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七、答徐居士问三则
一:你急於想知道自己何时能修成道业,当时诚心持咒勤求,便梦见菩萨指示五十岁将能证果。你又想知道五十岁时到底证到什么果?将来证果後命终还会轮回六道中吗?有关这些问题,我先要告诉你,佛经教我们做工夫,是要善念不断,从容不迫,不容你著急,要在很快中修成道业,这样一来,魔得其便,它就会化作菩萨的样子,告诉你甚 时候得道,使你在急迫中赶功课,赶出毛病来,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你起怀疑,退道了!或到五十岁不成道业,你也会怪菩萨不灵而退道了。我个人二十九年前用功,有此经验,与你所说的相似,故敢告诉你。真正习禅或作工夫,心中无执著,执外境固然有魔,就是执内心无相的意念,亦是不正而易著魔的!你用功时必须放下一切,见佛见魔,如无其事,魔说佛说,处之泰然,那么你的功夫就会一路上进,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自然有个转身机会,那时是甚么境界?或如你所说的证得甚么果?不必问人,自会知道。证了果,命终还会轮回六道,那还算得甚么果啊!
二:令慈命终後要停尸多久,而行火葬?你曾为这事和亲友争论;现在告诉你,不必争论,大约至少停尸二十四小时,八识离体,就可安全火化了。
三:第五十期无尽灯中载方伦居士的论著「万物从何处来?曾提及「缘起不断的现象」要到甚么时候才停止?他的答案是要等到十方众生心业尽时,染业尽时,甚至无始无明不复存在,这时才不再缘起。或到地藏菩萨也成正觉,十方如来永住涅槃,不再缘起。但众生无尽,世界无边,方伦居士所说的众生心业尽,染业尽,以及十方如来永住涅槃,有这一天,是否是他的一个理想?能够实现吗?方伦居士的意思,是说心业无尽,染业无尽,以及如来没有永住涅槃的一天,所以证明缘起是无尽的,没有停止的。你未领会到他的含义,以为他有这么一个或可实现的理想境界。其实你知三世众生无尽,十方世界无边」,已答覆了你自己的问题,只是你未加深思会意吧了。
廿八、答印尼亚齐邹秀英居士三则
问一:财首菩萨出何经典,情形如何?
答一:在观佛三昧经及安乐集上,往生集下,均有记载财首菩萨的行状。菩萨自过去无量世以前,有佛出世名释迦牟尼,说此佛灭度後,他是一个太子,名叫金幢,邪见不信佛法,後遇定自在比丘教化,使他入塔礼佛,口称南无佛,以此善因,多生以来亲近过九百万亿那由他佛,悟入甚深的念佛三昧,多劫不堕恶道,得甚深的首楞严三昧。
问二:佛法分正法,像法,末法,是怎样解的?
答二:佛法分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正法住世一千年,此时去佛不远,凡修行者,根厚智利皆可得道。像法为像似正法之法,住世亦一千年,修行者多,得道者少;到末法时期,有一万年。现在佛灭二五二二年,正是末法时代已过了五百多年,众生业重,信佛者不多,修行得道者更少,世纪末的情调,正是开始呈现出末法的样子。
问三:佛学院是否设有函授班,外地的学佛者可以函授否?
答三:马来西亚佛学院虽设有函授班,亦欢迎各佛学学者加入研究佛学,唯印尼严禁中文刊物入口,讲义不易寄到。前棉兰有三四居士参加函授一年,因讲义收读困难,多已辍学。你要入学,当另设方始可。
廿九、答林宗仁者二则
问一:为何称为「打佛七」?
答一:七是规定念佛七天,在七天内放下万缘,专心用功,克期取证,以求达到念佛见佛的目标。「打七」之七,指第七识。第七识梵语「末那」,华译「染污意」。此识常与贪痴见慢等惑相应,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及其所变的相分境界为我所有物。由此执我执法,弄得人生是非倾轧,你争我夺,永无了时。故须以念佛的力量,念到污意清净,把此识打倒,才能转为清明太平的景象,所以叫做打七或打佛七,即以念佛之功力,打破第七之染污意识,转成清净的平等性智。
问二:佛教供品有香、花、灯、水、果、乐的六供养,其中有何涵义?
答二:供品本来是表敬的;论其涵义,则属表法,即代表或象徵佛法的意义。一香,是代表戒德芬芳,故佛经有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所谓「戒香馥郁,定慧庄严」。二花,是美丽的,象徵佛身庄严,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从修福中得到。故吾人献花时应作此种观想,希望自己将来亦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无异。三灯,代表光明,能够破暗,象徵修养佛教所得的智慧,能照破无始劫来的愚痴惑业,获得正确明朗的真理。四水,能洗涤垢污,是代表佛法的水,能洗涤众生身心的垢污,使之成为纯洁的人生。五果,是生果供品。用果子来供养三宝,他的涵意是净心行善,种了福田的好因,将来必得菩提智果和涅槃的福果。六乐,乐是乐器。音乐法器,用以歌咏赞佛,功德难思!法华经偈云:「以香花 盖,敬心而供养;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可成佛道。」又乐器发出微妙的音声,使人听了心神愉悦,象徵佛教的禅定,能使人身心轻安,快乐无比。各种供品,都是事相行动上表敬;若论表法,它的含义就属於理性观想的修养了。
三十、答棉兰陈君五则
问一:先灵请进佛社安位供养,是否对的?
答一:社中如系佛寺式供牌位,亦无不可,因习俗相沿,现在佛寺中皆有安立施主之祖先牌位;若另有甚 「招魂」举动,则不合佛法。
问二:在家人收皈依徒,是否抵触佛法?
答二:佛教三宝所成,僧为三宝之一,可以接收皈依信徒;居士滥收徒众,不合佛律,经中亦无「四宝」可皈依之名。
问三:六字洪名圣号被加上「先天圣极」四字,显然是外道所为,如何措词,方可驳倒对方!
答三:「南无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称其圣号,助生西方,以佛有愿力故;彼先天教不求西方,自无教主教义。今盗念此六字洪名而妄加「先天圣极」或「天元太保」等等张冠李戴,鱼目混珠,皆不识佛法之愚昧者所为,如有见识,不驳自倒,岂可妄为!况盗他教之长补自不足,而又不尊重他教之教义,妄加抑制,岂君子行为,实为识者不值!
问四:外道引用大悲咒,往生咒,心经等加改原文,似佛非佛,是道非道,是否别有用意?
答四:自己教义不够,希图扭他鼻子,贴在自己面上以为装饰,可怜亦复可笑!如非愚昧不识因果,岂敢如此妄为涂改佛经,自造罪业?
问五:安佛像宝座,是否应有一定方向?
答五:酌情安置,并无应定之方向。
卅一、答欧心觉居士三则
问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应作何解释?
答一:吾人所说有我,即指我之身体而言。佛智观察我之身体,乃由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所成。如形体可见的骨肉肤发等由於物质所积聚属於色蕴;其他精神上所领受,所构想,所迁流,所分别的属於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法,众缘助成,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其性皆空,於中无我可得,仅有我之假名,故说无我相。人相乃与我相对立的名词,我相既无,人相亦不可得了。众生相则是多人之积聚,人我二相既不可得,众生相又岂能成立?寿者相亦因吾人之执我而来,执我为实,故想我长寿,或长生不老,其实世间诸法有生必有灭,那能长生?那能不老?世人皆因执我执法,以寿自己,各为自我利益著想,因而自私,故有争执。佛於金刚经说此四相皆空,五蕴非有,亦即为破除众生之执见,使之向善利他,同登觉岸。(详见另寄拙著「金刚经讲话」)。
问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甚么意思?
答二:色指宇宙森罗万象,形形色色的诸法;空指诸法无相性空的理性。此色法缘起性空,故说「色不异空」;色之与空,其性相等,故说「空不异色」。「异」是两个东西,使之合一;「即」是色空当体是一,不必因异而合,意思更进一层,即是从相对境到绝对境。相对境是我们凡夫分别心的境界,故见色空是两样东西,而说明其性质相等,同一空性,使之因异而一;而绝对境,是诸佛无分别智的平等境界,无见而见,只见一法,并无二致,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参考心经讲义,深入浅出,与众解说,方得其妙。
问三:心经讲义之中「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从体起用,摄用归体」;妙有真空,真空妙有」,又作何解?
答三:这些都是佛学中的术语。此指众生佛性本具,虽随各人造业之染缘,轮转生死,而其所具之佛性,本无有变,故曰「随缘不变」。佛性虽然清净不变,但可随众生之染缘,流浪生死,故曰「不变随缘」。诸佛所证诸法之理体,惟悟方知,本无可说;但为度化众生,从体起用,方便立言;若摄其用,还归其体,则此方便言教的妙用,与理体一如,盖用从体起,无体便无用,故用与体是不二的。吾人现在所执的一切有法,不是妙用,要用佛教我空智和法空智,空除我们执有的染法,才显其出世真空的妙有净法,故说「妙有真空」;但此妙有之法,须经真空的工夫才显,故又说「真空妙有」。能悟世间贪染之法为幻有,才知出世真空之法为妙有。须知真空不空,故成妙有;若空了甚么都没有,那就成为「恶取空」的邪有,不是妙有了!
卅二、答施心福君八则
问一:弟子去年跟泰籍法师习禅一个多月,几次在坐禅中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好似停止了。这样的感觉会延长至半小时,同时觉得此半小时过得快。请问这种感觉是否入定?
答一:这个感觉甚好,已浸入初步定境的状态;宜多修习,勿使间断,方可渐入深境,别有洞天。
问二:自从得此感觉,以後每晨习禅;可是好景不常,大姐难产,死於医院,见状甚惨,以後早起都有怕黑心理,怕会见到亡姐出现!现在每早也不敢坐禅了,请问有何方法克服怕黑怕鬼的心理?
答二:很可惜!…
《佛学问答集二(竺摩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