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基礎學之佛學問答 3 (照光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雜修,即爲主輔不分也。

  

  問:請問在佛法中修行什麼叫易行道?什麼叫難行道?

  答:佛陀的教法分爲兩種:一種是佛陀智海中流露的甚深般若空見,這種法門被曆代大德稱爲智者所行道(難行道);一種是佛陀悲心流露的方便之法。這是佛陀爲了方便引導衆生而設立的法門,雖然說這種法門是適合中下根的人修行(易行道),但並不是最究竟的。易行道之教法,如小乘、權教、以及淨土等念佛法門。在大乘中一般來說都是把淨土法門列爲易行道,因爲這個法門不用全斷煩惱即可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後,蒙阿彌陀佛加持而獲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之修證,終其一生即可獲得等覺菩薩之果位。

  

  問:在佛教中對女性的地位如何看待?

  答:佛陀的教法最是講究平等的。法界中所有一切衆生都是同一本體的,每一個衆生的自性並沒有高低貴賤、男女、老幼的差別,所以從究竟本性上來說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如經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但若從因果業力上來說,女性的業力要比男性更重一些,所以佛經中說:“女人五漏身,男兒七寶軀。”雖然從業力上說有如是差別,但佛教中還是平等對待女性的。正因爲平等對待女性之故,佛陀才針對女性的毛病和習氣製定了不同的戒律,這些戒律的製定是更慈悲女衆的表現,爲了真實地利益女衆才會如此。在我們中國古代的佛教史上記載有好多女性修行者是具足成就的聖者,《淨土聖賢錄》中也記載有很多女性成就了往生極樂的道業。所以,不能因爲客觀上女性的業力重一些,就因此看不起女性或者誹謗女性。

  

  問:如何正確看待廣結善緣這個問題?

  答:廣結善緣這個問題,有好多人都認識錯誤了。修行者隨緣與一切衆生相處之時,皆以善心對待之,這樣就是結善緣,而不是攀緣。好多人都把結善緣刻意地執著了,以一種攀緣的心去和別人結緣,這樣就不是正確地結善緣了。而且每天到處找善事做,這樣就使我們的暇滿人生浪費在人天善法中,而不能成就解脫道。做善事結善緣是要在隨緣中去做,而不是浪費了自己寶貴的修行時間到處找著去做。

  如能隨緣隨力地和衆生廣結善緣,則在今生或者是來世都會令自己的佛法事業更加圓滿。

  

  問:請問“方便出下流”這句話在佛教裏如何看待?

  答:[方便]這一詞在佛教裏是指爲了利益衆生,而行的一種善巧言說或是行爲。而[方便出下流]即是指若泛濫無度地行“方便”之法,則會導致出現很多不如法的現象和行爲。本來修行佛法要嚴格地守持戒律和清規,若真實是爲了利益衆生,也有一些戒律和清規是可以方便開許的。但目前的佛教界中,有很多所謂的修行人,爲了獲得名聞利養而無視清規戒律,不能嚴格律己而教他人。自己不守持清規戒律還告訴他人,說什麼這是“方便”。還有本來出家人對待前來道場的居士們,也要依常住之清規來約束,可是某些出家人不敢得罪在家人,怕斷了自己的供養,對在家人的要求就不嚴格,而且還會將這種行爲說成是“方便”。所以說,這樣就是由于擅自行什麼方便,而引生的不如法的行爲。這種不如法的行爲就是所謂的“下流”。在我們佛教裏雖然說不執著一切,但是要嚴格地守持清規戒律。

  如果一味地濫用方便,則就會出現不能律己嚴他的事情。

  

  問:好多修學者在一起共修時,對世間八法都很執著,而以此生起煩惱,應該如何對治?

  答:若修行者在一起修行不能守持六和敬,而以世間八法的心態在一起共修,這樣只能是造業。若面對這樣的事情,就要請善知識爲大衆開示,令他們明了自己此生最有意義的是什麼。他們對世間八法很執著,是因爲對輪回之過患沒有究竟地認識,所以才會耽著世間八法。若要想對治世間八法就要恒時修學無常觀,發起出離心。

  若是大衆在一起實在是放逸得不行,那麼就要遠離這樣的團體,如《自我教言》雲:“不可去處有叁種,衆人聚處不可去,冤仇爭處不可去,玩樂之處不可去。”

  

  問:請問何爲戒、定、慧叁學?

  答:“戒”全稱戒律。亦名屍羅。漢意爲清涼之義。因爲衆生在叁界中受叁業炎火的焚燒,無有絲毫自在。而戒律能令衆生斷惡向善防非止惡,故能斬斷惡緣令衆生置于清涼之地。戒爲斷粗重煩惱的利斧,久久持戒就能使我們斷去粗重惡習。定爲止息之意,就是止息一切妄念。但是一般來說都稱爲“禅定”,既是靜慮止息妄念之意(止他想,系念專注一境,正審思慮)、思惟修習、棄惡(舍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功德叢林(以禅爲因,能生智慧、神通、四無量等功德)。寂靜審慮之意,指將心專注于某一物件,極寂靜以詳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狀態。禅爲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對象則各異。禅及其它諸定,泛稱爲禅定;又或以禅爲一種定,故將修禅沈思稱爲禅思。修行者依定力開發自性的智慧。慧:是指智慧。佛教最後的目的在于獲得悟的智慧。不論叁學或十無學法、六波羅蜜,均將智慧置于最後。但智慧有下列諸類︰世俗欲界的有漏智慧、初步證悟的智慧、聲聞阿羅漢的智慧、辟支佛(緣覺)的智慧、菩薩種種階段的智慧、佛最高的智慧等。而形容智慧的用語也有下列多種:慧、智慧、般若、波若、智、智慧、阇那等。修行者若不能依教法建立正見智慧,于修道中就會有很多的障礙。故此叁學是佛教的綱領,不管修什麼宗派都要依叁學而修。

  

  問:以什麼樣的心態去接受密宗的灌頂?

  答:若想求得密宗圓滿的灌頂,先要對密宗具足一種如金剛般的信心,還要具足出離心和菩提心,若不具足這叁種心態就得不到真實的密乘戒體,也不會得到灌頂的。在入密宗前最好先要對密宗有個了解,尤其是對密宗的戒律要了解。若不知道密宗的戒律就盲目地去灌頂,灌頂後也沒有去學習密乘戒,這樣就會很輕易地觸犯密乘戒。觸犯密乘戒若不忏悔就要墮入金剛地獄。

  另外,在求灌頂時應當觀察自己對傳灌頂的上師有沒有信心,若沒有信心最好還是不在這個上師名下灌頂。因爲一旦接受某位上師灌頂後,就已經和這個上師有了師徒關系,若在沒有信心的情況下結下了師徒關系,以後就很容易觸犯師徒間的戒律。在密宗的叁昧耶戒中,第一條就是不得打罵、誹謗、舍棄、欺辱上師,密宗弟子一旦拜了某位上師爲師之後,就終身不得舍棄和打罵、誹謗、欺辱上師,若做了這樣的事情就會破密乘第一條根本戒,這條戒律是最可怕的一條戒律,一旦觸犯了這條戒是沒有辦法忏悔的,將來必然要墮金剛地獄。無論修什麼法都沒有辦法忏悔這樣的罪業。所以在求法之時先要觀察上師,看自己能不能對這個上師具足信心,不具足信心就不要輕易地去求法。

  

  問:沒有受持在家菩薩戒,可以看在家菩薩戒的戒本嗎?

  答:可以的。因爲在家菩薩戒雖然名爲菩薩戒,若是以它和究竟的菩薩(梵網菩薩戒、虛空藏菩薩戒等)戒來相比,在家菩薩戒就只能算是大乘戒的基礎了。有好多人說沒有受這個戒,就不可以看在家菩薩戒的戒本,這樣的說法在經論裏沒有記載和教證。一般來說不讓看這個戒本就是爲了遮止未受戒者,對已經受戒者觀察過失而造口業。若是爲了學習戒律而去看在家菩薩戒的戒本是可以的。

  

  問:請問在持戒中吃五種葷菜和飲酒犯戒嗎?

  答:在戒律中的殺盜淫妄酒這五條戒若觸犯了,就會有破根本戒的重罪。吃五種葷菜雖然沒有直接違背戒律,但其罪過卻是相當可怕,如《楞嚴經》卷八雲:“是諸衆生,求叁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間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其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消。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叁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做佛身,來爲說法,誹毀禁戒,贊淫怒癡。命終自爲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爲第一增進漸次。”破了五條根本戒雖然罪過很重,若不忏悔就會墮入到地獄受苦,但破戒不見得就會墮入魔道,而吃五辛菜是要墮入魔道的,而最終還會墮入無間地獄。故凡是修行佛法的人,最好還是不要吃五葷菜。吃此五種菜還會在七天之內念佛、念經、念咒都沒有功德。

  對于喝酒的事情,佛陀在五戒中已經很明確地將飲酒遮止了。

  

  問:佛教所講的看破放下是不是消極的呢?

  答:佛教所講的看破放下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這是你們自己理解錯誤了。佛教所說的“看破”是指看破世間那些虛妄不實的東西,爲什麼要看破呢?若我們不能看破世間種種幻相,我們就會被這些幻相所迷,從而不能了悟人生真谛,由不悟人生真谛之故,就會在生活中産生迷茫。世間凡夫無論是誰在面對生活之時,或多或少都會有迷茫的時候,這是因爲他們被生活中的幻相迷惑了,使自己不知道活著的真意是什麼。所以他們才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在生活中才會産生諸多的煩惱。只有看破了才能真正地知道人生的真谛,才能在人生中不迷茫,因此看破是爲了更好地生活。而所謂的“放下”即是指放下錯誤顛倒的思想和行爲,令自己在生活中永遠安住在智慧中,不被愚癡以及世間幻相所迷惑,因此放下是爲了獲得更精彩的人生。

  

  問:請問修學佛法是必須要依止善知識嗎?據我所知,好象其它宗派不用拜依止師,只有密宗的修行者才需要依止上師,修淨土宗也需要這樣去依止師父嗎?

  答:不管修什麼法門都要有善知識的攝受,若修行無有善知識的攝受,縱然再有智慧亦不能了知佛法深意。這就如同有人問:“小孩子長大非得靠大人養活嗎?”小孩子不可能自己有存活的能力,同樣一個修學佛法者也不可能自悟佛法,關于這一點,龍樹菩薩早就在《大智度論》中說過的。愚僧在前文中也已經講過善知識的重要性了,因此就不再贅述了…

《佛教基礎學之佛學問答 3 (照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