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集二(竺摩長老)▪P8

  ..續本文上一頁

  

  廿七、答徐居士問叁則

  一:你急於想知道自己何時能修成道業,當時誠心持咒勤求,便夢見菩薩指示五十歲將能證果。你又想知道五十歲時到底證到什麼果?將來證果後命終還會輪回六道中嗎?有關這些問題,我先要告訴你,佛經教我們做工夫,是要善念不斷,從容不迫,不容你著急,要在很快中修成道業,這樣一來,魔得其便,它就會化作菩薩的樣子,告訴你甚 時候得道,使你在急迫中趕功課,趕出毛病來,結果是欲速則不達,你起懷疑,退道了!或到五十歲不成道業,你也會怪菩薩不靈而退道了。我個人二十九年前用功,有此經驗,與你所說的相似,故敢告訴你。真正習禅或作工夫,心中無執著,執外境固然有魔,就是執內心無相的意念,亦是不正而易著魔的!你用功時必須放下一切,見佛見魔,如無其事,魔說佛說,處之泰然,那麼你的功夫就會一路上進,到了水到渠成的時候,自然有個轉身機會,那時是甚麼境界?或如你所說的證得甚麼果?不必問人,自會知道。證了果,命終還會輪回六道,那還算得甚麼果啊!

  二:令慈命終後要停屍多久,而行火葬?你曾爲這事和親友爭論;現在告訴你,不必爭論,大約至少停屍二十四小時,八識離體,就可安全火化了。

  叁:第五十期無盡燈中載方倫居士的論著「萬物從何處來?曾提及「緣起不斷的現象」要到甚麼時候才停止?他的答案是要等到十方衆生心業盡時,染業盡時,甚至無始無明不複存在,這時才不再緣起。或到地藏菩薩也成正覺,十方如來永住涅槃,不再緣起。但衆生無盡,世界無邊,方倫居士所說的衆生心業盡,染業盡,以及十方如來永住涅槃,有這一天,是否是他的一個理想?能夠實現嗎?方倫居士的意思,是說心業無盡,染業無盡,以及如來沒有永住涅槃的一天,所以證明緣起是無盡的,沒有停止的。你未領會到他的含義,以爲他有這麼一個或可實現的理想境界。其實你知叁世衆生無盡,十方世界無邊」,已答覆了你自己的問題,只是你未加深思會意吧了。

  

  廿八、答印尼亞齊鄒秀英居士叁則

  問一:財首菩薩出何經典,情形如何?

  答一:在觀佛叁昧經及安樂集上,往生集下,均有記載財首菩薩的行狀。菩薩自過去無量世以前,有佛出世名釋迦牟尼,說此佛滅度後,他是一個太子,名叫金幢,邪見不信佛法,後遇定自在比丘教化,使他入塔禮佛,口稱南無佛,以此善因,多生以來親近過九百萬億那由他佛,悟入甚深的念佛叁昧,多劫不墮惡道,得甚深的首楞嚴叁昧。

  問二:佛法分正法,像法,末法,是怎樣解的?

  答二:佛法分正法,像法,末法叁個時期,正法住世一千年,此時去佛不遠,凡修行者,根厚智利皆可得道。像法爲像似正法之法,住世亦一千年,修行者多,得道者少;到末法時期,有一萬年。現在佛滅二五二二年,正是末法時代已過了五百多年,衆生業重,信佛者不多,修行得道者更少,世紀末的情調,正是開始呈現出末法的樣子。

  問叁:佛學院是否設有函授班,外地的學佛者可以函授否?

  答叁:馬來西亞佛學院雖設有函授班,亦歡迎各佛學學者加入研究佛學,唯印尼嚴禁中文刊物入口,講義不易寄到。前棉蘭有叁四居士參加函授一年,因講義收讀困難,多已辍學。你要入學,當另設方始可。

  廿九、答林宗仁者二則

  問一:爲何稱爲「打佛七」?

  答一:七是規定念佛七天,在七天內放下萬緣,專心用功,克期取證,以求達到念佛見佛的目標。「打七」之七,指第七識。第七識梵語「末那」,華譯「染汙意」。此識常與貪癡見慢等惑相應,執第八識見分爲我,及其所變的相分境界爲我所有物。由此執我執法,弄得人生是非傾軋,你爭我奪,永無了時。故須以念佛的力量,念到汙意清淨,把此識打倒,才能轉爲清明太平的景象,所以叫做打七或打佛七,即以念佛之功力,打破第七之染汙意識,轉成清淨的平等性智。

  問二:佛教供品有香、花、燈、水、果、樂的六供養,其中有何涵義?

  答二:供品本來是表敬的;論其涵義,則屬表法,即代表或象徵佛法的意義。一香,是代表戒德芬芳,故佛經有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所謂「戒香馥郁,定慧莊嚴」。二花,是美麗的,象徵佛身莊嚴,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皆從修福中得到。故吾人獻花時應作此種觀想,希望自己將來亦修得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無異。叁燈,代表光明,能夠破暗,象徵修養佛教所得的智慧,能照破無始劫來的愚癡惑業,獲得正確明朗的真理。四水,能洗滌垢汙,是代表佛法的水,能洗滌衆生身心的垢汙,使之成爲純潔的人生。五果,是生果供品。用果子來供養叁寶,他的涵意是淨心行善,種了福田的好因,將來必得菩提智果和涅槃的福果。六樂,樂是樂器。音樂法器,用以歌詠贊佛,功德難思!法華經偈雲:「以香花 蓋,敬心而供養;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銅钹,如是衆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呗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可成佛道。」又樂器發出微妙的音聲,使人聽了心神愉悅,象徵佛教的禅定,能使人身心輕安,快樂無比。各種供品,都是事相行動上表敬;若論表法,它的含義就屬於理性觀想的修養了。

  

  叁十、答棉蘭陳君五則

  問一:先靈請進佛社安位供養,是否對的?

  答一:社中如系佛寺式供牌位,亦無不可,因習俗相沿,現在佛寺中皆有安立施主之祖先牌位;若另有甚 「招魂」舉動,則不合佛法。

  問二:在家人收皈依徒,是否抵觸佛法?

  答二:佛教叁寶所成,僧爲叁寶之一,可以接收皈依信徒;居士濫收徒衆,不合佛律,經中亦無「四寶」可皈依之名。

  問叁:六字洪名聖號被加上「先天聖極」四字,顯然是外道所爲,如何措詞,方可駁倒對方!

  答叁:「南無阿彌陀佛」爲西方極樂世界教主,稱其聖號,助生西方,以佛有願力故;彼先天教不求西方,自無教主教義。今盜念此六字洪名而妄加「先天聖極」或「天元太保」等等張冠李戴,魚目混珠,皆不識佛法之愚昧者所爲,如有見識,不駁自倒,豈可妄爲!況盜他教之長補自不足,而又不尊重他教之教義,妄加抑製,豈君子行爲,實爲識者不值!

  問四:外道引用大悲咒,往生咒,心經等加改原文,似佛非佛,是道非道,是否別有用意?

  答四:自己教義不夠,希圖扭他鼻子,貼在自己面上以爲裝飾,可憐亦複可笑!如非愚昧不識因果,豈敢如此妄爲塗改佛經,自造罪業?

  問五:安佛像寶座,是否應有一定方向?

  答五:酌情安置,並無應定之方向。

  

  卅一、答歐心覺居士叁則

  問一: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應作何解釋?

  答一:吾人所說有我,即指我之身體而言。佛智觀察我之身體,乃由色、受、想、行、識的五蘊所成。如形體可見的骨肉膚發等由於物質所積聚屬於色蘊;其他精神上所領受,所構想,所遷流,所分別的屬於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此五蘊法,衆緣助成,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其性皆空,於中無我可得,僅有我之假名,故說無我相。人相乃與我相對立的名詞,我相既無,人相亦不可得了。衆生相則是多人之積聚,人我二相既不可得,衆生相又豈能成立?壽者相亦因吾人之執我而來,執我爲實,故想我長壽,或長生不老,其實世間諸法有生必有滅,那能長生?那能不老?世人皆因執我執法,以壽自己,各爲自我利益著想,因而自私,故有爭執。佛於金剛經說此四相皆空,五蘊非有,亦即爲破除衆生之執見,使之向善利他,同登覺岸。(詳見另寄拙著「金剛經講話」)。

  問二:「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甚麼意思?

  答二:色指宇宙森羅萬象,形形色色的諸法;空指諸法無相性空的理性。此色法緣起性空,故說「色不異空」;色之與空,其性相等,故說「空不異色」。「異」是兩個東西,使之合一;「即」是色空當體是一,不必因異而合,意思更進一層,即是從相對境到絕對境。相對境是我們凡夫分別心的境界,故見色空是兩樣東西,而說明其性質相等,同一空性,使之因異而一;而絕對境,是諸佛無分別智的平等境界,無見而見,只見一法,並無二致,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參考心經講義,深入淺出,與衆解說,方得其妙。

  問叁:心經講義之中「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從體起用,攝用歸體」;妙有真空,真空妙有」,又作何解?

  答叁:這些都是佛學中的術語。此指衆生佛性本具,雖隨各人造業之染緣,輪轉生死,而其所具之佛性,本無有變,故曰「隨緣不變」。佛性雖然清淨不變,但可隨衆生之染緣,流浪生死,故曰「不變隨緣」。諸佛所證諸法之理體,惟悟方知,本無可說;但爲度化衆生,從體起用,方便立言;若攝其用,還歸其體,則此方便言教的妙用,與理體一如,蓋用從體起,無體便無用,故用與體是不二的。吾人現在所執的一切有法,不是妙用,要用佛教我空智和法空智,空除我們執有的染法,才顯其出世真空的妙有淨法,故說「妙有真空」;但此妙有之法,須經真空的工夫才顯,故又說「真空妙有」。能悟世間貪染之法爲幻有,才知出世真空之法爲妙有。須知真空不空,故成妙有;若空了甚麼都沒有,那就成爲「惡取空」的邪有,不是妙有了!

  

  卅二、答施心福君八則

  問一:弟子去年跟泰籍法師習禅一個多月,幾次在坐禅中感覺到自己的呼吸好似停止了。這樣的感覺會延長至半小時,同時覺得此半小時過得快。請問這種感覺是否入定?

  答一:這個感覺甚好,已浸入初步定境的狀態;宜多修習,勿使間斷,方可漸入深境,別有洞天。

  問二:自從得此感覺,以後每晨習禅;可是好景不常,大姐難産,死於醫院,見狀甚慘,以後早起都有怕黑心理,怕會見到亡姐出現!現在每早也不敢坐禅了,請問有何方法克服怕黑怕鬼的心理?

  答二:很可惜!…

《佛學問答集二(竺摩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