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集二(竺摩長老)

  佛學問答集二

  竺摩長老

  小序

  佛法浩如煙海,叁藏十二部經典,窮一生的時間鑽研,也未必能窺其堂奧。所以有些人,對著佛海,望洋興歎!有一些佛教徒,則視學佛爲畏途。其實佛理雖深,並不難解,其難解的部份,只不過是那些趨向理論化的佛學,或各宗玄奧的宗義而已。但我們的興趣,還不光是研究理論;還注重實際修持,把佛法適合現實人生需要的部份,應用在食飯穿衣之日常生活及思想觀念中來,使生活與佛法打成一片,與佛法相應,那麼你所走的路線,便已合于佛法的正道了。

   「佛學問答」不是一本談玄說妙的深奧法理,而是從一些學佛者於其研修佛法峙,所發生的一些問題,提出向竺公上人請求開示;上人以淺白之文體爲答,務使初學佛者易于了解。所以彙集成冊,實爲一本非常實用的學佛手冊。佛經中有很多問題,都是由當時一些弟子在研修時提出,經佛陀詳細開示而記錄下來的。因此,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討論,或請求開示,是非常需要的。佛陀在快要涅槃時,亦曾關心地告諸弟子說:「諸比丘!若心中於佛法僧正道等有所疑惑,即當谘詢,不應於後悔責說:當面對導師時,我等未能親向如來谘詢!』由此可見佛陀在經論中,是非常注重及鼓勵弟子們對疑惑之處,應即提出谘詢,勿錯過時機!

   竺公導師,熱心法化,悲智充滿,以大智故常恒滋養道念,以大悲故弘法普利衆生,恒轉*輪,不遺余力。除住持叁慧講堂道場,每周六講經開示外,又長大馬佛學院,培養青年,造就未來佛教龍象。更經常來往星馬各地,乃至遠度重洋,飛錫澳洲、美國等地弘揚佛法。實踐大乘佛教行者之職責,以「利生爲事業,弘法爲家務」。余時更爲佛教信衆,解答佛學問題。現在這些佛學問答之存稿,經年來堆積盈箧。除了一部份曾于一九六六年已抽出在香港出版「佛學問答」第一輯,後又再版兩次之外,余稿存下至今尚待整理。惟因竺公弘法事忙,無暇顧及,於是便委托本印經委員會,將余稿整理,另有此「佛學問答」第二輯之出版。尚有余稿,俟不久更添多新稿時,當再出第叁輯耳。願在本印經委員會同人合作下,以期達成竺公師尊弘法利生之一部份願望!

  

   佛紀二五二二年、即公曆一九七九年五月衛塞節

   槟城慧堂印經委員會謹識

  

  一、答南大黃女士六則

  

  問一:佛是甚麼?

  答一:佛是由人修養到學德具足,人格圓滿的聖者。得大智慧,洞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起大慈悲拯援沈迷不覺的凡夫。難行能行,難舍能舍,忍不可忍,乃名爲佛。

  問二:宗教,哲學是否是虛無缥缈的東西?

  答二:易系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宗教,哲學,屬於無形的學問;科學技藝實業等都屬於有形的學問。宗教哲學既是無形的形而上學,自不免感到空洞無物,虛無缥缈;但佛法在形式上雖屬於宗教哲學,而在理論上卻是超越宗教哲學的。因佛法的真理,有一體的兩面,即是真空和妙有。所謂「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自其空的一面看,似感空理空論,有一般宗教哲學虛無缥缈的感覺;但自其不空方面觀察,則真空而不空,法法皆備,所謂「無盡空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不是空洞無物的。同時佛教是可實踐證驗的學問,在未修證之前,玄妙難測,好似虛無缥 缈,一旦實證體驗,便知不是空洞無物的東西。

  問叁:人的智慧有差異,對於佛學的領悟力有偏差,誤解佛理,會産生甚麼後果?

  答叁:誤解佛理,在思想上容易産生不正的知見;若由這種不正的知見思想而形諸言論行爲,則要受惡報。但這惡報是自作自受,與一般宗教「受最高主宰神的審判與處罰」,意味完全不同。

  問四:佛教與性靈有沒有關系?

  答四:佛陀菩提樹下悟道,悟知衆生皆有佛性,有佛性的皆可作佛,但衆生爲妄想煩惱所迷,不知自己具有佛性。這佛性,接近你所提到的性靈;但佛教所說的性靈,是每人自己本性具有的,不如其他宗教所說的靈魂,魂是自己的,靈是神給的。故佛教誡人「不昧己靈」,「不負己靈」。如果靈是神給的,自己只是一個沒有靈的魂,那就等於抹煞自己,把自己變成無主的遊魂了。

  問五:善男信女所求之佛水,據說能治百病,何故?

  答五:佛教中人有常持大悲咒水,有求咒水治病的。這是宗教上的靈感作用,在於誠則靈,不誠則不靈;如果持咒功力深,又誠懇,則發生靈感的效力,可以治病,亦不足爲奇。

  問六:持戒是爲了追尋永

  真我?還是爲了要得到宇宙最高主宰判決死後能升天堂?

   答六:佛教的要義在闡明人生宇宙的萬物,都是緣起性空,無我無法,否認有一個真我,也否認了有一個能操縱、生殺我們的宇宙真宰;所以持戒去惡,只爲了自己要洞明人生的真相,宇宙的正理,循著這正理,尋求解脫的樂趣而已。

  

  二、答林心儀居士六則

  

   問一:何謂元神?元神怎樣解?

   答一:元神,淺白地說,是指原始精氣所聚的生命。在道家,以人之靈魂爲元神,故有「得浩氣之門,所以收其根,如元神之舍,所以收其光」之說。在佛教,呼爲阿賴耶識,爲無始以來生命開始之根元;但這是指虛妄循回的生命,不是真心本體的生命,而被人錯認爲靈魂,故說:「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爲錯認作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

   問二:在一個人的軀體是否另有一個元神?而元神是真正之我否?

   答二:寄存於凡夫的軀體,被凡夫認爲元神或識神的,就是第八阿賴耶識,爲虛妄生命的個體,也是虛妄生命的來源,不是生命的真我,生命的真我,是指真心本體的慧命;此乃無我之我,體遍十方,量周沙界。

   問叁:當禅定中是否有元神出遊之事?

   答叁:當初修禅定入門之時,確有識神出遊之事,即世俗謂之「靈魂脫殼」;但這仍是虛妄境界,要到心境如一,物我兩忘,才與慧命的真體相應。

   問四:元神與中陰身有甚麼分別?不同處何在?

   答四:在禅定中出遊的識神(即俗謂元神),與人死後脫體的中陰身是同一個東西,所不同的是在禅定中出現的神識,因有禅定功力,其境界是清明的,而人死後的中陰身,其境界多數是迷糊的。

   問五:當禅定修鏈到相當工夫,與自身距離的事物是否可以明察秋毫?

   答五:它能發通,這種功能是有的;不過是否明察秋毫,或者觀察不清,是憑定功的深淺而判別的,功深則清明,功淺則不明察。

   問六:怎樣可以避開世間一切是是非非?如此避開是否是對的?

   答六:古德嘗以「是非日日有,不聽自然無」,或「是非以不辯爲解脫」教訓後學,可能是因是非愈聽愈多,越想躲避越避不了。不過是非也要看甚麼是非?若爲人生正理,宇宙真相之诤的是非,那就要面對現實,非诤不可,逃避是喪失了自己的責任;若是普通的人我是非,甚至無聊的是非,那就爭也沒有價值,不爭也不會有人說你消極。「是非只因多開口,煩惱皆爲強出頭」,這兩句話,就是爲不值得爭而爭的是非,下了一個警告。

  叁、答陳義孝居士一則

  

  問:佛經上說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今倒駕慈航普度衆生。請問何以不現佛身度生,而要以菩薩的身份度生?現佛身不是也一樣可以度衆生嗎?

  答:這有幾個原因:一、觀音雖本是古佛,而現在在迹上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補處大士,即等覺菩薩:二、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爲一個化佛的教區,沒有兩個教主,今此世界釋迦化佛爲教主,故他佛不現佛相,只以菩薩身分來助揚佛化;叁、菩薩在當機、常隨、結緣等叁種聽法衆中爲「影響衆」,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扶持」,此千佛皆示現菩薩爲影響衆,衛護此一教主的教法,好比現代支持一國總統的「影子內閣」的意味。亦如「牡丹雖好,全仗綠葉扶持」,相得益彰,如果統現佛身,便像只有牡丹,沒有了綠葉,就無適當的陪襯了;四、釋迦過去世未成佛前,發心修菩薩道時,曾在觀音古佛座下,做過苦行弟子,故今釋迦成佛,觀音古佛亦示現菩薩弟子的身份,爲釋迦佛法服務,以顯佛佛道同,平等無殊。梵網經說:釋迦佛來此娑婆世界現身說法已有八千次;那麼釋迦何嘗不是古佛再來呢?佛法的境界不可思議,是非凡情所能盡量測度的!

  

  四、答星洲黃普宜居士八則

  問一:發心欲爲教傳布真理,自度度人,怎樣才能成功呢?

  答一:先研究教義,充實自己;並實踐教行,堅固信念;然後才能方便度人,有望獲得成就。

  問二:歸依了叁寶是否必定要食素?外人常說「心好就不必拜佛食素」,咱們應怎樣向他們解釋?

  答二:皈依了叁寶,能食素戒殺,養成仁慈之心固佳,但不食素,亦無妨礙。若進一步受持五戒,則宜食素。心好,屬於意業;拜佛食素,是身口二業行爲上的實際表現;同是善業,而爲善程度的深淺,就有所分別了。你說心好,你不表現出來,誰個相信你心好;同時表現的善行很多,拜佛表敬,食素表慈,不過是許多善行中之一二種罷了。

  問叁:佛教徒應該怎樣來慶祝盂蘭勝會?盂蘭會是何意義?

  答叁:盂蘭盆會,規定每年七月半舉行,有一定的儀式和規定,凡做盂蘭會的寺院,印有儀規可供參考。盂蘭的意義爲「救倒懸」。如一個人倒挂著很痛苦,等待佛法去解救他。目連尊者的母親,在生悭貪,死墮餓鬼,苦如倒 懸。目連神力,亦難救度,乃求救於佛;佛說其母業障深重,非他一人力所奈何,須於七月十五「僧自恣日」,即「佛喜歡日」,用盂蘭盆,廣修供養於得 道聖僧,仗十力聖僧之力,才能救度。這便是盂蘭盆供的來源。

  問四:拜佛菩薩除了用香、花、清茶、佳果外,是否必須用紙錠?

  答四:不必用紙錠,紙錠及燒衣等是民間習用拜鬼神的,佛菩薩不是…

《佛學問答集二(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