”指的是内心不生闷气、不起烦恼。具有高尚道德的圣人、君子,即便是别人不能理解其所学,他 也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欢欢喜喜地接纳对方。少年、中年、老年这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意义。从求学、交友到道德的圆成,是儒家追求生命提升的三 个步骤。
三、如梦人生有大义,发心为本善无尽
佛家对人生是怎么看呢?首先,人身难得。我们在无始生死轮回中,曾经在恶趣中长 夜受苦,今生能够得到暇满的人身,非常希有难得,要倍加珍惜。如《大宝积经》说:“过去难思劫,循环生死轮,往来非义利,无福田养命。远离善知识,常亲近 恶友,随彼教诲转,数堕诸恶处。”(卷第四十二)《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说:“纵得人身根残缺,多千劫中受轮回,不能了知善恶门,有罪无罪果报等。若得 人身离艰苦,诸根完具善相圆,人相完具离难时,如一眼龟值浮木。”(卷第…
《人生的究竟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