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基础学之佛学问答 3 (照光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杂修,即为主辅不分也。

  

  问:请问在佛法中修行什么叫易行道?什么叫难行道?

  答:佛陀的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佛陀智海中流露的甚深般若空见,这种法门被历代大德称为智者所行道(难行道);一种是佛陀悲心流露的方便之法。这是佛陀为了方便引导众生而设立的法门,虽然说这种法门是适合中下根的人修行(易行道),但并不是最究竟的。易行道之教法,如小乘、权教、以及净土等念佛法门。在大乘中一般来说都是把净土法门列为易行道,因为这个法门不用全断烦恼即可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后,蒙阿弥陀佛加持而获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之修证,终其一生即可获得等觉菩萨之果位。

  

  问:在佛教中对女性的地位如何看待?

  答:佛陀的教法最是讲究平等的。法界中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同一本体的,每一个众生的自性并没有高低贵贱、男女、老幼的差别,所以从究竟本性上来说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如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若从因果业力上来说,女性的业力要比男性更重一些,所以佛经中说:“女人五漏身,男儿七宝躯。”虽然从业力上说有如是差别,但佛教中还是平等对待女性的。正因为平等对待女性之故,佛陀才针对女性的毛病和习气制定了不同的戒律,这些戒律的制定是更慈悲女众的表现,为了真实地利益女众才会如此。在我们中国古代的佛教史上记载有好多女性修行者是具足成就的圣者,《净土圣贤录》中也记载有很多女性成就了往生极乐的道业。所以,不能因为客观上女性的业力重一些,就因此看不起女性或者诽谤女性。

  

  问:如何正确看待广结善缘这个问题?

  答:广结善缘这个问题,有好多人都认识错误了。修行者随缘与一切众生相处之时,皆以善心对待之,这样就是结善缘,而不是攀缘。好多人都把结善缘刻意地执着了,以一种攀缘的心去和别人结缘,这样就不是正确地结善缘了。而且每天到处找善事做,这样就使我们的暇满人生浪费在人天善法中,而不能成就解脱道。做善事结善缘是要在随缘中去做,而不是浪费了自己宝贵的修行时间到处找着去做。

  如能随缘随力地和众生广结善缘,则在今生或者是来世都会令自己的佛法事业更加圆满。

  

  问:请问“方便出下流”这句话在佛教里如何看待?

  答:[方便]这一词在佛教里是指为了利益众生,而行的一种善巧言说或是行为。而[方便出下流]即是指若泛滥无度地行“方便”之法,则会导致出现很多不如法的现象和行为。本来修行佛法要严格地守持戒律和清规,若真实是为了利益众生,也有一些戒律和清规是可以方便开许的。但目前的佛教界中,有很多所谓的修行人,为了获得名闻利养而无视清规戒律,不能严格律己而教他人。自己不守持清规戒律还告诉他人,说什么这是“方便”。还有本来出家人对待前来道场的居士们,也要依常住之清规来约束,可是某些出家人不敢得罪在家人,怕断了自己的供养,对在家人的要求就不严格,而且还会将这种行为说成是“方便”。所以说,这样就是由于擅自行什么方便,而引生的不如法的行为。这种不如法的行为就是所谓的“下流”。在我们佛教里虽然说不执着一切,但是要严格地守持清规戒律。

  如果一味地滥用方便,则就会出现不能律己严他的事情。

  

  问:好多修学者在一起共修时,对世间八法都很执着,而以此生起烦恼,应该如何对治?

  答:若修行者在一起修行不能守持六和敬,而以世间八法的心态在一起共修,这样只能是造业。若面对这样的事情,就要请善知识为大众开示,令他们明了自己此生最有意义的是什么。他们对世间八法很执着,是因为对轮回之过患没有究竟地认识,所以才会耽着世间八法。若要想对治世间八法就要恒时修学无常观,发起出离心。

  若是大众在一起实在是放逸得不行,那么就要远离这样的团体,如《自我教言》云:“不可去处有三种,众人聚处不可去,冤仇争处不可去,玩乐之处不可去。”

  

  问:请问何为戒、定、慧三学?

  答:“戒”全称戒律。亦名尸罗。汉意为清凉之义。因为众生在三界中受三业炎火的焚烧,无有丝毫自在。而戒律能令众生断恶向善防非止恶,故能斩断恶缘令众生置于清凉之地。戒为断粗重烦恼的利斧,久久持戒就能使我们断去粗重恶习。定为止息之意,就是止息一切妄念。但是一般来说都称为“禅定”,既是静虑止息妄念之意(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物件,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它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修行者依定力开发自性的智慧。慧:是指智慧。佛教最后的目的在于获得悟的智慧。不论三学或十无学法、六波罗蜜,均将智慧置于最后。但智慧有下列诸类︰世俗欲界的有漏智慧、初步证悟的智慧、声闻阿罗汉的智慧、辟支佛(缘觉)的智慧、菩萨种种阶段的智慧、佛最高的智慧等。而形容智慧的用语也有下列多种:慧、智慧、般若、波若、智、智慧、阇那等。修行者若不能依教法建立正见智慧,于修道中就会有很多的障碍。故此三学是佛教的纲领,不管修什么宗派都要依三学而修。

  

  问: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接受密宗的灌顶?

  答:若想求得密宗圆满的灌顶,先要对密宗具足一种如金刚般的信心,还要具足出离心和菩提心,若不具足这三种心态就得不到真实的密乘戒体,也不会得到灌顶的。在入密宗前最好先要对密宗有个了解,尤其是对密宗的戒律要了解。若不知道密宗的戒律就盲目地去灌顶,灌顶后也没有去学习密乘戒,这样就会很轻易地触犯密乘戒。触犯密乘戒若不忏悔就要堕入金刚地狱。

  另外,在求灌顶时应当观察自己对传灌顶的上师有没有信心,若没有信心最好还是不在这个上师名下灌顶。因为一旦接受某位上师灌顶后,就已经和这个上师有了师徒关系,若在没有信心的情况下结下了师徒关系,以后就很容易触犯师徒间的戒律。在密宗的三昧耶戒中,第一条就是不得打骂、诽谤、舍弃、欺辱上师,密宗弟子一旦拜了某位上师为师之后,就终身不得舍弃和打骂、诽谤、欺辱上师,若做了这样的事情就会破密乘第一条根本戒,这条戒律是最可怕的一条戒律,一旦触犯了这条戒是没有办法忏悔的,将来必然要堕金刚地狱。无论修什么法都没有办法忏悔这样的罪业。所以在求法之时先要观察上师,看自己能不能对这个上师具足信心,不具足信心就不要轻易地去求法。

  

  问:没有受持在家菩萨戒,可以看在家菩萨戒的戒本吗?

  答:可以的。因为在家菩萨戒虽然名为菩萨戒,若是以它和究竟的菩萨(梵网菩萨戒、虚空藏菩萨戒等)戒来相比,在家菩萨戒就只能算是大乘戒的基础了。有好多人说没有受这个戒,就不可以看在家菩萨戒的戒本,这样的说法在经论里没有记载和教证。一般来说不让看这个戒本就是为了遮止未受戒者,对已经受戒者观察过失而造口业。若是为了学习戒律而去看在家菩萨戒的戒本是可以的。

  

  问:请问在持戒中吃五种荤菜和饮酒犯戒吗?

  答:在戒律中的杀盗淫妄酒这五条戒若触犯了,就会有破根本戒的重罪。吃五种荤菜虽然没有直接违背戒律,但其罪过却是相当可怕,如《楞严经》卷八云:“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间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其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做佛身,来为说法,诽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渐次。”破了五条根本戒虽然罪过很重,若不忏悔就会堕入到地狱受苦,但破戒不见得就会堕入魔道,而吃五辛菜是要堕入魔道的,而最终还会堕入无间地狱。故凡是修行佛法的人,最好还是不要吃五荤菜。吃此五种菜还会在七天之内念佛、念经、念咒都没有功德。

  对于喝酒的事情,佛陀在五戒中已经很明确地将饮酒遮止了。

  

  问:佛教所讲的看破放下是不是消极的呢?

  答:佛教所讲的看破放下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这是你们自己理解错误了。佛教所说的“看破”是指看破世间那些虚妄不实的东西,为什么要看破呢?若我们不能看破世间种种幻相,我们就会被这些幻相所迷,从而不能了悟人生真谛,由不悟人生真谛之故,就会在生活中产生迷茫。世间凡夫无论是谁在面对生活之时,或多或少都会有迷茫的时候,这是因为他们被生活中的幻相迷惑了,使自己不知道活着的真意是什么。所以他们才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在生活中才会产生诸多的烦恼。只有看破了才能真正地知道人生的真谛,才能在人生中不迷茫,因此看破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所谓的“放下”即是指放下错误颠倒的思想和行为,令自己在生活中永远安住在智慧中,不被愚痴以及世间幻相所迷惑,因此放下是为了获得更精彩的人生。

  

  问:请问修学佛法是必须要依止善知识吗?据我所知,好象其它宗派不用拜依止师,只有密宗的修行者才需要依止上师,修净土宗也需要这样去依止师父吗?

  答:不管修什么法门都要有善知识的摄受,若修行无有善知识的摄受,纵然再有智慧亦不能了知佛法深意。这就如同有人问:“小孩子长大非得靠大人养活吗?”小孩子不可能自己有存活的能力,同样一个修学佛法者也不可能自悟佛法,关于这一点,龙树菩萨早就在《大智度论》中说过的。愚僧在前文中也已经讲过善知识的重要性了,因此就不再赘述了…

《佛教基础学之佛学问答 3 (照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