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有愛染固可以快樂一時,但是暫有還無,不能長久的,而且亦有樂極生悲,因此造下的業因,又會給來生招感到生、老、病、死的苦報。所以世間愛情雖好(迷於貪愛的人,自然是認爲好的),終歸痛苦的,不足取法;可取法的愛,是佛菩薩聖人那種清淨的愛,人我不分,怨親平等。但是愛情修養到了那種程度,已不叫愛情,叫做慈悲了。慈悲才是博愛、普愛;世間那種你我所貪的愛情,是一種私愛、偏愛,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愛。那麼你們何必如此看重這種貪愛,害怕沒有了這種愛染,個個都剃光頭變成了和尚尼姑,真是杞人憂天了!事實上人類也沒有個個都斷了愛情的可能,如果人類真的都無貪染的愛情,那麼「滿街都是菩薩,個個都是聖人」了,大家過著真正博愛的生活,那時你還怕甚麼每個人都成和尚,世界就絕了種了嗎?
廿叁、答蔡雲居士叁問
問一:有人向我說:「家中安了佛祖,不安天神與地主,就等於沒有安置一樣」,對嗎?
答一:不對!須知佛陀福慧圓滿,有大威德,不是普通鬼神可比。有安置佛祖的地方,一切天神地只自然會來衛護,安不安他的位置是無需要的。每見俗人佛堂安了佛祖又安大伯公、九皇爺、瑤池王母、孫猴子、白象神等,滿天神佛,拉拉雜雜,甚至有把佛祖或觀音放在旁邊,把那些蛇神牛鬼之類供在中間,那都是神佛不分者的迷信所爲,你是有知識的人,應要提高警覺,注重智信,不必聽了那些不見經傳的俗話,亂了自己的心意。
問二:多謝大師的教誨,學佛的目的在「離苦得樂,得大解脫,獲大自在」;不過在我仔細想來,這是不容易做到的!因爲一個有人性的人,常爲痛苦的人們設想,解救他人的苦難,自己那裏來「得大解脫,獲大自在」呢?佛教教人如何追尋「解脫與自在」,其實教徒常常舉行法會,祈求世界和平,國泰民安;這作法顯然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那「解脫與自在」,又如何能得到呢?
答二:學佛的目的,的確在求離苦得樂,解脫自在,但在學佛者的本身,自有兩種不同作法;一種人是自己先由修養成功,斷惑(煩惱)證真(涅槃),得大解脫與自在,然後乘願再來,爲悲慘的人們設法解救。這是自己先得解脫自在,再來爲人們謀解脫自在。另有一種學佛者,奮發大心,悲天愍人,一邊自修,一邊救人,或自苦未救,先救人苦,即如你說的「先憂後樂」者,爲了他人的解脫自在,把自己的解脫自在放在後面。這兩種人的修法同樣有價值,所不同的是一者先自解脫而後解脫他人;二者先解脫他人,然後解脫自己。這樣,兩者學佛都有解脫自在,離苦得樂的日子,誰說沒有「解脫與自在」呢?
問叁:佛教雖說「離苦得樂」,但我卻以爲能夠離苦就夠,不必要樂;或能夠得到「不苦不樂」,也就好了,不知大師以爲如何?
答叁:你以爲離苦不易,但求能離苦也夠滿足了,何必再要樂?這想法也是不錯的,不過理論是理論,事實還是事實;能離苦,自然得樂,如苦仍在,何來快樂?反過來說,若是得樂,必已離苦,苦如離了,自然有樂。因此,苦樂是相對的,如暗去明來,暗在明失,是自然的趨勢,決無明暗同時,苦樂俱在的理由,故你說的「不苦不樂」,走中間路線,事實上恐走不通,只是你天真的想法而已。況佛教說有煩惱生死的纏縛爲苦,無煩惱生死的解脫爲樂。世間有漏染汙爲苦,出世清淨無漏爲樂,凡夫是苦,聖人是樂,都是相對的,不是苦便是樂,不是樂便是苦,決不是兩者同時並存的,故你以「不苦不樂」滿足,雖屬平心之論,只恐這種境界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呢!
廿四、答心都居士叁則
問一:普門品講話中說:觀世音的觀是能觀之智,世音是所觀之境,怎解?
答一:菩薩度生,觀機說法,能觀的智心在於菩薩;所觀的境界
對象,在於衆生的機宜。今言菩薩救苦,觀到或聽到(菩薩六根互用,境界無礙,耳能觀,眼亦能聽)世間衆生叫苦求救的音聲,就尋聲救苦,使其得到解脫。
問二:經中有「示現五種劫故,所謂一夜,二晝,叁月,四時,五年」,此五種爲何名劫?
答二:梵語「劫波」,華言「時分」,即是時間長短可分五種,一晝夜是短時,一年是較長的時間。菩薩方便度生,隨機所欲,示現時間長短不定。
問叁:如何是「生心無住」?
答叁:語出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住是住著,執著,貪著。凡是執著而生的心,都是凡夫妄想分別的染汙心;要修養到從無所住著處而生的心,才是聖者無執清淨的用心。「生心無住」,反過來就「無住生心」,也即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爲大乘行者修持用心所應注意之點。
廿五、答趙燕仁者四問
問一:地藏菩薩誓願弘深,爲衆生勤勞不息,使我感動到流淚。經中謂以香華、衣服、飲食、玩具等物供養,是否指人間的飲食衣服等物?如何供養?在家中安置地藏菩薩像?或到寺裏供養?儀式怎樣?
答一:因我們生在人間,供養菩薩之物,自然指人間的衣物,珍馐飲食。家中有安置菩薩,便在家中供養,否則應將飲食供品送到佛堂供養。儀式簡單,擺好供品,點香頂禮叁拜,念供養的經咒,一遍或叁遍,如不識念經咒,跪下致詞禱祝,禱畢,再叁頂禮便可。
答二:即此叁七日中,便已限定時間。行者應在此叁七日內,於行佳坐臥四威儀之中,至誠懇切的念,或朗誦,或默念,專心一致,才易見效。能念到一心不亂的境地,自然更爲難得。
問叁:還末皈依,亦末受戒,於十齋日中念地藏經,及定初二、四、六、十雙數日念大悲咒,單日念金剛經,而不定時,或早或晚,如此念法是否有功德?效力如何?要回向法界衆生否?
答叁:能照經中規定,於十齋日念地藏經,甚好,亦易見效。雙日念咒、單日念經,亦無不可。凡念經念咒,念一句有一句的功德,一部有一部的功德,應信而不疑,方見效力快,不定時,效力較慢,並非沒有功德。念金剛經,至好早晚定時,如因工作關系,難以定時,亦無妨。回向法界衆生,功德更大。如一杯水倒入大海,即成普遍性的大水。
問四:每天廿四小時,只有早晚留些少時間看佛書,沒有時間坐禅,可否開示更好學法之途徑?
答四:若欲靜坐,在晚上臨睡前和晨早睡醒後,就在床上坐一刻,或夜中醒來坐多少時侯,坐到倦時再睡。如此常做工夫,方可到達定境。古德雲:「若能靜坐一須臾,勝造
七寶塔」。故如靜坐時得法,時間雖少,得益實大;蓋靜坐屬於理觀,理通則功用普遍,比之造塔之事相福德,離多仍有限量,不可同日而語。然默念佛號,或較短的經咒,雖在大庭廣衆工作,亦不礙於事,不礙於人,何妨行之!所謂「經商學佛兩無妨」,則做其他工作,亦不妨礙學佛修行,神而明之,自得其道。
廿六、答水生先生叁則
問一:農夫耕種翻泥除草難免殺到蟲類;普通人洗米洗菜有時會浸死一些蟲類;掃地有時會將螞蟻掃死;如此,普通人要持不殺戒,豈不是很困難嗎?
答一:農夫與普通人未受五戒,則談不到戒殺;若已受五戒之殺戒,則須注意以免傷殺有生命的動物,不可明知故犯;但如耕種,掃地,傷害生命,出其不意,律有「不知不犯」之明文,若知而故意去犯,有意殺它,即成犯罪。洗米洗菜,持戒之人,宜眼看手洗,眼看見有蟲類,提起丟在草地,任它自己去求生路,則亦無犯。或有措手不及,而遭傷害,亦應慚愧纖悔,或誦往生神咒,冀其度脫,即不傷慈心,不算違犯。
問二:假如一個耳聾之人,在他耳末聾前,從未聽過佛法,並不知有「往生極樂淨土」這回事;則他到臨終時,善知識要向他開示念佛往生,也是沒辦法的,那麼這種人豈不是沒福往生西方淨土了嗎?
答二:念佛往生,說易甚易,所謂「不用叁只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即不必你叁大阿僧只劫勤苦廣修福慧,只要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大字洪名,便可以創出另有天地的淨土了;然而說難亦很難,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耳聾之人,在「學佛的八難」中爲「盲聾啞難」,即聾子聽不到,啞子念不出,是他們自己過去造的罪業障住,且平時都不知道念佛,你想他臨終能聽知善知識的教導,能多念佛往生,也就大難了;不過佛經也有說過,一個人臨終能遇到善知識開導助念,必定過去已有種善根種子,平時雖被耳聾之業力所覆障,不聞不知;但到臨終時遇善知識的增上助緣之力,善根「種子」發生「現行」(起作用),可能亦會領解念佛向善的意念,只此一念善念,亦可有往生的希望,因爲臨終難得善友,他能得到呀!平常有生來聾啞之人,甚麼都未聞未知,但我們舉手示意的動作,他能懂得,亦是司空見慣;那麼你能斷定他平時看見了佛像,見人禮佛,口動念佛,他都不懂是甚麼意思嗎?而且亦有跟人合掌禮佛的。即憑這點,亦不能斷定其完全不懂,或臨終遇善知識開導,便無緣往生。況人雖因業障各別,六根具缺不同,而其同一的佛性靈覺並未失去,這也足證明臨終遇緣,善念一生,亦不無別出乾坤的機會了。
問叁:藥師經中有說:「曼殊室利!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爲彼病人,常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如果病苦者要達到這種目的,是否要有這樣的條件:倘是作惡的人要有悔過之心,要有信心,要有常服所持之咒水,要不是定業?
答叁:經中只說用食,或藥,或無蟲水咒後服食除病,說的是病人,並未說是惡人。信心當然是要的,病者若無敬信之心,效力就差。咒百八遍,服食除病,如屬業深病重,再咒百八遍服食。好了就算,也沒有說到「常服所持之咒水。」定業,是難免的;但以咒力,方可免除。如瑜伽念誦中說:「定業不可轉,叁昧加持力,無始諸障難,一切皆消滅。」這是破定業真言,由持咒與法相應而得定水,則一切罪愆,皆可洗滌淨盡了…
《佛學問答集二(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