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究竟意義
學誠
一、人生苦短業主宰,身家如寄終無常
人的一生很快就會過去,尤其是老年人,對于這一點的體會最明顯,總會覺得時光迅速,過去的 幾十年如同昨日。我們一生數十年光陰,對整個地球、宇宙來講,非常短促,微不足道。人生不但短暫,而且痛苦。人生苦短,短說明人生無常,不知道死亡何時降臨。如《法句譬喻經》說:“命如花果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從初樂愛欲,可淫入胞影,受形命如電,晝夜流難止。”(卷第四 712-01)苦,是因爲生命中有太多不如意事,老病死衰種種痛苦固然是苦,這叫苦苦;我們在世間追求的種種快樂,最終都會消失,這叫壞苦;我們的生命在念念之中流轉,一切都是無常的,無法自主,這叫行苦。如《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說:“叁苦性者,一苦苦性,二壞苦性,叁行苦性。”“複次苦苦性雲何?答: 諸身所有由苦苦故苦。所以者何?依身生起老病死等種種苦故。壞苦性雲何?答:如世尊說,可意朋友、可意眷屬、可意境界,若變壞時,若遭毀謗陵蔑等時,發生愁歎憂苦悲惱,彼于爾時由壞苦故苦。行苦性雲何?答:除苦苦性及壞苦性,諸余有漏行由行苦故苦。”(卷第五)
我們無法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也就 是說我們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什麼力量主宰人的命運呢?就是業力。佛教講命運是由業決定的:前世造了做人的業,今生才能成爲人。雖然大家都是人類當中的一 員,但每個人的身體條件、心理狀況、人生境遇乃至面貌特征都是各不相同的,娑婆世界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爲何會不同?是因爲各人的別業不同。如果過去善 業造得比較多,這一生果報就比較好———家庭經濟條件優越、相貌莊嚴、健康長壽等;如果過去惡業多,今生果報就比較差———社會地位低、相貌醜陋、多病短 壽等等,所有這些果報,都同我們的業力有關系。如《大乘義章》說:“知如是因受如是果,知如是果酬如是因。”(卷第二十)
如何看待人生,古今中外的人各有不同的認識。現在社會上面流傳一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觀點,一切以自我爲中心,提倡及時行樂,缺乏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心、道德感,更沒有崇高的人生目標和精神追求。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人生態度呢?一般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私自利等煩惱會越來越重,而人性中爲公利他、無私奉獻的心就會被障蔽。尤其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 今天,爲了獲得生存的物質條件而引發的競爭,使人的自私心理得到極大的張揚,人的能力都被這種動機所扭曲,生活在畸形的心靈空間裏,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爲中 心。另外也跟人生經驗有關,人到中年,經曆過風風雨雨,會有一些深刻的感觸,體會到諸如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等種種痛苦,很多人的心早已傷痕累累,變得 極爲脆弱和敏感。“心”其實不過是“受、想、行、識”的蘊積,單純“受”裏邊就蘊藏了多少不爲人知的痛苦,充滿了憂郁和苦悶,外相上就會顯得老成持重,實 際上內心豎起了厚重的城牆,喪失了生命活力。年輕時曾經有過的種種夢想,因爲福德因緣的不具、智慧能力的不足而不能實現。種種挫折帶來的是對人生的失望、 自信的喪失、努力的放棄,而這些負面情緒如果無法得到及時疏導和化解,就會消極遁世、借酒澆愁,消遣人生,以爲宣泄。這種人生態度看似能夠得到一定的自在 和快樂,其實煩惱和痛苦有增無減,就像一首詩裏所說的:“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中國傳統文化怎樣看待人生呢?莊子說:“人生如寄,”就像我們出門旅遊住旅館,住幾天就走了,目的是旅遊觀光,或是放松身心、調節心情,不是長久居住。人生也是一樣,來到這個世界上,如同匆匆過客,只是暫時借住。
從依報來講,人都有一個家,這個家只是臨時居住,總有一天會分離。現在社會節奏快,家庭分離的情況日益增多。有的人因死亡而分離,有的人因工作而分離, 有的人因財産矛盾而分家,有的人出國留學,有的人漂流在外,有的人因感情不和而分手……,一家人整年共住並不常見。一個人如果讀大學,十幾歲離開家人,長 年在外讀書,畢業後到大城市找工作,跑得更遠,再結婚生子,跟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是很少的。
事實上,即使在家裏也不見得有多少快樂,常有諸多不 滿。何以見得?俗話說“人人有本難念的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家庭裏的困難、痛苦和問題,講不完道不盡,說不清道不明,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都是些 瑣瑣碎碎、煩煩惱惱的事情,家實在不是給我們帶來真實安樂的地方。如《佛說菩薩本行經》說:“居家恩愛猶如牢獄之中,一切所有皆悉非常,叁界尊貴猶如幻 化,五道生死轉貿身形無有吾我。”(卷上)
從正報來講,人的身體,也是暫時寄住。在生理結構上有骨頭、肌肉、皮膚、五髒六腑、四肢百骸等;從 科學的觀點看,人體是由鐵、鈣等各種物質元素組成,這些元素分別提取出來,其數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例如,把我們身體中全部的鐵元素分離出來,只能做一個鐵 釘。由佛教的觀點看,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我們認爲這個四大和合的身體就是自己,但卻不能隨意支配它———想讓它不生病,不可能;想讓它不長白發, 不可能;想讓它不衰老,不可能;想讓它不死亡,更不可能。小的時候,父母總是希望孩子長得快一點、胖一點,孩子學會說話、學會走路,父母就會很高興,小孩 子也總是覺得時間過得很慢。年老的時候就不一樣了,有句話說:“人到六十,過一年是一年,人到七十,過一天是一天。”這時候總會覺得來日無多,憂心忡忡。 事實上,投胎的那一刻就標志著生命的開始,從那一刻起,我們的生命就一分一秒、一小時、一天、一個月、一年……不斷在減少。與其說人的壽命天天在增長,不 如說天天在減少,即使長命百歲,同樣是過一天少一天。所以,既可以說生命天天在成長,也可以說天天在消亡。就像我們有一千元錢,每天花一塊,手裏的錢就天 天在減少,不用很久就會花光。道家認識這個道理———“人生如寄”,不僅五蘊色身會壞掉,我們的家也靠不住,終會分離。這些都是因緣和合而成,都是無常 的。
二、智慧覺悟最超勝,內聖外王利蒼生
儒家如何看待人生呢?孟子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意思是說,人與動物究竟有多 大的差別呢?似乎不太大。動物在饑餓的時候,知道找食物吃;在冷的時候,知道找地方藏身避寒;也知道逃避天敵攻擊,保護自己和同類。這就說明動物同我們人 一樣有知覺和感覺,它也是有情。有知覺與感覺,這是所有有情最基本的特點。
人不同于動物的地方在何處呢?人有智慧、有覺悟,智慧與覺悟是人最 超勝之處。動物的智慧與覺悟無法與人相比,動物的所有行爲基本上是本能反應。動物也能夠做事情:幾千只螞蟻能夠大規模有組織地搬家,蜜蜂的群體生活有分工 合作,燕子、鴿子飛出去都很整齊,鴨子在河中遊泳都排成隊列,它們都有團隊精神,能夠互相依靠。但它們解決的問題很有限,更多的狀況下仍是被動無奈的,只 能任人宰割。爲什麼會如此呢?它們是畜生,墮在叁惡道,本來就是在痛苦的果報當中,無力自拔,因爲沒有智慧,不能覺悟。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或有 菩薩,觀畜生道而爲恐怖,傍生界中受愚癡報,經無量劫難出離故。”(卷第六)
那麼,人到底有多少智慧,到底能不能覺悟?這是很關鍵的問題。如 果我們沒有智慧,不能覺悟,與動物就沒什麼差別。如果只會吃飯睡覺,就與畜類無別了。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爲欲引發畢竟樂故,若未清淨修習正法, 僅爲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那麼,人的智慧和覺悟表現在哪裏呢?儒家講“內聖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 倡對內提升自己的德行,條件具足時再推己及人,治國平天下,這是他們的人生觀。事實上能夠做到治國平天下、當皇帝做宰相的只是個別,大多數人無法做到,但 他們追求內在生命的提升、圓成自身道德的努力的確有積極的意義和價值。例如在《論語•學而篇》中談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叁句話就把人生少年、中年、老年叁個階段的意義都講了出來。
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講青少年階段貴 在求學。要當聖人、作君子,不只是尋章摘句、獲得豐富學識而已,更重要的是學習聖人的思想和言行。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中年階段應善交益 友。有志同道合的人從四面八方來相會,一起來交流人生的經驗、分享人生的體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是一件非常快樂、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第叁句“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講老年階段重在道德的圓成。“不愠”指的是內心不生悶氣、不起煩惱。具有高尚道德的聖人、君子,即便是別人不能理解其所學,他 也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歡歡喜喜地接納對方。少年、中年、老年這叁個不同的人生階段,有著不同的意義。從求學、交友到道德的圓成,是儒家追求生命提升的叁 個步驟。
叁、如夢人生有大義,發心爲本善無盡
佛家對人生是怎麼看呢?首先,人身難得。我們在無始生死輪回中,曾經在惡趣中長 夜受苦,今生能夠得到暇滿的人身,非常希有難得,要倍加珍惜。如《大寶積經》說:“過去難思劫,循環生死輪,往來非義利,無福田養命。遠離善知識,常親近 惡友,隨彼教誨轉,數墮諸惡處。”(卷第四十二)《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說:“縱得人身根殘缺,多千劫中受輪回,不能了知善惡門,有罪無罪果報等。若得 人身離艱苦,諸根完具善相圓,人相完具離難時,如一眼龜值浮木。”(卷第…
《人生的究竟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