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有爱染固可以快乐一时,但是暂有还无,不能长久的,而且亦有乐极生悲,因此造下的业因,又会给来生招感到生、老、病、死的苦报。所以世间爱情虽好(迷於贪爱的人,自然是认为好的),终归痛苦的,不足取法;可取法的爱,是佛菩萨圣人那种清净的爱,人我不分,怨亲平等。但是爱情修养到了那种程度,已不叫爱情,叫做慈悲了。慈悲才是博爱、普爱;世间那种你我所贪的爱情,是一种私爱、偏爱,不登大雅之堂的小爱。那么你们何必如此看重这种贪爱,害怕没有了这种爱染,个个都剃光头变成了和尚尼姑,真是杞人忧天了!事实上人类也没有个个都断了爱情的可能,如果人类真的都无贪染的爱情,那么「满街都是菩萨,个个都是圣人」了,大家过著真正博爱的生活,那时你还怕甚么每个人都成和尚,世界就绝了种了吗?
廿三、答蔡云居士三问
问一:有人向我说:「家中安了佛祖,不安天神与地主,就等於没有安置一样」,对吗?
答一:不对!须知佛陀福慧圆满,有大威德,不是普通鬼神可比。有安置佛祖的地方,一切天神地只自然会来卫护,安不安他的位置是无需要的。每见俗人佛堂安了佛祖又安大伯公、九皇爷、瑶池王母、孙猴子、白象神等,满天神佛,拉拉杂杂,甚至有把佛祖或观音放在旁边,把那些蛇神牛鬼之类供在中间,那都是神佛不分者的迷信所为,你是有知识的人,应要提高警觉,注重智信,不必听了那些不见经传的俗话,乱了自己的心意。
问二:多谢大师的教诲,学佛的目的在「离苦得乐,得大解脱,获大自在」;不过在我仔细想来,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一个有人性的人,常为痛苦的人们设想,解救他人的苦难,自己那里来「得大解脱,获大自在」呢?佛教教人如何追寻「解脱与自在」,其实教徒常常举行法会,祈求世界和平,国泰民安;这作法显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那「解脱与自在」,又如何能得到呢?
答二:学佛的目的,的确在求离苦得乐,解脱自在,但在学佛者的本身,自有两种不同作法;一种人是自己先由修养成功,断惑(烦恼)证真(涅槃),得大解脱与自在,然後乘愿再来,为悲惨的人们设法解救。这是自己先得解脱自在,再来为人们谋解脱自在。另有一种学佛者,奋发大心,悲天愍人,一边自修,一边救人,或自苦未救,先救人苦,即如你说的「先忧後乐」者,为了他人的解脱自在,把自己的解脱自在放在後面。这两种人的修法同样有价值,所不同的是一者先自解脱而後解脱他人;二者先解脱他人,然後解脱自己。这样,两者学佛都有解脱自在,离苦得乐的日子,谁说没有「解脱与自在」呢?
问三:佛教虽说「离苦得乐」,但我却以为能够离苦就够,不必要乐;或能够得到「不苦不乐」,也就好了,不知大师以为如何?
答三:你以为离苦不易,但求能离苦也够满足了,何必再要乐?这想法也是不错的,不过理论是理论,事实还是事实;能离苦,自然得乐,如苦仍在,何来快乐?反过来说,若是得乐,必已离苦,苦如离了,自然有乐。因此,苦乐是相对的,如暗去明来,暗在明失,是自然的趋势,决无明暗同时,苦乐俱在的理由,故你说的「不苦不乐」,走中间路线,事实上恐走不通,只是你天真的想法而已。况佛教说有烦恼生死的缠缚为苦,无烦恼生死的解脱为乐。世间有漏染污为苦,出世清净无漏为乐,凡夫是苦,圣人是乐,都是相对的,不是苦便是乐,不是乐便是苦,决不是两者同时并存的,故你以「不苦不乐」满足,虽属平心之论,只恐这种境界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呢!
廿四、答心都居士三则
问一:普门品讲话中说:观世音的观是能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怎解?
答一:菩萨度生,观机说法,能观的智心在於菩萨;所观的境界
对象,在於众生的机宜。今言菩萨救苦,观到或听到(菩萨六根互用,境界无碍,耳能观,眼亦能听)世间众生叫苦求救的音声,就寻声救苦,使其得到解脱。
问二:经中有「示现五种劫故,所谓一夜,二昼,三月,四时,五年」,此五种为何名劫?
答二:梵语「劫波」,华言「时分」,即是时间长短可分五种,一昼夜是短时,一年是较长的时间。菩萨方便度生,随机所欲,示现时间长短不定。
问三:如何是「生心无住」?
答三:语出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是住著,执著,贪著。凡是执著而生的心,都是凡夫妄想分别的染污心;要修养到从无所住著处而生的心,才是圣者无执清净的用心。「生心无住」,反过来就「无住生心」,也即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大乘行者修持用心所应注意之点。
廿五、答赵燕仁者四问
问一:地藏菩萨誓愿弘深,为众生勤劳不息,使我感动到流泪。经中谓以香华、衣服、饮食、玩具等物供养,是否指人间的饮食衣服等物?如何供养?在家中安置地藏菩萨像?或到寺里供养?仪式怎样?
答一:因我们生在人间,供养菩萨之物,自然指人间的衣物,珍馐饮食。家中有安置菩萨,便在家中供养,否则应将饮食供品送到佛堂供养。仪式简单,摆好供品,点香顶礼三拜,念供养的经咒,一遍或三遍,如不识念经咒,跪下致词祷祝,祷毕,再三顶礼便可。
答二:即此三七日中,便已限定时间。行者应在此三七日内,於行佳坐卧四威仪之中,至诚恳切的念,或朗诵,或默念,专心一致,才易见效。能念到一心不乱的境地,自然更为难得。
问三:还末皈依,亦末受戒,於十斋日中念地藏经,及定初二、四、六、十双数日念大悲咒,单日念金刚经,而不定时,或早或晚,如此念法是否有功德?效力如何?要回向法界众生否?
答三:能照经中规定,於十斋日念地藏经,甚好,亦易见效。双日念咒、单日念经,亦无不可。凡念经念咒,念一句有一句的功德,一部有一部的功德,应信而不疑,方见效力快,不定时,效力较慢,并非没有功德。念金刚经,至好早晚定时,如因工作关系,难以定时,亦无妨。回向法界众生,功德更大。如一杯水倒入大海,即成普遍性的大水。
问四:每天廿四小时,只有早晚留些少时间看佛书,没有时间坐禅,可否开示更好学法之途径?
答四:若欲静坐,在晚上临睡前和晨早睡醒後,就在床上坐一刻,或夜中醒来坐多少时侯,坐到倦时再睡。如此常做工夫,方可到达定境。古德云:「若能静坐一须臾,胜造
七宝塔」。故如静坐时得法,时间虽少,得益实大;盖静坐属於理观,理通则功用普遍,比之造塔之事相福德,离多仍有限量,不可同日而语。然默念佛号,或较短的经咒,虽在大庭广众工作,亦不碍於事,不碍於人,何妨行之!所谓「经商学佛两无妨」,则做其他工作,亦不妨碍学佛修行,神而明之,自得其道。
廿六、答水生先生三则
问一:农夫耕种翻泥除草难免杀到虫类;普通人洗米洗菜有时会浸死一些虫类;扫地有时会将蚂蚁扫死;如此,普通人要持不杀戒,岂不是很困难吗?
答一:农夫与普通人未受五戒,则谈不到戒杀;若已受五戒之杀戒,则须注意以免伤杀有生命的动物,不可明知故犯;但如耕种,扫地,伤害生命,出其不意,律有「不知不犯」之明文,若知而故意去犯,有意杀它,即成犯罪。洗米洗菜,持戒之人,宜眼看手洗,眼看见有虫类,提起丢在草地,任它自己去求生路,则亦无犯。或有措手不及,而遭伤害,亦应惭愧纤悔,或诵往生神咒,冀其度脱,即不伤慈心,不算违犯。
问二:假如一个耳聋之人,在他耳末聋前,从未听过佛法,并不知有「往生极乐净土」这回事;则他到临终时,善知识要向他开示念佛往生,也是没办法的,那么这种人岂不是没福往生西方净土了吗?
答二:念佛往生,说易甚易,所谓「不用三只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即不必你三大阿僧只劫勤苦广修福慧,只要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大字洪名,便可以创出另有天地的净土了;然而说难亦很难,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耳聋之人,在「学佛的八难」中为「盲聋哑难」,即聋子听不到,哑子念不出,是他们自己过去造的罪业障住,且平时都不知道念佛,你想他临终能听知善知识的教导,能多念佛往生,也就大难了;不过佛经也有说过,一个人临终能遇到善知识开导助念,必定过去已有种善根种子,平时虽被耳聋之业力所覆障,不闻不知;但到临终时遇善知识的增上助缘之力,善根「种子」发生「现行」(起作用),可能亦会领解念佛向善的意念,只此一念善念,亦可有往生的希望,因为临终难得善友,他能得到呀!平常有生来聋哑之人,甚么都未闻未知,但我们举手示意的动作,他能懂得,亦是司空见惯;那么你能断定他平时看见了佛像,见人礼佛,口动念佛,他都不懂是甚么意思吗?而且亦有跟人合掌礼佛的。即凭这点,亦不能断定其完全不懂,或临终遇善知识开导,便无缘往生。况人虽因业障各别,六根具缺不同,而其同一的佛性灵觉并未失去,这也足证明临终遇缘,善念一生,亦不无别出乾坤的机会了。
问三:药师经中有说:「曼殊室利!若见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为彼病人,常清净澡漱,或食或药,或无虫水,咒一百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如果病苦者要达到这种目的,是否要有这样的条件:倘是作恶的人要有悔过之心,要有信心,要有常服所持之咒水,要不是定业?
答三:经中只说用食,或药,或无虫水咒後服食除病,说的是病人,并未说是恶人。信心当然是要的,病者若无敬信之心,效力就差。咒百八遍,服食除病,如属业深病重,再咒百八遍服食。好了就算,也没有说到「常服所持之咒水。」定业,是难免的;但以咒力,方可免除。如瑜伽念诵中说:「定业不可转,三昧加持力,无始诸障难,一切皆消灭。」这是破定业真言,由持咒与法相应而得定水,则一切罪愆,皆可洗涤净尽了…
《佛学问答集二(竺摩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